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2章遵守先生規矩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你道他究竟姓甚名誰?原來香孩兒便是大宋朝開基創業的第一代太祖皇帝,姓趙,名匡胤,本貫河南涿州人氏,世代為官,不同卑賤之家。高祖諱朓,曾經做過唐朝的永清文安幽都三縣縣令。曾祖單諱珽在唐官居節度,並御史中丞。

祖諱敬,曾為營薊涿三州刺史。父親雙名弘殷,少驍勇,善騎,神力過人,相貌嶔崎。後唐莊宗,因其勇猛,有膽略,命典軍,官拜都指揮使。娶杜氏,乃定州安喜人,杜三翁之女,幼讀詩書,生嚴正,治家極有禮法,與弘殷夫婦同庚。

自結縭以來,夫婦相敬如賓,真有孟光舉案齊眉的情形。弘殷因其知書達禮,持家有法,也十分敬愛於她。

那杜氏嫁了弘殷,第一胎便生一子,弘殷青年得兒,自然歡喜異常。遂取匡時濟世之義,題名叫做匡濟。不幸未及週歲,遽而夭折,弘殷夫心下十分悲傷。

幸得第二胎復生一男,取名匡胤,便是遠近皆知,傳為異事的香孩兒了,那香孩兒初生時,體有紅光,異香滿室,經宿不散。及至長大起來,生得蛾眉鳳目,隆準龍顏,面泛紅光,相貌異於常人。

而且情豪邁,膽略過人。更並喜武藝,最好的是騎馬箭,舞刀。又復膂力甚大,質地聰,凡是各種武技,十八般軍器,莫不一學便會,一會便。尋常懂武術的人,哪裏近得來他!

其父弘殷,本是武官,歷事後唐後晉兩朝,未嘗失職。因此每逢校閲軍伍,練行陣的時候,匡胤必定前往觀看,且喜出入營中,開硬弓騎烈馬,習以為常。弘殷愛子心切,也不止他。唯有杜氏見兒子專好武藝,不肯讀書,心下甚為不悦。

又見弘殷任他如此,不加以止,更覺不快,便對弘殷説道:“香孩兒年紀漸長,應該使他入塾讀書,將來學成之後,可以效力王家,光宗耀祖,方不負你我生他一場。

倘若聽憑他在外遊蕩,整間跑馬箭,持槍拈,學那匹夫之勇,將來一宇不識,如何能夠出仕,豈不墮落趙氏的家聲麼?你應該勸他認真讀書方好。”弘殷聽了杜氏一番言語,心下深以為然,命人把匡胤叫來,向他説道:“你年紀已長,終裏舞刀劍不務正業,將來如何得了?從此以後,須要把刀槍弓箭,一齊拋去,認真讀書,以圖上進,方不愧我們的世家子弟。”匡胤聽了,憤然説道:“‘治世用文,亂世用武。’現在時局擾亂,兵爭不已,兒很願練習武事,將來乘機崛起,始能安邦定國,揚名後世,方不虛此一生呢!”杜氏從旁笑道:“但願兒能夠繼承祖業,不墮家聲,那就好了。還想什麼大功名大事業麼?”匡胤笑道:“唐太宗李世民,當也不過是將門之子,後來居然化家為國創成帝業。

兒也是世代將門,所以注重武事,深願和唐太宗一般,轟轟烈烈做一番極大的事業,豈不很好麼?”弘殷不待匡胤説畢,早已大聲喝道:“你不要信口胡説,世上講大話的人,往往沒有用處,我不能任你如此胡鬧。”説畢,又回顧杜氏道:“匡胤在家讀書,無人訓誨,仍是沒用,我要親自教他,又因身典軍,沒有空閒。

只有你父杜三翁,他是飽學之士,現在隱居家中,一無所事。我想把匡胤送往外公家內,請其教授詩書,不知你的意思如何?”杜氏應道:“這有什麼不好呢?我父親通達古今,下筆萬言,真是宿學大儒。匡胤得他訓誨,將來是不患不成的。待我將行李略略收拾,明天清晨,就可以到外公那裏去了。”弘殷點頭稱是。杜氏見主張已定,便回到後中堂,將行李一件一件,替匡胤收拾好了,與弘殷。

當晚不便送匡胤去,到得翌清晨,起身之後,弘殷又向匡胤叮囑道:“你此去原為的是讀書,須要小心謹慎,聽外公的教訓,如果稍有不對之處,為我知道,定然加以責罰,絕不寬容。

你可牢牢記着,休得遺忘。到得外公那裏,尤其要上進用功,莫辜負我期望你的心意。此處到安喜縣,路途雖不很遠,我卻無暇送你前往,可由自己帶着應用之物,獨自前去,在外公那裏讀書,不可怠惰,有事方可歸來,無事不必歸家,致礙讀書。”匡胤一一應諾,便帶着行節,辭別父母,向安喜縣杜三翁家行來。其時正值天,杏花開放,細雨濛濛,匡胤策着青驄,昌雨前進,不上數,早已到了。

便令家人通報進去,説是涿州趙指揮之子趙匡胤前來拜訪,那家人忙忙答應道:“相公請暫候一刻,待我去通報了,再請你進去。”匡胤聽了,便在門房內坐下。

那家人進去通報,不多一刻,就出來請匡胤進去。匡胤整齊衣冠,來到裏面,拜見了外公杜三翁。

三翁見外孫長得一表人才,相貌出眾,心下甚是歡喜。命他一旁坐下,問他獨自前來之意。匡胤道:“父親因外孫在家不習文事,專攻武藝,將來難以出人頭地,意親自教導,又因身典軍,沒有空閒。所以命我出外從師,就外公處寄食讀書,以為後立業之本。”三翁大喜道:“我正因汝外祖母去世多年,只生汝母一人,又遠嫁在外,只剩我一人在家居住,覺得十分孤零。今得賢孫到此讀書。

正可我寂寥,不至孤孤悽悽度那冷淡歲月了,只是汝父之意,要我親自教你讀書,若在十年以前,還可擔任此事,現在白髮盈顛,眼目昏花,哪裏還能教讀?

幸得這裏有一位飽學文人,姓辛,名文悦,住在本縣五馬坊前,離此並不很遠,他開着學塾,專賴教讀為生。你若得拜在他的門下,受領訓誨,進步很是容易,好在我與他也十分要好,明天和他去説,諒無不成之理。”匡胤聽了,諾諾連聲。

三翁又命家人收拾出一間靜室,與匡胤居住。到了次早晨,匡胤起身,見過外公,三翁命他陪着自己用了早飯,吩咐:“好好在家,不要出外。我到五馬坊去見辛先生,和他商量你讀書之事。”匡胤答應了一聲。

那杜三翁扶了一龍頭枴杖,顫巍巍的一步一步,度了出去。匡胤因為外公吩咐,不要出外,只得在家守候。停了半

那杜三翁方從外面拄了枴杖,慢慢的走了進來。匡胤見了,慌忙上前去,扶住三翁,口內連連説道:“為了外孫的事情,倒勞動外公了。

不知那辛先生可肯收我在門下,加以教誨麼?”三翁一面走着,一面笑嘻嘻地説道:“我到得辛先生書塾裏,把來意向他説了,辛先生初時因學生過多了,恐怕教授不能周到,反要誤人子弟,很覺躊躇。經我再三説明。

那辛先生又知是我的外孫,不便推卻,只得答應了。明天乃是黃道吉,你可前去上學讀書。”匡胤聽了,連忙道謝。

杜三翁次清晨命匡胤換了一身潔淨衣服,攜着香燭,和自己一同至五馬坊,拜了先生。辛文悦見匡胤生得鳳目蛾眉,很是歡喜。匡胤早上到塾中去,晚上宿在外公杜三翁那裏。

轉瞬之間,已經半月有餘,並沒什麼事情。杜三翁見匡胤肯認真誦讀,心中不勝歡喜!早已寫了書信,通知弘殷夫,使他二人可以放心。哪裏知道,匡胤是天生的英雄,情是好動不好靜的。

在辛文悦處讀書,初時和塾中這些學生並不認識,只得安安穩穩,遵守先生的規矩,不敢胡行亂做。到得半月之後,一切事情都已悉,如何還肯安安靜靜的讀書?便和同學的一班人聯絡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