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戰略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本戰敗之後,中英該如何處理外關係,這確實是一個棘手的問題,需要雙方都想辦法慢慢琢磨着,絕對不是朱爾典仗着私人的情和大英帝國的輝煌光環直接面聖就能解決的。
所以説,資深外官的朱爾典也有不靠譜的時候。他就是太悉中國了,以為人情大於天,只憑私人關係好歹能見到皇帝。
宋彪此次如此之快返回京師就是來正式登基的,此時不登基,還要等到何時?
接見了內閣總理唐紹儀之後,宋彪此後幾天又和蔡元培、陶成章、宋教仁、梁啓超、張謇等國會的風雲人物見面,親自出面調解,推選蔡元培為第一任國會議長,促成光復會正式改組為中國光復黨。
在國會之中。宋彪身為皇帝所控制的力量並不侷限於光復會,新政強國會、立憲會都有他的一部分人選。
新政強國會以前朝遺留的新派官員為主,宋彪自身就是新政強國會的創建者之一,另外兩位重要的創建者則是張之和袁世凱。
立憲會的組成是最為複雜的,其中有張謇所代表的zhōngyāng集權派,也有其他地方鄉紳代表的地方自治派,主體則是各地商紳,如張弼士、虞洽卿、朱葆三、渠本翹、喬景彥、孫梅堂等人就以立憲會成員的名義列席國會。
梁啓超的維新進步會雖然乏善可陳,但在理念上和光復會基本一致,強調zhōngyāng集權、君主立憲和開明**,完全支持帝黨一派是沒有問題,眼下只是拼了命的想在內閣zhèngfu和國會中找位置而已。
1911年6月10,身為內閣zhèngfu外相的歐陽賡和zhōngyāng陸軍東北軍參謀長陳其採代表zhōngyāngzhèngfu,在平壤和本zhèngfu簽署《中停戰條約》。
在宋彪離開平壤之前,他已經和本首相西園寺公望就朝鮮半島問題達成了“南北分理,共同監政”的原則,唯一的爭議點是朝鮮的首都留在漢城,還是遷往平壤的問題,這實際上關係到中兩國到底誰來直接控制朝鮮的問題。
最後是中國讓了一步,同意將朝鮮首都留在漢城,而zhōngyāng陸軍在漢城北部保留一個團的駐軍,本也保留一個團,兩國在朝鮮勢力以漢江為界,駐軍也以此為界限,雙方在朝鮮總駐軍兵力都不能超過三萬。
本做出的退讓是同意將西琉球羣島分割給中國,雙方以宮古海峽為界,其餘條款則一概按照宋彪離開平壤前段約定為準。
由於《中停戰條約》和《中辛亥通商條約》是一起協商的,在《中停戰條約》簽署之後,《中通商條約》與1911年6月14繼續正式在平壤簽署,在《停戰條約》中,本放棄了在華的一切特權和租界,兩國重新簽署新的通商條約保障中經貿,約定本在華的國際通商口岸享有商貿權,而中國在本的國際通商口岸享有同等商貿權,彼此有權在對方國家投資,並享有對方國法律權限內的一切權利。
和本不一樣,中國整體上是歡外商投資和外國資本湧入的,不管是英資、美資、法資,還是資、俄資,只要願意遵守中國的相關法律,那就可以在華ziyóu投資。
在《中停戰條約》簽署之後,中國在19、20世紀第一次作為戰勝國取締了外國特權,在國內,宋彪身為皇帝的聲望自然高漲。
利用這樣的一個有利機會,國會內部的帝黨派議員乘機調整臨時憲法草案中的部分條款。在1911年7月1正式通過了《中華帝國第一憲法》,《第一憲法》的條款是非常有利於皇帝的。不僅正式的在法理上承認了皇帝對軍事的最高統治權和指揮權,同時繼續授予皇帝訓政權。
訓政權是很厲害的一個東西。有了這個權利,皇帝隨時可以解散國會,罷免zhèngfu內閣,在戰爭、動亂、分裂等特殊局勢中,皇帝還有權依據訓政權重新組建臨時內閣。
除此之外,zhōngyāng內閣zhèngfu中的軍事和情報機構也歸屬皇帝直接訓政。並且擁有任命zhōngyāng法院最高**官的權利。
簡而言之,在20世紀前十年的各個君主立憲制帝國中,俄國沙皇擁有的實權是最高的,中國皇帝緊隨其次。第三是德皇,而本天皇實際上並無真正的權利,只是地位無比崇高,並且擁有整個國民和軍人階層的集體狂熱效忠。
和沙皇的差別在於,沙俄杜馬的國會議員都是沙皇任命的貴族階層,而宋彪身為中華帝國皇帝只擁有不足國會議員總數1/3的直接任命權,即在每個省平均“推選”兩位國會議員的基礎上,帝國皇帝則有權按省再“選任”一名國會議員,在zhōngyāng,帝國皇帝有權決定5名資深議員、7名陸軍議員、3名海軍議員。
只是和德皇相比。中華帝國皇帝的實權肯定還是要更大的多。
《帝國第一憲法》在國會正式投票通過後,宋彪也確定在7月15正式登基稱帝,在此之前,他開始搬遷到紫城內部居住。
宋彪的計劃是在běi南側的房山縣、大興縣建立新的京都區,作為zhōngyāngzhèngfu、軍事、情報機關和其他全國社會機構的總駐地,而běi則是名義上的首都,並不實際承擔太多的政治任務。
只是臨時也搬不過去,建立新京都是要花錢的,而zhōngyāngzhèngfu已經欠了一股的債務。雖然建設皇宮的經費可以由宋彪自己支付,但那也需要六七年的時間才能初步建成。
通州肯定不適合zhōngyāngzhèngfu和皇庭長期暫駐,正好這段時間裏,京師內部已經肅清完畢,宋彪最終決定將zhōngnánhai作為皇庭的長駐地,他和家庭住在原先的攝政王府,在中海地區辦理公務。
因為他堅決不想遷入紫城,唐紹儀絞盡腦汁,將原有的攝政王府的圍牆擴建,將紫光閣和時應宮劃入皇庭,繼續拆了慶王府擴建,將紫光閣擴建出東西兩閣,時應宮擴建為宣政園,原先還未完工的攝政王府也繼續建完,改稱西庭,新擴建和新建的紫光閣、宣政園、裕豐園則統稱為東庭。
紫光閣擴建之後歸屬內廷總署的集中辦公區,以及較為正式的接待外賓之處,宣政園是宋彪常辦公的地方,裕豐園則是緊鄰中海的景觀花園。
在7月15正式登基之前的一個月,宋彪舉家遷入中海西庭居住,zhōngyāng內閣zhèngfu早在年初就已經搬遷到南海和周邊辦公,國會在玉淵潭臨時開會,一切都已經準備就緒,只等正式登基,內廷總署的第一任內廷總長是袁金鎧,內廷侍衞總長是張富田,內廷總禮官是章炳麟。
該準備的工作都已經準備好了,外相歐陽賡回來之後,同各國公使涉後,再經宋彪同意,就提前安排主要的幾個大國公使提前正式覲見皇帝。
在具體的排序上,因為俄國派遣米哈伊爾大公親自抵達běi祝賀宋彪登基,自然是無可非議的排在第一位,德國外大臣沃恩。哈道寧排在第二位,英國公使朱爾典爵士排在第三位,其後是美國和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