第177章又出新產品2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不論是投的遠還是投的準,都是為了進攻而存在。
所以長柄手榴彈被歸於進攻手雷,而投擲範圍在30米的瓜式手雷被劃分成防禦類。
而劉和獨立團半年之後即將參加的長城抗戰,基本都屬於防禦作戰,長柄手榴彈並不符合劉的戰術需要。
表面紋路為格子的瓜式手雷更大碎片殺傷力,體積小重量輕能單兵攜帶數量更多的優點顯然更符合防禦作戰的戰術需求。
劉也沒打算一步到位開發現代那種裝着tnt一顆過去就能炸燬一棟房子的超級手雷,而是採用符合這個時代的黑火藥爆炸方式。
只是劉把紅部隊在抗戰爭中那一套學來了。因為軍封鎖,甚至國民政府也封鎖,自力更生髮展軍工的紅部隊可能是這個星球上設計五花八門單兵輕武器的軍隊了。光是手榴彈這一種,從鑄鐵的到陶瓷的再到竹子木頭的,各種只要能用得上的材料,沒有沒試過的。
雖然也有急病亂投醫製濫造之嫌,甚至有的手榴彈甩出去把軍打了個大馬趴,可硬是沒炸,其作用相當於丟出去一塊石頭。可是,誰也無法否認,那些不能稱之為軍工的軍工們,為抗擊寇,做出了多麼禪竭慮的創造。
往手榴彈裏鐵釘和破鐵片就是紅軍工們的創造之一。這種創造大大增加了手榴彈的殺傷力,軍遇到這種手榴彈,內心往往也是崩潰的。被炸藥加速到上百米每秒的鐵片扎到身體的任何部位,都是個血。如果僥倖沒死,還必須得做手術才能取出碎鐵片。
畢竟,拿燃燒的火藥消毒,自己拿刀硬挖胳膊取子彈的蘭博只有一個,還特麼是美國人。
劉也只是建議工人們往手榴彈裏放點兒小鋼珠,無需很大,綠豆大就成。當然了,鋼珠最好還是在糞水裏泡過幾天的為佳。
這個時代,因為傷口染又缺乏抗生素而死去的士兵幾乎佔據陣亡率的百分之七十,也絕不會因為他們是本人就會例外。
機械廠的老軍工們一邊為胖團座“惡毒”的心思冒冷汗,一邊又不得不為胖團座提供的手雷觸發引信的設計圖而到驚歎。那絕對是個天才型的設計。
領先這個時代數十年的現代手雷引信若還稱不上天才,那可真沒有天才了。手雷其實結構很簡單,彈體,炸藥,引信,主要就這三樣。引信引爆炸藥,炸藥炸碎彈體,彈體裂成碎片殺傷敵人。
其中最重要的當然就是引信了,怎麼爆炸,什麼時候爆炸,都是有大學問的,如果搞不好,手雷可就成掛在身上的炸藥,隨時可以把攜帶者變成天使,還是不長翅膀的那種。
因為,翅膀都被炸沒了。
劉設計的引信是共和國在八十年代研製的引信,屬於垂直擊針引信,拉動環裝拉柄,擊錘向上擊發針刺火帽,火焰垂直向下噴點燃點火藥和延期藥,五到七秒之後彈體爆炸。共和**工的貼心設計,很符合丟慣了拉完引線再投擲手榴彈的中**人,包括這個時代的。
相比軍五年後大量裝備部隊那種荒謬可笑的需要在鋼盔上撞擊再投擲的撞擊擊發式手雷,劉的設計能把他們秒殺成渣。如果沒鋼盔,他們會不會直接用自己的腦門?
當然,那是有些説笑了,不過,撞擊擊發式手雷容易早炸卻已是常態,那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固執的使用撞擊擊發式手雷的國家,很奇葩的國家。甚至在你瞭解這個國家設計的很多武器之後,你會認為,本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軍工設計師是中國政府在幾十年前就未雨綢繆送過去的----自己人。
另外一個劉極為重視的廠子,卻不是什麼做武器的,而是個製衣廠,其作用就是專門做軍服做被服以及鞋子的。並且劉還專門請紀雁雪給他老爹發電報,請那位華北小有名氣的財閥高薪聘請了三個對布料極其有研究的紡織廠工程師到廣元來。
寶貝女兒有要求,紀大老闆就是跟獨立團其他高層一樣覺得劉小題大做,但也盡心盡力,只用了幾天就幫劉把這事給搞定了。
每月薪水高達二百大洋堪比清華燕大教授,別説去四川,就是去西藏,也不是什麼大問題。
只是四川路途遙遠,足足一個多月,那三位工程師於十幾天前才到達獨立團基地。在和劉密談良久之後,獨立團這個投資高達一萬大洋的製衣廠於前兩天拿出的樣品讓獨立團高層們簡直傻眼。
一套從頭到尾花裏胡哨的帆布衣服和一雙底部為膠底鞋面為帆布面還有皮鞋特有鞋帶的奇怪鞋子。
彩服和解放鞋,劉上校繼續發揮穿越者外掛的特點,將這兩款後共和國士兵必備衣物提前了數十年帶到這個時代。
彩服當然不是華夏獨創,早在20世紀初,也就是民國前十多年,入侵南非的英軍就開始嘗試使用這種帶有偽裝的軍服以減少叢林作戰中的傷亡,並且效果顯著。到了二戰期間,嚴謹的耳曼人大量使用三彩而戰果顯著,各國開始紛紛效仿。而固執的使用了和平綠軍服的中國,直到那場傷亡不小的叢林反擊戰之後,才終於啓動了彩軍服的研究。雖然起步稍晚,但總比不做要強的多不是?
對這個時代的中國來説,幾位對布料有研究的紡織廠工程師想來也是第一次接觸到將三圖案毫無次序拼接軍服的創意,耗費了十來天做出的樣品讓劉有一種和自己那幫屬下一樣的不忍直視。
不過好歹有了個開頭不是?不管怎麼説,穿着這件類似於乞丐版的彩服,劉多少找回了點兒前世的覺。
雖然紀雁雪臉上一臉的忍俊不。
再説解放鞋,那才是共和國首創品,從五十年代初出品一直到新世紀之始,數以千萬記的共和國士兵們腳上必備之物。一種軍靴五十年未變,也算是世界軍史的奇蹟了。
解放鞋的結構和工藝其實很簡單,膠底布面,這個時代的中國完全可以大量生產。可説起來又是一把辛酸淚。
民國的橡膠產業也是剛剛起步,而且分佈的地區在海南、雲南、兩廣之地,那都是軍閥割據嚴重的地區。就連中央政府想要點兒橡膠,都得用白花花的現大洋去買,飛機大炮汽車上面的橡膠都不夠用,誰還會想到用橡膠去做鞋子?就算是有,自然也是少的可憐。
所以條件較好中央軍的士兵們腳下的鞋也只能是布鞋了。布鞋輕便舒適,極為適合長距離行軍,這對於還未進入機械化的**們來説,其實是非常適合的軍鞋。可是,布鞋單薄的鞋底長距離行軍後極容易損壞。
總不能行軍打仗的時候,身上還要揹着好幾雙鞋吧!大活人當然不能被憋死,布鞋不耐穿咱就穿草鞋,草鞋這玩意兒只要有草就成,材料隨處可見。
所以無論是**還是紅部隊士兵,草鞋也變成了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