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陶文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別説舜帝他們不相信,就算是唐豆自己,他又何曾相信會有這樣離奇的事情。
未來戰士?
那不是扯淡麼。
可是事實是,這件事情真的發生在了自己身上,如果再算上自己的父母和楊燈,他們一家人都具備了穿越古代的能力。
唐豆之所以跟舜帝、鯀和大禹父子坦誠這件事情,是因為內心中的中華情結作祟,這件事情他可以欺瞞任何人,包括秦始皇在內,秦始皇跟他稱呼師父或者上仙時,唐豆心中沒有到一絲愧疚,而且還非常享受那種被秦始皇崇拜的覺,可是他在面對舜帝這位中華民族的先祖時,尤其是舜帝跟他稱呼唐仙人,這令他到惶惶不安。
至於大禹麼,現在的大禹比他小了好幾歲,就算大禹跟他稱呼亞父,他也沒到有什麼不自在,這應該跟年齡因素也有着一些關係,就跟秦始皇那小子追着他股跟他喊師父一樣,沒有什麼不正常的。
唐豆只是無法接受舜帝也用這種恭敬的態度跟他,所以他選擇了坦白。
舜帝三人目瞪口呆的盯着唐豆,他們還無法消化唐豆所説出的話。
一個人是從來來的,這怎麼可能?
唐豆肯定的衝着他們點了點頭:“聖王,我確實是從未來穿越過來的。”大禹艱難的嚥了一口口水,望着唐豆問道:“亞父,你所説的未來,距離現在有多遠?”看來大禹已經首先相信了唐豆所説的話,不然的話也無法解釋唐豆拿過來的那些神奇的物品。
唐豆衝着大禹笑了笑説道:“我不知道你們現在有沒有年這個概念,按照後世的紀元方式,出一次算是一天,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算起來,我是從距離你們4300年以後的未來穿越來的。”舜帝三人了一口冷氣,從4300年以後的未來穿越來的?十幾年就是一代人,那豈不是説面前坐着的唐豆是自己這些人二三百代以後的後人?
大禹眨着眼睛望着唐豆問道:“亞父,你所説的年是否跟傳説中的年獸有關?”不過唐豆現在再聽着大禹跟自己稱呼亞父,覺上就有些刺耳了,他訕訕的衝着大禹説道:“那啥,禹,你也不要跟我叫什麼亞父了,算起來,你應該是我的祖先才是,乾脆你就直接叫我唐豆得了。”大禹搖着頭説道:“你的學識是我聞所未聞的,我心甘情願拜你為亞父,與你所説的祖先後輩沒有任何關係。”唐豆一陣頭疼,老爺子們要是知道自己給大禹當亞父,老爺子們會不會集體用枴他?
大禹望着唐豆問道:“亞父,你還沒告訴我,年跟年獸有沒有關係。”這個傳説唐豆倒是清楚,他只是不知道這個時期就已經有了有關年獸的傳説,看來年的來歷也有着悠久的歷史。
唐豆衝着大禹點了點頭,説起了年獸與年之間的關係,倒是與在這個時期傳的年獸的傳説頗為吻合。
四個人就這樣坐在帳篷裏,在一問一答之間,時間飛快的逝着,四個人都到從所未有的新奇,拼命地從對方的話中收穫着自己需要的知識。
唐豆知道了,在這個歷史時期已經有了度量衡計量單位。
這個時期的長度計量單位是以指、掌、步為計量單位的,最大的長度單位則是以為計量單位。
指掌步皆取自於人的身體,分別以手指、手掌和步子來計算,雖然計量起來誤差很大,但是怎麼説也是有了計數模式的雛形。
這時候的度量衡因人而異,對於度來説,一般還是布手知尺,布指知寸。對於量來説差距更大,一手之盛謂之溢,兩手相捧謂之掬,手有大小,怎麼可能準確?
其實舜帝和大禹等人都知道度量衡不統一所帶來的弊病,只是他們一直找不到一個更好的解決辦法。
其實度量衡要一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才完成了最後的統一,距離堯舜禹湯這個年代來説還有兩千年的漫長過程,對他們來説,想要制定一個統一的度量衡,難度還是非常大的。
《五帝本紀》中記載: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于山川。遂見東方君長,合時月正,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二生一死為摯,如五器,卒乃復。
《夏本紀》中記載:以禹帝身為度,稱以出。這表明大禹的夏王朝以大禹的身體為標準,已經推行了最早的法定度量單位。
唐豆聊的興起,瞬間穿越回空中別墅,拿回來一把尺子,向這三位老祖先講解起了現代的度量衡。
有了這把尺子為樣本,舜帝和大禹等人的眼睛瞬間亮了起來,他們知道,只要將這個標準推行下去,用不了幾年的時間,天下九個封地的度量衡應該就會有了一個統一的標準。
大禹興奮的從懷裏摸出來一塊樹皮,用扁薄的石刀在樹皮上刻畫起來,看來唐豆剛才的話已經影響到了禹這位未來夏王朝的締造者。
看到大禹在樹皮上刻畫,唐豆一陣驚喜,急忙湊過去看大禹在樹皮上刻畫那些看上去像是符號一般的文字,開口詢問着這些文字所代表的意義。
大禹見唐豆對這些文字有興趣,乾脆用石刀在帳篷的地上將這些字一個個的書寫出來,一字一字的解釋給唐豆聽。
反正這個時期的文字數量也不多,只有幾百個字,剛剛能夠滿足常記事所需,書寫出來也費不了多長的時間。
看到那些符號文字,唐豆急忙掏出手機,挨個字的拍照,又掏出一個小本子,將這些字認真地記錄下來,標註清楚這些看起來像是符號的字每一個字所代表的意義。
大禹看到唐豆興趣,他冒着大雨跑到外面,不一會兒的工夫捧回來一個用於裝水的陶罐,雙手把陶罐遞給唐豆,用手指着陶罐上刻畫的十幾個文字,衝着唐豆解釋道:“亞父,這個陶罐上刻下的文字是…”唐豆急忙攔住大禹,先是用手機拍下那些文字,馬上對比着剛剛記錄下大禹傳授的那些文字,一字一字的解讀道:“這上面刻的字是:洪斐氏納粟十七甕,薯三倉。”唐豆抬起頭,望着大禹問道:“這個陶罐上的字是不是這個意思?”大禹微笑着點了點頭:“亞父真是了得,這些文字正是洪斐氏收割後繳納地供後做作的記錄。尋常的時候,我們都是把這些重要的東西記錄在不易損壞的陶器上,一般的時候都是用木牌或者樹葉、樹皮來做記錄。”手捧着這個用於記事的陶罐,唐豆忍不住哈哈的笑了起來。
解讀出來的公元前2300年的文字記錄,已經足以證明在4300年前中華民族就已經有文明存在,而不是他們認為的3600年,足足向前提前了700年,看這一回那些外國史學家們還有何話可説。
這些文字比甲骨文更提前了一千多年的歷史,按照大禹他們記錄的方式,這些文字應該稱之為‘陶文’吧?
唐豆敢肯定,三位老爺子如果見到這個陶罐和這些文字,一定會欣喜若狂的。
不過唐豆自然不會滿足只把中華民族的文明向前提前700年,上下五千年就是上下五千年,唐豆從舜帝等人口中已經得知這些文字也是祖先傳下來的,在他們這一代又增補了幾十個進去,至於從哪一代開始出現的文字記錄,舜帝等人則無法給唐豆一個確切的答案,他們只知道從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經有文字的記錄誕生了,舜帝自己就親眼目睹過百年前傳下來的文字記錄,可惜,那些記錄在木牌上的文字卻無法保存太長時間,至於記錄在樹葉和樹皮上的那些文字,更是過不了幾個月就隨着樹葉腐爛消失了。
不過,既然古人有把重要的事情記錄在陶罐上的習慣,那麼唐豆就有辦法令這些記錄着一段歷史的文字以光明正大的方式出現在世人面前。(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