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一步領先步步領先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這是一場空前規模的大決戰。
衞立煌是在這個時代之中極少數已經充分意識到制空權的軍事統帥,他在這場決戰的籌備中,第一個要求就是擁有具有絕對統治地位的制空權,空軍的決戰要優先於陸軍進行,奪取制空權才會發動大規模的陸地戰爭。
克魯格元帥在這一點上有着先天的劣勢,缺乏空軍指揮權限的他無法調集更多的空軍與之決戰,在英德空戰中,德軍損失的飛機數量難以彌補,更大的損失則是來源於飛行人員的損失。
在戰役開始之後,德軍就迅速喪失了制空權,過於分散,而且並不能和陸軍防空力量有效結合的德國空軍很快被橫掃一空,喪失了大部分機場,以至於德國空軍需要從德國本土和捷克起飛,才能有效的支持作戰。
德國空軍甚至缺乏和陸軍的合作,也沒有庇護德國陸軍的戰略意圖,單純的騎士神和試圖憑藉一己之力擊落更多中國戰機的軍事思維,完全不適應這場現代戰爭的變化。
帝國空軍開始第一次進入德國本土和捷克,攻擊德國東部的機場,德國空軍損失慘重,在1942年的1月份之前就已經失去了在波蘭戰場作戰的實力。
在更為嚴寒的冬季到來之前,西北軍終於展開大規模的進攻,兩個裝甲軍團正面進攻波蘭和德軍的防線,撕毀波蘭東部集團軍羣的陣地。
在戰爭中不斷成長和變化。
帝國國防軍西北軍部的軍事變革一直在不斷的推進發展,為了適應這種大規模的軍團作戰,衞立煌和其他的將領們做了大量的嘗試和改革。將主力坦克部隊集中成三個裝甲軍團,以主戰坦克為核心,圍繞主戰坦克建立戰術體系,通過數量龐大和體系複雜的步兵裝甲車、輕型坦克、坦克殲擊車與之相配合,構建三個真正最為強悍的裝甲軍團。
除了這三個規模龐大的裝甲軍團,西北軍將下轄的十四個集團軍中的十一個改製為機械化集團軍,以步兵裝甲車為主,使得部隊能以集團軍的形式獨立的大規模機動作戰,保留三個集團軍維持輕機械化編制,用於山地和城市陣地決戰。
在預備力量上。西北軍另外下轄45個新編步兵師。這些新編步兵師中有一部分是機械化的裝甲師,大部分都是編制較為廉價而兵員數量眾多的輕機械化部隊。
在7。62mm的步槍彈上,帝國陸軍的輕武器體系已經發展到了極致。
帝國陸軍已經全部裝配了7。62mm口徑的m35\35b\40突擊步槍,在數百萬人的軍事力量的大規模戰役中。士兵依然是殺死敵軍的最主要的力量。實際的戰鬥中。約有70%的敵軍士兵還是要由陣地上的士兵殺死,只有不到20%的數量是死於空軍轟炸和掃,這一系列的m35突擊步槍在戰場上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
相對於仍然以半自動步槍為主的波蘭部隊。以及用衝鋒槍來彌補前線火力的德軍,帝國陸軍的陸地作戰擁有更強的殺傷效率,特別是在陣地的平行推進中,圍繞主戰坦克、步兵裝甲車、輕型坦克的士兵突擊部隊,可以迅速佔領敵軍陣地。
坦克在質量上的優秀和數量的眾多優勢,使得帝國陸軍可以集中坦克部隊突防,也能將大量的mbt33\35坦克部署在各機械化裝甲集團軍中,作為前線衝擊的主力,撕碎德軍和波蘭部隊的防禦線。
1942年的1月20,經過長達一個月的角逐,西北軍以巨大的優勢輕易的粉碎了波蘭和德國聯軍,將超過300萬的波蘭主力部隊殲滅在盧布林戰場上。
這是一場本不對稱的戰役。
表面上的實力相近的背後,實際上是雙方難以彌補的差距,除了在火炮上的實力相當,以及在陸軍總員上的優勢外,雙方在各個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距。
1942年1月27,西北軍攻佔華沙。
波蘭政府宣佈無條件投降。
希特勒元首立即在波茲南地區建立了新的波蘭偽政府,但是意義不大,波蘭的軍事力量已經基本被擊碎,剩餘的部隊也無法對西北軍構成任何威脅。
德軍在盧布林戰役中損失慘重,徹底喪失了戰爭的主動權,只剩下北方集團軍羣守衞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德軍的南方集團軍羣被西北軍切割開,北方集團軍羣被徹底孤立和包圍。
盧布林戰役的慘敗,使得納粹德軍在短時間的半年內已經很難阻止大規模的進攻,無法有效的反擊西北軍,以避免北方集團軍羣的被殲滅。
嚴寒的天氣使得納粹德軍暫時有了息之機。
雙方在2月份偃旗息鼓,並沒有展開大規模的進攻,即便是在西歐戰場,帝國在西班牙和伊比利亞半島所組建的同盟聯軍也沒有展開大規模的進攻。
蒙哥馬利元帥負責指揮同盟聯軍,而劉賡雲則離開西歐戰區,南下指揮帝國非洲軍部的作戰,將意軍驅逐出了北非。
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到這一時期,局勢對德國已經非常不利。
希特勒元首和德國國防部之間有了劇烈的衝突,最終是德國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元帥被勒令撤職,承擔了所有戰敗的責任,希特勒元首親自掌控着德國陸軍,但這樣的結果並不可能真正的改變戰場上的危機。
中華帝國正在以極高的速度瘋狂運轉,一切戰爭物資的籌集和生產都被置於國家最高層次,憑藉帝國對亞洲的統治力和亞盟的安全同盟協約的捆綁,帝國可以源源不斷而名正言順的大量從亞洲調一切物資。
在帝國的接近65%的城鎮化人口,約有17%的人口實際真正屬於工人,但這8000萬工人已經足以改變世界。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只有200萬至300萬的工人,生產出來的商品卻能改變整個世界,滿足世界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