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232章大唐海軍設想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仲肥給蘇定方講解平底船與尖底船户間的利弊後突然必種頓悟的覺。

中國作為古老而智慧的國度。創造出了無數的輝煌,但只有海軍一直是國人心中的隱痛。尤其是在風帆時代,在東方這片有着漫長海岸線的土地上中國不論是強盛還是衰弱。佔地球面積百分之七十多的海洋上始終都沒有中國海軍的身影,唯一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遠洋也只是堅持了七次後就銷聲匿跡。

麥仲肥以前仁直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國人戀土懼海,頻繁海造成的。現在看來這也只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就是中國的造船技術走進了死衚衕。之所以實行海就是因為中國製造的平底木帆船本無法行駛進遠海而不得已採用的自我保護措施。

作為最早掌握造船技術的國家之一,中國一直延續着這種方頭平底船模式。這種雖然耗費材料但製作工藝相應要簡單一些的方頭平底船在內河、內海上航行固然足夠用,(在鐵甲船沒有出現之前),但這種平底船的遠洋能力實在不敢恭維,也許祖先們並不是沒有嘗試過遠洋。只是居高不下的海難最終冷卻了祖先們探求海洋的雄心壯志。逐漸對大海產生了恐懼心理。

為了解決平底船吃水淺,難以抗擊大風這個難題,夫明的永樂皇帝與中國這個浹殃大國唯一一個能稱得上是航海家的三寶太監鄭和不的不加大加長平底船的船身。用增加體積和重量的方法來增強船隻的抗風能力,這才出現了當時世界上船體最大的“鄭和寶船”這個特殊的另類。

製造一隻“鄭和寶船”的材料與人工完全可以製造出兩艘甚至還要多的同樣長度的尖底船,這個另類的高昂造價與工藝可能也是中國最終放棄海洋探索,沒能繼續稱霸海洋的原因。

麥仲肥突然不再説話眼睛眺望着遠處蔚藍的海洋一副沉思的樣子,讓正聽的津津有味的李恪與蘇定方不覺一愣。

知道麥仲肥習慣的李恪低聲問道“仲肥,想到了什麼?”麥仲肥依然眺望着大海,緩魁氣説道“我在想大海的盡頭會有什麼。”大海的盡頭有什麼對麥仲肥這個穿越客來説當然知道。他是想用這個命題來挑動李恪與蘇定方對探求海洋的興趣。

這個命題果然引起了這二位的興趣。李恪笑着説“《山海經》裏有記載:,升於海,而落於山。海洋的盡頭乃是太陽昇起的地方,有着大片的扶桑林,三足金烏就住在那裏。蘇定方也説道“海的盡頭應該也就是天盡頭了吧?沒準會掉下去。”蘇定方的話把麥仲肥説的一愣,之後才反應過來,這時候的人還不知道地球是圓的,一直認為天圓地方,走到盡頭自然會掉下去。

麥仲肥一笑,掏出望遠鏡繼續觀察起海平面水天相連的地方。不久一艘歸航的巡邏戰船出現在視野裏。麥仲肥對兩人道“一艘船從遠處回來,你們最先看到的是什麼?”李恪不明所以地説“當然是船啊!”蘇定方回憶了一下後答道“是桅杆。之後才能看到船體。”

“嗯?是這樣嗎?”李恪不覺也掏出望遠鏡看向水天相連的遠處。

“定方説的很對,是先看到桅杆。”麥仲肥收起望遠鏡後接着問道“為什麼會是桅杆呢?”蘇定方笑起來回答“桅杆高啊!”心裏暗道博學的麥閣老怎麼會連這個都不明白?

“桅杆再高也是在船上,既然能看到桅杆也應該能看到船,你説對嗎?可為什麼只能看到桅杆卻看不到船呢?”

“也許”也許船被海擋住了?”蘇定方不肯定地説道。

“船是漂浮在海上,怎麼可能被海擋住?”

“這個”蘇定方答不出來了。

李恪也被兩人的問答引。李恪不愧管理雷部這麼多年,接觸的知識面也要比蘇定方寬闊,認真思考了一會後答道“也許海面並不是我們看到的這樣平整,也許,也許,海面是個球面?這不太可能,沒見過水麪會是鼓起的。”已經很接近真相的李恪又自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

“也許我們腳下是個很大的圓球呢?”麥仲肥一臉微笑地反問道。

“這倒是能夠解釋為什麼先看見桅杆了,不過我們站在個球上面?這也太聳人聽聞了吧?”李恪搖着頭説道。

蘇定方也一臉不可置信地搖頭。

“誰知道呢?也許真是個球也説不定,所以我才想去海盡頭看看。”麥仲肥沒在繼續説下去“走吧!我們還是先去看看火炮艦載的情況吧。”

“哦,好!”蘇定方從自己站在球上面的設想裏清醒過來,答應一聲帶頭策馬跑向碼頭。

沿途的水軍官兵看到自己的大總管帶着一行人策馬奔向碼頭,只是好奇地看了幾眼後,又繼續自己手裏的工作。

在蘇定方的引領下,一行人很快來到一處單獨停放着三艘戰船的碼頭,有水兵把跳板搭好,麥仲肥攙扶着有些恐樓的李恪上了戰船。

這三艘船存所有戰船裏只能算是中等大船船尾為半甲板結構。船幫高有兩尺,皆是一巴掌厚的木板用摔卯竹釘拼裝而成,上面為了防水塗着厚厚的桐油,每邊有二十幾個開鑿好的槳座。

中間是低矮的木質船艙,船正中間一半尺直徑的桅杆自船底穿過船艙聳立起來,多層厚麻布縫製的船帆與撈杆一同落在船艙上。

船艙靠船位置上有一個僅能容納一人的膘望台,與一架安置在船艙頂部的木梯連接。前甲板上赫然安置着一門子母膛火炮,支撐火炮的小車的兩個輪子已經被卸掉,取而代之的是人字形支撐架把火炮與甲板固定在一起。

“這是改裝後的炮艦,包括船艙與膘望台都是後加上去的,船艙是為了保護彈藥不至於被海打濕。以前沒有船艙的時候這船可以裝載一百五十名左右的水兵,如今只能裝載不到七十名。”蘇定方給兩人介紹道。

李恪等人站在隨着海起伏顛簸的甲板上顯然很不適應,多虧身邊”兵攙扶,才勉強站恪他關心的不是眾船能裝多少兵丁,而是船頭上架設的那門火炮的情況,便打斷蘇定方的介紹問道“這門火炮在這樣搖擺不定的環境裏,威力如何?”

“不是太好。如果用實心彈打,基本無法命中目標。用散彈打情況稍好,散彈覆蓋範圍大,要求的準確度也不是那麼嚴格,不過只能殺傷船上載着的敵人。對敵船的影響不大。我們也曾試着更換大些的散彈。但那樣程又降低了。”一個雷部專家言道“那豈不是火炮艦載後沒有了應有的威力,只能是個擺設?”

“那道也不是,用它來掃有灘頭上的敵軍還是很好用的,比弓箭要強。尤其是對付排列在灘頭控拋石機的兵丁,一打一大片。”

“你們已經用它打過仗了?”麥仲肥好奇地問道。

“那倒沒有,不過我們試過。”蘇定方説這話的時候臉上有些怪異。麥仲肥沒有再追問蘇定方。

其實蘇定方也不是斤)善曾經用掠來的人偷偷模擬過戰爭的場景,所以他現在才能説的頭頭是道。只因此事做的極其隱秘,並沒有多少人知道真相而已。

“除了這些,還有什麼問題?”李恪又問道。

“再有就是炮艦隻能船對着敵人才能開炮,一旦錯過就要重新調整航向,而且如果是衝灘時,艦衝前,炮艦會被風吹着不自覺地靠近海岸成為敵人的靶船。”蘇定方想了想後説道。

“可以把火炮架設在船艘,一個雷部專家説道。

“我們試過。”蘇定方又掏出麥仲肥的“墨寶”指給那名技術官員道“你看,閣老當初的圖上就是這樣畫的,但問題是那樣只能兩船匯時開炮,而且還是必須安裝火炮的這一邊,侷限就更大了,除非是象圖上畫的這樣,設置多門炮。”

“設置多門炮這個目前不大現實。還是想其他辦法吧。”李恪接口道。每年能生產出多少門炮、多少子膛彈藥他這個雷部尚書比誰都清楚。光是炮膛口徑與子膛口徑的一致這一塊上就限制了產量。畢竟那時候沒有車牀這種東西,都是要靠手工一點一點打磨出來。

一邊聽着的麥仲肥這時候言道“可以在火炮底座下面加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圓盤,就可以改變火炮的擊角度問題。”這一句話眾人頓開茅,蘇定方一拍腦袋道“對啊!我怎麼沒想到?”李恪對帶着的四個雷部專家吩咐道“你們立刻量出尺寸,畫出一個可以轉動的圓盤草圖來,幫助把這三艘炮艦改裝一下。”四人躬身應承。由水兵幫助着測量數據去了。

麥仲肥對李恪説道“我們好像走進了誤區。”不明所以的李恪與蘇定方一起看向麥仲肥,等着他的下文。

麥仲肥看了兩人一眼後説道“向炮目前還不能放棄。我們當初的設想只是把火炮應用在6地上,子母膛火炮因為它的輕便與快這才被我們大力展,卻忽視了中小型向炮完全可以使用在戰船上。説白了戰艦就是向炮的底座,不存在運輸困難的問題。向炮雖然裝填與都慢,但卻因為它在鑄造加工技術上要求不是很嚴格,可以大量鑄造,可以大量裝載在戰船上用數量來彌補它其他的缺陷。”這確實是麥仲肥的誤區,他光想着大航海時代那種裝載着炮的風帆鉅艦,忽略了這個時代向炮都是高端武器這個現實。

把思路調整過來後,麥仲肥接着道“這次回去我就給陛下上表,等平東戰役打完後,將朝鮮半島上的所有造船工匠全部集中起來,由我們的工匠帶領開始試製尖底海船,並大量安裝向炮,在今後的一段時間裏斑炮將作為海軍的主要艦載武器。希望能在我們有生之年知道海的盡頭到底有什麼。”蘇定方笑着説“我倒是很想率領一隻閣老所説的這樣的水軍,哦。不,是海軍去看看海盡頭有什麼,而且更想知道腳下站着的究竟是不是一個球。不過我還是有些害怕。萬一到了海盡頭真的不會掉下去嗎?”聽蘇定方這樣一説,李恪與麥仲肥也哈哈笑起來。

李恪、麥仲肥一行在遼東逗留了十二天,此間麥仲肥也見到了自己的義子黃巢與鐵勒木的長子鐵良駒,(席子謙因為帶隊佈防不在再東夷都護府範圍沒有見到)看着已經有了胡茬。體格更加健壯的黃巢與身高馬大比鐵勒木更壯實的鐵良駒,麥仲肥不由得想起自己在他們這個年歲時的經歷,逝去的涅德魯、鐵勒木、普耶等人的音容笑貌也一一浮現在腦海。

麥仲肥拍着兩咋。小夥子的肩膀道“現在是你們建功立業的時候了,好好做,莫要辱了你們父輩的名頭。你們要是見到子謙也把這話告訴他。我這就準備回長安了,你們有什麼需要我帶的話嗎?”鐵良駒想了想甕聲説道“沒有”麥仲肥轉頭問黃巢“你呢?”黃巢一拉鐵良駒的手笑道“也沒有!義父放心吧,我們不會辱沒父輩的名頭,只會做的更好。”

“你們這些小子!”麥仲肥笑着在兩個比自己還要高一塊的兩個小小夥子身上輕輕錘了一下後看到鐵良駒帶着的是鐵勒木當初最喜歡的那把戰利品…斬馬刀,黃巢的只是一把普通的橫刀,把自己隨身攜帶的“虎耳”刀解下遞與黃巢道“這把虎耳跟隨義父多年,如今送與你吧。”黃巢雙手接過,躬身行禮“孩幾謝義父贈刀!”對水軍有了直觀的瞭解,又掌握了火炮艦載後的問題與數據的李恪與麥仲肥與東夷都護府都護程名振等遼東眾將告辭,帶着程名振專門給他們和皇帝李治準備的老山參、招皮、東珠等許多禮品啓程迴歸長安。

就在李恪與麥仲肥一行走後的第五天頭上,探子傳回朝鮮半島上的最新戰報,四國聯軍攻破平壤,盡斬高麗高氏一族三百多口,高麗國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