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或是揮灑宸翰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忠義料不如式,又要商、秦各州,及歲幣二十萬。魏杞遣人奏聞,孝宗從思退言,許割四州,歲幣如二十萬之數,再易國書,魏杞齎往。
僕散忠義等還不滿意,由清河口入攻楚州,以致魏勝陣亡,都統制劉寶,棄城而遁,楚州遂陷,江淮大震。
幸而楊存中星夜前往,檄調諸將,互相應援,邊防稍固。無如金人得步進步,入濠州,拔滁州,都統制王彥,又復遁去。
朝議幾查淮渡江,獨楊存中堅持不可,並追咎兩淮守備,無故撤除,致有此變。孝宗始追悔誤信思退之言,台官知道孝宗之意,劾論思退,主和誤國,鈎引敵人之罪,因此落職,謫居永州。
太學生張觀等七十四人,伏闕上書,極言湯思退、王之望、尹穡三人,誤國,招致敵人,乞速誅三人,以謝天下。孝宗雖未見允,湯思退得了此信,不勝憂懼!
走至信州,發顫數而死。孝宗乃用陳康伯為尚書左僕,錢端禮籤書樞密院事,虞允文同籤書樞密院事,且命王之望勞師江上。
之望為思退私黨,專以割地畀金為事。端禮與之望同謀,奏派國信所通事王拚,赴金軍議和。又檄令諸將,不得輕進。至言官劾退之望,王拚己得金帥復書,核准和議了。
這次的和約,共有三款:一、兩國境界如前約。二、宋以叔父禮事金,宋主得自稱皇帝。三、歲納銀幣,照原約各減五萬,計銀二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孝宗因南北修和,改元幹道,罷江淮都督府,撤銷兩淮、陝西、河東宣撫招討使。未幾,陳康伯病歿,賜諡文恭。
以虞允文參知政事,王剛中同知樞密院事。未幾,剛中復歿,以洪适籤書樞密院事。到了暮時節,魏杞自金回國,入見孝宗,説是已與金正敵國禮了,原來,魏杞毅然道:“南朝皇帝,不愧神聖。
現今豪傑並起,共思敵愾。北朝用兵,能保必勝麼?不過為生靈計,能彼此息兵安民,方免塗炭,所以命杞前來修好。若北朝果允踐盟,幸勿再加指責,迫人所難。”張恭愈入奏主,金主御殿,面見魏杞。杞仍如前言,金主雍道:“朕亦志在安民,所以諭令息兵,此後當各照新約,固守勿替,朕亦不再苛求了。”杞乃稱謝,彼此簽了和約。既不發還叛人,也沒有再受冊封,再上誓表,惟海、泗、唐、鄧四州及大散關外新得之地,一律歸金。
金主雍乃召僕散忠義等歸去,只留六萬人戍邊,且將所得宋朝歲幣,分賞諸軍。魏杞使事已畢,亦即回國。孝宗聞他詳報,亦甚欣!從此南北修好,國家無事。孝宗便一意侍奉上皇,竭盡孝思了。未知如何侍奉上皇?且看下回分解。
***卻説孝宗自即位以來,因金人入寇,軍書午旁,未能侍奉太上帝后極盡承歡之舉。現在南北通和,國家無事,便要竭盡孝思,以博太上帝后的歡娛。
因為太上帝后所居的德壽宮,地方湫溢,特命大興工役,重行建築,落成之後,真是個碧瓦朱甍,房曲户,樓閣崔巍,亭榭深幽,正中有堂,名為香遠堂。
堂前以白石為橋,曰萬歲橋。其石瑩澈如玉,系吳璘所進獻,橋上作四面亭,皆用新疆白木造成,與橋一。
下有大池十餘畝,池中遍種千葉白蓮,花開之時,清香四徹,遠近皆聞,故名之曰清遠堂。宮之西,有凌虛閣,高入太虛,身登其上,如入雲際,可以俯瞰臨安全境。
湖光山,盡收眼底。又有翠寒堂,棟宇顯敞,不加矆,人入其中,暢適異常,真是個宏壯巧二者兼備。其正殿更是金碧輝煌,富麗異常。
殿前以楠木為柱,柱上皆以赤金為龍,盤繞曲折,夭矯如生,階前設金獅一對,高約丈餘,與盤於柱上之四條金龍,皆空其中,內置沉水香,煙氣皆從口鼻鱗甲噴出,鬱成雲霞,旋繞殿階,如置身香海之中。
正旦與令節,孝宗朝賀太上帝后,皆於此殿行禮。太上皇帝,垂衣而坐,孝宗拜於階下,雍容穆靜,威儀嚴肅。
當時楊萬里曾作詩詠之道:雙金獅子四金龍,噴出香雲未殿中。太上垂衣今上拜,百王曾有個家風。到繞,孝宗親至德壽宮,起居已畢,恭請太上帝后,乘輿往凌虛閣下賞花。閣之四面,皆設酴了牡丹,層級累疊,堆作屏山,高約數尺,垂簾設樂宮女歌舞侑酒。
所歌舞的,皆是新制曲譜,悉由諸妃嬪,各運巧思,藻採紛批,制譜進陳,有左右垂手,批鴛鴦諸曲,都是從前所有的。太上皇后又製成《霓裳羽衣曲》,共三十六段,命宮人歌之。
共用三十人,每番十人,音節悠揚,聲韻高妙,疑非世間所有。酒半酣,太上帝后出席遊玩,聯步輦而行。
孝宗亦以步輦相隨,至翠寒堂,憑欄而玩。又至水堂中路,橋上少憩,面對酴醿花架,高柳參天,酴醿引蔓垂梢而下,其長逾丈,芳菲照座,馥郁襲人,命酒更酌,孝宗起而上壽,諸樂齊奏。太上帝后愉悦異常,命孝宗略去儀節,開懷暢飲。
孝宗遵旨,滿飲三爵,直至天晚,方才侍候太上帝后回宮。後人有詩一首,詠孝宗與太上帝后賞花道:翠寒堂上賞風,壯麗由來絕代工。小憩肩輿高柳下,酴醿飛雪壽杯中,那清遠堂的萬歲橋,原為中秋賞月而設。
孝宗每逢中秋,便於四面亭上設列水晶屏幾,所有酒器,亦以水晶製成。到了夜間月上,侍奉了太上帝后,坐於亭上,將四面窗扇盡行敝開。
池中千葉白蓮花,香氣撲鼻,映着月光,如同廣寒宮會集羣仙一般,池的南岸,列着宮女,齊奏清樂,池的北岸,列着教坊樂工,鼓板同敲,真個簫韶並奏,悦怡情。諸樂停止,太上皇帝大悦!
滿飲一杯,興猶未盡,乃召小劉妃,獨自擪着白玉簫,吹那裳中序的一段。簫音清脆,大有飄然衝舉,羽化登仙之概。遙望着衞觀堂,香蘭閣,月光如瀉,假山玲瓏。
就是蓬來仙境,貝闕珠宮也不過如此了。直至月橫斜、珠濕衣,孝宗方請太上帝后同登步輦,親自踏月,扶送回宮。
後人也有詩一首,詠萬歲橋賞月道:金釘彎橋白玉裝,幽奇全勝衞觀堂。假山(柬力)賦壺天景,又見香蘭設御牀。
孝宗逢時遇節,承歡養志,無論夏秋冬,皆是如此。又當南北修好,海晏河清,江南人民休養生息,國用充足,太上皇帝安富尊容,長無事,未免要選徵歌,以為娛老之計。
那時德壽宮的妃嬪,真是屈指難數,最有名的是大小二劉妃。大劉妃乃臨安人,初入宮,為紅霞帔,旋以藝俱佳,拜為貴妃。
小劉妃入宮時,為宜郡夫人,因善於音樂,深得太上皇之心,進位婕妤。這大小二劉妃,最得寵愛,宮中稱為大劉娘,小劉娘。
其餘又有信安趙夫人、咸寧藺夫人、樂平王夫人、鹹安郭夫人、新興陳夫人、富平孫夫人、縉雲蔡夫人、南平張夫人、齊安張夫人、安定李夫人。馮美人、韓才人、吳才人。
這吳才人,名喚玉奴,乃是太上皇后的近族,因此更得寵幸。後人有詩詠德壽宮妃嬪眾多道:德壽宮姬取次娛,大劉呼過小劉呼。夫人更得十餘輩,不數宮中有玉奴。太上皇有許多妃嬪侍奉,真個是朝朝寒食,夜夜元宵,説不盡的繁華熱鬧富貴豪奢了。於妃嬪娛樂之暇,便與太上皇后詩作賦,或是揮灑宸翰,繪為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