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篩酒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按照比較通行的解釋,篩酒有兩種含義:一是斟酒,二是温酒。幾乎家家必備的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1184頁解釋“篩”字第二種含義時寫道:“1、使酒熱:把酒篩一篩再喝。2、斟(酒或茶)。”但筆者考諸史料並據親身經歷,認為上兩意均不完全準確。
《***詞話·第三十一回·琴童藏壺覷玉簫西門慶開宴吃喜酒》:“只説着,從上邊拿下一盤子燒鵝,一碟玉米麪玫瑰菓餡蒸餅兒與你子吃。看見便道:‘賊囚,你在這裏笑甚麼?不在上邊看酒?’那琴童方才把壺從衣裳底下拿出來,教:‘姐,你與我收了。’道:‘此是上邊篩酒的執壺,你平白拿來做甚麼?’琴童道:‘姐你休管他。此是上房裏玉筲和書童兒小廝,七個八個偷了這壺酒和些柑子、梨,送到書房中與他吃。我趕眼不見,戲了他的來。你只與好生收着,隨問甚麼人來抓尋,休拿出來。我且拾了白財兒着。’因把梨和柑子掏出來,與瞧。説着:‘我看篩了酒,今該我獅子街房子裏,我上宿去也。’道:‘等住回抓尋壺久亂,你就承當。’琴童道:‘我又沒偷他的壺。各人當場者亂,隔壁心寬。管我腿事!’説畢,揚長去了。把壺藏放在裏間桌上不題。至晚,酒席上人散,查收家火,少了一把壺。玉筲往書房中尋,那裏得來?再有一把也沒了。問書童,説:‘我外邊有事去,不知道。’那玉筲就慌了,一口推在小玉身上。小玉道:‘【入曰】昏了你這陰婦!我後邊看茶,你抱着執壺,在席上與娘斟酒。這回不見了壺兒,你來賴我!’向各處都抓尋不着。”再看《釃酒、篩酒與斟酒》一文中引用的《紅樓夢》第六十三回的內容。原文只引了“兩個老婆子蹲在外面火盆上篩酒”這一句,所以才會給人篩酒就是温酒的覺,為了説明問題,要多看看前後文。《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壽怡紅羣芳開夜宴死金丹獨豔理親喪》:“我和平兒説了,已經抬了一罈好紹興酒藏在那邊了。我們八個人單替你過生…麝月和四兒那邊去搬果子,用兩個大茶盤做四五次方搬運了來。兩個老婆子蹲在外面火盆上篩酒。寶玉説:‘天熱,咱們都了大衣裳才好。‘眾人笑道:‘你要你,我們還要輪安席呢。’寶玉笑道:‘這一安就安到五更天了。知道我最怕這些俗套子,在外人跟前不得已的,這會子還慪我就不好了。’眾人聽了,都説:‘依你。’於是先不上坐,且忙着卸妝寬衣。”
“篩酒”是一箇中國人既悉又陌生的詞彙。説它悉,是因為著名的《水滸傳》中這個詞彙出現極為頻繁;説它陌生,是因為有多少人理解其真正含義?
“篩酒在各人面前”、“只顧上下篩酒”如果篩酒中有温酒的含義,怎麼會出現這樣的動作?這樣的動作又如何完成?
他據此認為:“上列諸例,‘篩酒’一詞的燙酒之義十分明顯,不必囉嗦。”稍微有一點飲酒常識的人都知道,水果酒(如文中提及的葡萄酒),飲用前是絕對不能加熱的,只要加熱立刻變味而無飲用。可見此處所謂“篩”就是斟酒(無論有無過濾的動作)的意思。
紹興酒,以花雕和加飯最著名也最常見。紹興黃酒飲用一般要加熱,還要加青梅、冰糖、薑絲,而加熱、加料的目的更主要是因為口問題,黃酒冷飲口極澀。因此,此處“火盆上篩酒”應該算是特例。況且文中還提及“天熱”本無必要燙酒飲用。
再考諸其它資料,更可證明,明清“篩酒”與“温酒”沒有直接必然的聯繫。
《酒世界》雜誌2005年第5期曾刊登樂於時先生《篩酒非斟酒》一文,其中考證,也證明筆者的親身經歷:“《紅樓夢大辭典》註釋‘篩酒指斟酒,亦即温酒’。不準確的誤注,會誤導讀者。《***》影響《紅樓夢》已是共識。兩書皆有篩酒的描寫,《***》略繁:潘金蓮誘引武松,‘婦人又篩一杯,武松卻篩一杯遞與婦人,連篩了三四杯飲過。’《紅樓夢》從簡:‘薛蟠説着便要篩酒。’潘金蓮連連篩酒,給人以頻頻斟酒的錯覺。《***詞話·42》有個關鍵詞,篩酒用的是‘銅布甑兒’,濾酒器的甑兒,並未失。清抱陽生《甲申朝事小記》,記載崇禎‘御秘聞’,御膳用的即是‘甑底安箅’。‘銅布甑兒’是銅箅,還是又復以布箅?都是為了篩除酒渣。‘銅布甑兒’是當桌而篩,是即濾即飲的過濾器。”《漢字文化》雜誌2006年第6期刊登劉俊一先生《釃酒、篩酒與斟酒》一文,文中用大量篇幅考證出“篩酒即温酒”這一結論,節錄如下:“古時候人們習慣於飲熱酒,元明戲曲小説中有許多具體的描述。元武漢臣《老生兒》雜劇中有一個人物,名叫劉引孫,很窮。清明節他去父母墳前祭掃,只討化了一個饅頭、半瓶酒作為祭品。行禮過後,想拿祭品果腹,可是他竟這樣説:‘這酒冷,怎麼吃?我去莊院人家蕩熱了這酒。’(該劇第三折)可見酒要吃熱的,是當時十分重要而普遍的風俗。之後,劉先生引用20條明清文學作品中的證據以證明這一結論。如:《***》第四十六回:“慌的書童兒走上去回説:‘小的火盆上篩酒來,扒倒了錫瓶裏酒了。’”《***》第七十五回:“良久,繡取了酒來,打開篩熱了,如意兒斟在酒鍾內,遞上。”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九回:“像那張繩祖,聽説他把老人家的印版,都叫那些賭博的土娼們,齊破的燒火篩了酒。”《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兩個老婆子蹲在外面火盆上篩酒。”《水滸傳·第二十四回·王婆貪賄説風情鄆哥不忿鬧茶肆》:“武大篩酒在各人面前。那婦人拿起酒來道:‘叔叔休怪,沒甚管待,請酒一杯。’武松道:‘謝嫂嫂,休這般説。’武大隻顧上下篩酒燙酒,那裏來管別事。”《補紅樓夢·第三十六回·稻香村上已踏青遊榆蔭堂清明風箏會》:“巧姐道:‘這麼着就很好。’説着,兩個媳婦把酒燙熱了,自有跟的丫頭們拿壺上來篩酒。”篩酒一詞有“因酒中有雜質,需要用工具篩出之”的含義已經比較明顯,不贅述。
明馮夢龍《三教偶拈·濟顛羅漢淨慈寺顯聖記》:“時值殘冬大雪,濟公覺身體冷,來到香積廚下向火,出一雙腿。火工曰:‘你師父有許多衣體與你,倒令人搶去,如此大雪,一雙腿,好不冷也。’濟公曰:‘冷冰冰受凍也無妨,只是多時不吃酒苦惱。’火工等見説得傷心,便道:‘濟公,我們有瓶酒在此,請你吃,只怕長老知道。’濟公曰:‘阿哥,難得你好心。我躲在灶下吃。’一個便遮了,一個篩酒。”上引劉俊一先生《釃酒、篩酒與斟酒》一文,列舉了《***》、《紅樓夢》等資料以證明篩酒有温酒之意,但同是《***》,證明篩酒與温酒無關的證據也不少。姑節要列舉如下──這裏説的更明白,篩酒跟燙酒可是兩個動作,用了兩個不一樣的詞彙。
“親手執壺,篩酒給師徒五人吃。”此處的“執壺”顯然是“手持酒壺”的意思,而不是前文所引《***》中説的“執壺”那是個名詞。可見,手持酒壺篩酒,就是斟酒(無論有無過濾的動作)。
筆者在閲讀《水滸傳》時曾經對“篩酒”一詞百思不得其解。2004年年初,跟老婆回她廣東老家,當地家家有自己釀造米酒的風俗──用一個大缸,裏面放一多半已經上鍋蒸過的米(稻米或糯米),將適量的酒麴均勻混合其中,在米的上表面中央挖一個凹陷,把缸密封。若干天之後,就會有米酒從挖好的凹陷中滲出。隨喝隨舀。這種米酒由於與醪糟混雜,舀的時候難免會有一些米粒和雜質,因此喝前一般需要用工具篩除。看到這點,我才恍然大悟。當然,這還只是一種直觀的證據,是間接證據。
《海上花列傳·第五回·墊空當快手結新歡包住宅調頭瞞舊好:“張蕙貞道:‘再用兩杯。”説了,取酒壺來給葛仲英篩酒。”同上書《第八回·蓄深心劫留紅線盒逞利口謝卻七香車:“金鳳推子富坐下,道:‘請用酒。’即取酒壺,要給子富篩酒,再也篩不出來。揭蓋看時,笑道:‘無撥哉。’乃喊小阿寶拿壺酒來。”但筆者對“篩酒”有“温酒”之意的觀點(僅涉及元、明、清,以筆者接觸過的史料看,篩酒一詞主要存在於元雜劇和明清小説之中,之前是否有此含義,不敢妄斷)存在異議。
《***詞話·第一回·景陽岡武松打虎潘金蓮嫌夫賣風月》:“武大教婦人坐了主位,武松對席,武大打橫,三人坐下,把酒來斟,武大篩酒在各人面前。那婦人拿起酒來,道:‘叔叔休怪,沒甚管待,請杯兒水酒。’武松道:‘謝嫂嫂,休這般説。’武大隻顧上下篩酒,那裏來管閒事?”清代小説中證明篩酒與温酒是兩回事的證據也不少──《古本水滸傳·第十九回·入雲龍破陣收吳角黑旋風避席鬥閻光》:“宋江用好言安閻光,請他重行入席。又對吳角説道:‘道人休怪,這位兄弟只是一點瘋狂,説了的甚事,非要做到才休,有時我也壓不得,邊才沖撞你們師徒,誰不生氣,伏望看宋江薄面,不要同他計較,實為萬幸!’説罷,過來親手執壺,篩酒給師徒五人吃,五人慌忙離座,拜倒於地。”綜上所述,至遲在明清,篩酒中並不一定要包括温酒這個動作,它可以是一個“過濾雜質+給酒加温”的動作,也可以是一個只有“過濾雜質”的動作,還可以只是一個“斟酒”的動作。應該説,篩酒最早是指“過濾雜質+給酒加温”或只是“過濾雜質”但之後隨着造酒工藝的變化,酒不用“篩”了,但“篩酒”這個詞被保留傳下來,成為“斟酒”的另一種説法。
《***詞話·第三十八回·西門慶夾打二搗鬼潘金蓮雪夜琵琶》:“西門慶吩咐:‘叫孩兒睡罷,休要沉動著,只怕諕醒他。’於是拏茶來吃了。李瓶兒問:‘今吃酒來的早?’西門慶道:‘夏龍溪還是前因我送了他那匹馬,今全為我費心治了一席酒請我;又叫了兩個小優兒。和他坐了這一回,見天氣下雪,來家早些。’李瓶兒道:‘你吃酒?教丫頭篩酒來你吃。大雪裏來家,只怕冷哩。’西門慶道:‘還有那葡萄酒,你篩來我吃。今他家吃的是自造的花菊酒,我嫌他【餚欠】香【餚欠】氣的,我沒大好生吃。”王利器先生在《顏氏家訓集解》中這樣解釋“擊牛釃酒”一詞:“《太平廣記》作‘必擊牛釃酒延之’。《史記·李牧傳》:‘擊數牛饗士。’《詩·小雅·伐木》:“釃酒有藇。”《釋文》引葛洪雲:‘釃謂以筐【淥皿(上下)】酒。’器案:‘後人作篩酒,一音之轉也。’”南宋耐得翁撰《都城紀勝·四司六局》:“官府貴家置四司六局,各有所掌…茶酒司,專掌賓客茶湯,【妥】蕩篩酒,請坐諮席,開盞歇坐,揭席送,應幹節次。”可見,至遲到南宋,已有篩酒一詞出現。只是此處言之不詳,我們無法判斷這個詞的確切含義。
今人隋樹森輯《全元散曲》錄元河北真定人侯正卿一闋《黃鐘》調:“錦幃繡幕冷清清,銀台畫燈碧熒熒。金風亂吹黃葉聲,沉煙潛消白玉鼎。檻竹篩酒又醒,雁歸愁越添,檐馬劣夢難成。早是可慣孤眠,則這些最難打掙。”所謂“檻(,一聲)竹”即竹網類的工具,此處敍述篩酒,只言其濾除雜質,並未提及加熱。
而《全元雜劇》錄無名氏《魯智深喜賞黃花峪》一劇中的記載更證明,在元代,篩酒與温酒也可以是兩個不同的動作──《魯智深喜賞黃花峪》第一折:“店小二雲:‘有,有,有。這閣子乾淨,大人請坐。’蔡淨雲:‘篩酒來我吃。”店小二雲:‘不是熱酒來了,大人請自在飲酒。’”人已經躲到灶台下偷着喝酒了,還要另一個“遮着”要如何“燙酒”呢?
但筆者通過分析排比史料發現,劉先生所引史料有斷章取、舍此取彼之嫌。因此其結論也就存在瑕疵。而這種觀點非常免費,所以有必要囉嗦幾句。
這段説得非常清楚:這丟失的“執壺”是“上邊篩酒的”而“我後邊看茶,你抱着執壺,在席上與娘斟酒。”顯而易見,篩酒就是斟酒,完全與温酒無關,無論這其中有沒有“過濾”這道程序。
康濤2008年2月10撰於浦園如果篩酒有温酒的含義,客人已經要求,店小二怎麼會説出“不是熱酒”還請客人“自在飲酒”的話?
考南朝《顏氏家訓》卷4:“近在幷州,有一士族,好為可笑詩賦,誂撇邢、魏諸公,眾共嘲,虛相贊説,便擊牛釃酒,招延聲譽。”[8810讀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