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失落的傳國玉璽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秋時期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荊山上砍柴時偶然發現了一塊玉璞,他捧之先後獻給楚厲王、楚武王,都被認為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還被誣以欺詐罪先後截去了雙腳。及楚文王即位,失去了雙腳的卞和抱玉璞哭於荊山之下。楚文王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寶玉,為紀念表彰卞和,稱為“和氏壁。”這和氏璧置於暗處,自然發光;置於座間,冬月則曖,可以代爐;夏月則涼,蚊蠅不入;還能卻塵埃、辟魅,楚國從此視為國寶。
和氏璧的故事幾乎可以貫穿一部秋戰國的歷史。戰國時期,楚相昭陽因宴會偶失此璧,懷疑是張儀偷盜,把張儀打了個半死,張儀因此入秦。其實昭陽實在是冤枉了張儀。
這和氏璧不知怎麼的竟到了趙國,於是又上演了藺相如使秦完璧歸趙的故事。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和氏璧自然也就歸秦始皇所有了。
秦始皇令人用和氏璧刻了這麼一顆傳國玉璽,希望作為山河代代相傳的一個憑證和表記,上面“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也是秦始皇宰相李斯手書。
秦始皇於公元前219年巡視天下,船至庭湖,忽然風大作,有人獻策丟寶鎮,於是便將傳國玉璽丟入湖中。説來也怪,庭湖竟立即風平靜。
八年後,有人從湖底撈得此玉璽。當時秦始皇正巡狩到華陰,那人持玉璽擋道,奉還秦始皇説:“持此還祖龍。”(皇帝稱“真龍天子”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故而稱“祖龍”)秦始皇雖然自以為“受命於天”然而他的山河卻未“既壽永昌。”始皇屍骨乍寒,劉邦就揮師進了咸陽,秦朝末代皇帝子嬰將傳國玉璽獻給了劉邦。漢朝開國後,此玉璽便代代相傳,成為皇位接的表證。
到了王莽篡漢,命大臣王舜向漢孝元太皇太后(王莽的女兒)索取傳國玉璽。王莽的女兒身為漢朝的皇太后倒心向着漢室,被不過,一怒之下將玉璽摔於地上。從此玉璽缺了一角,王莽只得令人以金鑲之。東漢光武帝劉秀打敗了王莽,奪回傳國玉璽,此玉璽又成了漢家天下的象徵。
漢獻帝時,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諸候聯合起兵討伐董卓,經過戰,諸候聯軍打敗董卓,董卓挾漢獻帝遷都長安,臨行時焚燒宮室民宅,發掘陵墓墳冢。
聯軍先鋒孫堅率先衝入洛陽,撲滅宮中大火,設軍帳於建章殿上。其手下軍士在殿南一井中撈起一具女屍,項掛一錦囊,內有硃紅小匣,用金鎖鎖着,啓匣一看,裏面是一玉璽(皇帝的印章),四寸見方,上鐫五龍紐,有篆文八字,刻了一句吉讖:“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程普告訴孫堅,此乃傳國玉璽,得之者必有“登九五之分”(做皇帝的運)。孫堅於聯軍中最以忠烈著稱,然見此漢之神器,亦不由為之心動,於是託疾歸江東,企圖別圖大事。
盟主袁紹得知此事,要孫堅出玉璽。孫堅矢口否認,二人幾至動武,聯軍也從此分裂。袁紹索之不得,便通知荊州劉表,要他中途截擊孫堅,搶奪玉璽,於是又展開一場“奪寶大戰。”孫堅得了玉璽後並沒給袁紹、劉表搶去。然而孫堅死後,按照《三國演義》的説法,他的兒子小霸王孫策為了向袁術借兵,將玉璽押給了袁術。《吳書》記述的卻是袁術乘孫堅吳氏扶棺歸裏之際,把她劫為人質,攫取了傳國玉璽。
説來也是一報還一報,袁術死後,廣陵太守徐瓊也從其處奪取了玉璽獻於曹。曹丕廢漢自立,從漢獻帝手中接過了傳國玉璽,並自作聰明地在玉璽一側刻了一行小字:“魏受漢傳國之璽。”只不過過了四十五年,這顆玉璽又傳到了司馬炎的手中。司馬炎倒沒有再在上面刻上什麼“晉受魏傳國之璽”的字樣。要是都像曹丕這麼刻下去,後來搶得皇位的皇帝們恐怕就沒地方去刻字了。不過,後來的皇帝們不管這顆玉璽上有沒有地方供他們刻字紀念搶了人家的山河,都得再去另刻一顆玉璽了,因為這顆用和氏璧刻的傳國玉璽傳傳傳丟了!
這顆玉璽由魏、西晉相傳,經前趙、後趙,又落入前秦苻堅之手。後苻堅為其部將姚萇俘獲,姚要他出玉璽,苻堅説已送給東晉了。作為一個敵對國,苻堅沒有理由去向力量比前秦弱得多的東晉獻還玉璽,其實此時玉璽已下落不明瞭。因為這個時期中國北方為少數民族政權所控制,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這顆傳國玉璽應是失落在某個少數民族部落的後人手中。
姚萇自己要當皇帝,覺得不能沒有傳國玉璽,於是在他建立後秦國時,就偽造了一顆“傳國玉璽。”他這一招啓發了所有想當皇帝的朋友,與此同時,後燕慕容垂也偽造了一顆。東晉司馬家族素以正統自居,見此情形,也連忙偽造一顆,卻把文字刻錯了,成了“受天之命,皇帝壽昌。”他們還順便編造了一則故事,説這顆假玉璽是冉閔的部將蔣幹送來的。
後秦的那顆“傳國玉璽”在劉裕滅後秦後被帶回了建康(今南京),東晉王朝知道它是假的,就銷燬了它。東晉的那顆後來入北齊。因為後燕的那顆在亡國後已輾轉落入北周,北周滅北齊後,又將東晉假造的那顆“皇帝壽昌”玉璽毀了。於是,三顆假璽只剩當初後燕慕容垂制的那顆,假到此時也就算真的了。
這顆玉璽先後經宋、齊、梁、陳、北周,直到隋朝。公元618年3月,隋煬帝楊廣被擊殺於揚州江都,隋亡。蕭後攜太子元德帶傳國玉璽遁入漠北突厥。唐貞觀四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後與元德太子返回中原,傳國玉璽歸於李唐。
唐末,天下大亂。公元907年,朱全忠廢哀帝奪傳國玉璽,建後梁。公元923年,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玉璽遂歸後唐。
最後一個掌握傳國玉璽的皇帝是五代後唐末帝李從珂,公元936年,後晉石敬瑭攻陷洛陽,他在宮裏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時投入火中,從此傳國玉璽神秘失蹤,不知去向。
北宋趙匡胤開國後,就未見有傳國玉璽的記載。以後的皇帝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印章,而且不止一顆,但卻沒了傳國的玉璽。
雖然後來的王朝也多有聲稱發現傳國玉璽的,但那都是為了證明自己“受命於天”而編造出來騙人騙已的。
其實山河不是靠玉璽來決定是否“既壽永昌”的,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制玉璽的人山河隔世即亡,那些得到玉璽的也從沒有一個“既壽永昌”的。而且,既然已經推翻了人家的政權,卻去接受人家的傳國玉璽,也多少有點荒謬的味道。
我們中國人歷來糾纏於正統、非正統之爭,因此,信這些傳國玉璽的神話。其實“正統”是最難把握的,傳國玉璽到後來都變成了三顆,你説哪一顆是正統的?
千百年來,人們從未放棄搜尋傳國玉璽的下落,但它卻如石沉大海般渺無蹤影,傳國玉璽的下落成了困擾人們已久難以解開的歷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