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三章刺林案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還是民主?這個問題林雲一直在自問。也許很多人,把他劃為了“獨裁者”但是至少在表面上,他,中華共和國大總統林雲,還是受國會的制約的。這一點,通過那兩個差點夭折的法案就可以看出來。不過終究是“差點”林雲是説動了宋教仁而獲得這次國會通過法案的勝利的。本來對於他,林雲所知並不多,只隱約記得,此人在歷史上,是被袁世凱僱傭兇手殺害的。號稱“民國第一大案”不過現在,他倒是好生生的,而林雲也通過各種渠道對他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林雲的直覺告訴他,這個人是個實幹家。

讓宋教仁出任法制局長,這是林雲所堅持的。在這一點上,他從來沒有後悔過。宋教仁是理的,做事情也很有條理,對於中國的現狀,亦有相當清醒的認識,這些結論,是林雲與他會見過幾次後得出的。

其實《國家經濟建設實施法案》是個一攬子綜合法案,其中包括了兩個基本法:《工業振興法》和《農業發展調整法》。林雲知道,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以農立國的農業國家,而近代文明是工業化革命對農業國家最本的挑戰。

“國無農不穩,無商不富”這已經成為許多受到西方文明教育和影響的人的共識。宋教仁也不例外。

“總統先生,作為內閣成員、法制局總長。我個人雖不完全贊同這兩個法案,但還是提給了國會討論,我地立場,再無改變之可能。”一見面,宋教仁就先闡明瞭自己的立場。

林雲笑了笑,對他説道:“這兩個法案從草擬到提國會。宋總長都是親自參與其中的,許多意見也非常中肯。不過總的來説,宋總長還是沒有領會到其中的意義。”

“總統先生的本意,也許是好地。”宋教仁盯着林雲,繼續説道:“不過請允許我鹵莽的問一句,發行國債,真如總統先生所言,於國民無任何損害嗎?總統先生何以保證國債能夠按約償付本息?”

“國債之事暫且不談。”林雲繞開話題。

“先來説説建設法,宋總長對於此法案,是否仍抱懷疑的態度?”

“的確如此。”宋教仁毫不含糊的回答道。

“願聞其詳。”林雲是步步緊

宋教仁楞了片刻,掩飾般的摘下眼鏡,掏出方絲巾擦了擦。

“我以為…”他思索片刻,終於抬起頭來説道:“此法案乃是空中樓閣,水中之月,鏡中之花,於中國目前之現狀,殊不現實。”話起了頭。就彷彿線團有了頭,接下來就是侃侃而談了。

“比鄰本,自明治維新以來,所行者,處處皆法西歐、北美,廢強幕、改兵制。土地自由買賣,文化提倡西式,得以迅猛發展,擠身於列強之中。我以為,應以其為榜樣,全面實行西式政治、學習西方文化。非如此,則不可實現富國強兵之夢想。”林雲微笑着搖頭道:“全盤西化嗎?宋總長,借用你的話來説。才是中國目前現狀殊不現實的啊。”他站起身來,在房間內一邊度步,一邊説道:“革命以來,雖取得建立共和之成就。但請先生不要忘記,幾千年來地封建之統治,已錮民眾太久,各種封建之勢力,於全國來説,尚有很大比例。且不論民族之矛盾,單就現狀而言,全盤西化,必將遭到普遍的牴觸。這只是其一,其二,就中國之傳統文化而言,雖有其糟,亦不能忽視其華。此乃國之基,中華文明,絕不可自行了斷!”

本之維新,其本質乃是自掘墳墓,侵略擴張,實為其本,註定會以覆亡收場,而我中華之崛起,決不應該走這樣的道路。宋總長,我知道你留學本,對於其所取得之成就,心慕許久,但是它就沒有缺點麼?在我看來,它已經論為近代社會之怪胎,人類文明之恥辱了。”宋教仁聽的目瞪口呆,他將眼鏡戴上,彷彿要好好看清楚林雲似的。

“如果宋總長仍還對這兩個法案持懷疑態度,本總統不才,願為先生講解一番。”林雲回到辦公桌前,將那份草案的提綱找了出來。看看宋教仁,説道:“還是先來説説建設法,其中,工業振興法,乃是針對目前中國工業基礎薄弱這一現狀而專門實施,此法案中擬定設立兩個專門的機構,公共事業發展局、民用工業發展局,前者,以國家出資,進行道路建設之施工、養護及管理;植樹造林、防治水患等公共事業,一來可以解決大量農村無耕地農民之生計,二來可為國家之工業體系發展鋪就基礎。至於民用工業發展局,則專一造校舍、橋樑、堤壩、農田灌水利、城市下水道工程乃至郵局和各級行政機關之辦公場所。這些,都可給私人機構去建設,一方面,鼓勵生產,收無業民眾參與其中,另一方面,亦可作為國家總體經濟建設之補充。而這些,宋總長覺得不現實麼?”搖頭道:“總統先生所言,實在是向無先例,這個法之時,我便説過,若要實施起來,必須有強硬之機構為保障,否則,很難推行。”

“這倒是,不過這一點,宋總長請放心好了,這兩個機構,將由我直接領導。”林雲笑了笑“這下,應該沒問題了吧?”

“總統先生,工業振興法和農業發展調整法,我並十分反對,我只擔心,此法案並無實力去實行。”

“這麼説,你還是在反對發行國債啊。”林雲嘆了口氣説道。

—“是地。”宋教仁直言不諱的回答道。

“那依宋總長的意思。還是要向外國銀行貸款咯?”林雲苦笑着問道。

“是地。”語氣還是那麼肯定。宋教仁抬起頭來,直視着林雲説道:“於外國貸款發展本國實力,是有例可循的…”

“比如本。”林雲打斷他的話説道:“其實,是國會仍然不信任我罷了。”他嘆了口氣,將那幾張紙放回到辦公桌上。

“近來風聞宋總長有毀黨造黨之説,不知道是否屬實?”宋教仁警惕地看了眼林雲。回答道:“的確如此。”林雲微笑着説:“就我所知,早在南北議和的前後,便有許多同盟會會員,其事實上是排滿主義者,狹義地民族主義,認為革命的目的已經消失,於是便從同盟會中分化出來,另組成了一些為了爭取政治地位的小政黨。它們只是豎起一塊招牌,發出一篇宣言,拉出幾個名氣大的政治要人作為他們地領袖,以便於進行個人的政治投機。”

“還有些政黨是以地區關係或歷史關係結合起來的。所有這類政黨都沒有旗幟宣明地黨綱,沒有一定的政治主張,跨黨黨視為家常便飯。其所擁戴的領袖,也可能兼另外一個黨的領袖,而被推者就如同兼任公司行號地董事長一樣,是一個掛名差使,對任何一黨都不關心。我想。這便是宋總長毀黨建黨之初衷吧?”

“確實如此,我雖不才,願將此事進行到底。”

“此事很好,本總統一向認為,共和之國體,必須有若干黨派來輪執政。使政府之肌體免受腐蝕,常新求存。在這件事情上,我支持你!”林雲慨然允諾,臉上浮現出真誠的神,倒讓宋教仁頗受動,如果他知道林雲此時已經下定決心搞獨裁的話,恐怕就不會説出地話來吧?

“向外國銀行的貸款,也是要的。”林雲乾脆拋出自己的底牌。

“但是金額不會太大。我想,宋總長應該不會再有理由反對這兩項法案了吧?”

“請容我再考慮一下。”宋教仁起身告辭。

公允的説,他是個天才的政黨活動人物。但是他所提倡地內閣總理制,並不能完全受到同盟會內部同志的認可。對於林雲。他亦有着懷疑的一面,但是經過剛才的一番談論,他覺得此人在政治上襟開闊,並非人們所説之“獨裁者”而他所懷抱的理想,正是要抵制這樣的獨裁,實現真正的民主,雖然他對於什麼是真正的民主,自己尚有些疑慮。

共和元年(公曆1901年)十月六:。辯論之後,終於以兩百二十票對一百八十六票的微弱優勢通過了《國家經濟建設實施法案》和《發行國債法案》。

在通過這兩項法案之後,林雲在北京召開了一次國民大會,也就是在這次大會上,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刺林案”《共和先驅報》曾就此案做了長篇連續報道,不妨來看看當時這份銷量最大的民辦報紙是怎麼描述當時地場景的。該文章的撰寫人張光亭曾對人言:“此文章甫一問世,報紙銷量便立刻增,實為共和開元以來民眾最為關心之事件。”在這篇名為《刺殺林大總統之陰謀案》的報道中,張光亭這樣寫道:“十月十,乃是林大總統就《國家經濟建設實施法案》及《發行國債法案》獲得國會通過而召集國民大會演講之。當是時,萬頭攢動,民情昂,羣眾高呼‘共和萬歲’‘林大總統萬歲’凡不知幾次,聲震雲,場面幾近失控,實為後來總統遇刺埋下隱患。”

“下午四時,林大總統身着白雲服(林夫人所設計之服裝,由軍裝改變而成)準時現身於講台之上,彼時,大總統容光煥發,神熠熠,就國會通過此兩項法案之重大意義,發表演講。會場之中,時已近萬人。然總統演講之時,鴉雀無聲,惟有一西洋擴音器不時發出雜音,使身處場外邊緣者頗為不能聆聽總統演講而深遺憾。”

“餘由於工作之故,得以靠近講台,仰望總統之雄姿。餘之速記者,乃劉雅馨女士。其記錄概略如下:‘前幾,國會通過了兩項法案,法案地內容,詳見諸報刊之中,我想諸位亦多有耳聞。這兩項法案,乃是共和建立之後。除開立憲宣言之外所取得的最大勝利!為什這麼説呢?諸位都知道,我們中國,已經遭受了太多到了太多的欺凌!所為者何?蓋因我國勢不強,內憂而致外患!那麼有人也許要問,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內憂、國貧民敝呢?我以為,當其首惡者,乃是政府!彼時政府之所為。對外者孱弱,對內者強橫,全國民眾猶如散沙,雖有力而不凝聚,雖有心而無處報國!這樣的行為,怎能不讓外強者欺凌,讓全國地民眾都起來反抗呢?現在的共和政府,就是要將全國民眾的力量團結起來,凝聚起來,通過這兩項法律。來實現富國強兵之宏圖,使我中華之全體民眾,得享共和之果實!

’其內容大抵如是,若有遺漏處,可參考本報之時事專欄。”

“林大總統演講之時,每有停頓處。台下民眾無不熱烈鼓掌以示支持,一時間,掌聲雷動,震耳聾,民眾之熱情,由此可見一斑。餘亦頗受此氣氛之染,摑掌無數,幾至雙手紅腫。林大總統面微笑。伸展雙臂做安靜之手勢,全場掌聲、歡呼之聲才會漸漸歸於平靜。”

“演講畢,林大總統由近衞護衞離場,行至講台右側第三個台階時。突生變故。一男子衝出人羣,於懷中掏出一美製左輪手槍,在離總統十米處連發三槍,萬幸近衞身手捷,將總統撲倒於身下,其中一人身中兩槍,各一處;另一近衞於肩膀處中一槍,其餘近衞將那名男子捕獲。”

“餘於事變之時,恰立於講台最右側,目睹刺客行刺之全部過程。槍響之時,眾人皆驚,餘亦如是,然職業之,竟於當時戰勝恐懼之心理,驚訝之情,瞬間轉為對行刺者之痛恨,整個過程,尚不足一分鐘之數,餘出於職業習慣,掏出懷錶記時,時針指為四時四十四分,實為共和開國以來最為險要之惡時。”

“近衞將刺客捕獲之前,彼見事不成,舉槍自殺,被一人從身後箍住右臂,另有一人環抱其,使其不得身。餘於事後採訪二人,一為京內東直街布商順富號掌櫃,姓虞;另一位乃是原南方革命黨志士,姓姜。二人皆表示,事發之前,那刺客從身後推搡而出,便有些警惕,值其掏槍發時,更覺憤怒,乃用力擠開旁人,於其身後痛下重手。也由二人之力,使近衞得以迅速將刺客捕拿,不然恐會多傷人命,更怕此案成為無頭公案,使幕後主使者逍遙法外。”

“以上,為餘在刺殺林大總統陰謀案現場所目睹之實情。嗚呼!卑劣小人,以殺害林大總統來打擊共和之新生,其心之險惡,殊難度測,其行之骯髒,實為人者所難行!所幸者,林大總統在此事件中安然無恙,所不幸者,我國人何能團結,共和前景之坎坷,教人思之黯然。”張光亭沒有先見之明,當然會“思之黯然。”不過隨着他對“刺林案”的進一步報道,黯然的心情恐怕是沒有了,別的心情,他沒有在文中披,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刺殺大總統的事件,到底有着怎樣的真相,也許在他地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端倪。他在第二天的報道中,如此寫道:“餘昨回到報館,勉強按捺驚悸之情緒,通宵撰文,為讀者奉上昨之報道。今早連續造訪數位現場證人及總監察官署,求見郭總監察官。得采訪筆記若干,經整理之後,登載於此,作為連續報道之續章,以讀者。”

“第一位接受採訪者,乃是在醫院中接受治療之近衞,該近衞姓田,肩膀中彈者,另一王姓近衞,已於昨凌晨重傷不治,哀哉,國之勇士!田近衞傷勢不重,尚能半卧於病牀之上與人談。餘憑藉所示之記者證,得以採訪。據該近衞所言,事發之時,周邊嘈雜,人聲鼎沸,鼓掌呼號聲不絕於耳,況維持秩序之士兵,屢次被洶湧人衝散,這便是案發當時之混亂情況。他和王姓近衞,於總統左右相伴而行,其在總統左側,既相對為內,而王姓近衞居右,槍響前,王近衞已發現情況有異,乃大喝一聲,所言者無人知曉。隨後便抱向總統。第一槍從其背後入,斜上行至前,其猛然轉身,側對刺客方向,第二槍從下穿入腹腔,遂倒地,於樓梯上翻滾而下。而田姓近衞在第二聲槍響前,已快步移向總統身前,第三槍遂擊中其肩膀。”

“餘採訪至此,心情難以平靜,宵小之輩竟然喪心病狂,連發數槍置總統於死地,其心可誅,其行可恨至深矣!”

“餘接下來,又連續採訪數位目睹現場之證人,所言大抵相同,亦可看出民眾對於企圖暗殺總統之罪犯深惡痛絕。”

“至於郭總監察官所言,或可為我們解答此案件之真相,然餘與其對話甚多,篇幅所限,擬在後續報道中為讀者詳細披!敬請諸位讀者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