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逝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很多詞典裏都收錄了這個同。
《中國民間方言詞典》(南海出版公司1994年)年是這樣解釋的:勢,也作“斯”屈原《九歌·河伯》:“與女遊兮河之渲,紛兮將來下。”原用於形容水迅速。今作馬上、立刻、飛快。如“他飯也不呷,撂下筷子勢就走了。”《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是這樣解釋的:些,時,副詞。連忙:“聽到咯個消息,他些跑來了”有些南方小説家也各行其是地使用過這個詞,如周立波,在《山鄉鉅變》等作品中,經常用到“水”比如:“天下雨了,他水喊人到場上去收谷。”除了“澌”已被古人註解為解凍冰塊,應暫時排除不論以外“勢”、“些”、“時”、“水”、“逝”它們稍有差異,但都是表達同一個意思,即“馬上”這些詞也應該產生於多水的南國,正如“馬上”又壞能產生於多馬的北國,大概是沒有疑問的。
逝,表現了南國人對時間最早的覺。
“子在江上曰:逝者如斯夫。”他們發現無論是潺潺小溪,還是浩蕩大河,都一去不復返,逝之際青年變成了老翁而綠草轉眼就枯黃,很自然有錯陰的緊迫。逝也許是緩慢的,但無論如何緩慢,對逝的恐懼使人們必須用“逝”這個詞來時時警戒後人,必須急匆匆地行動,給這個詞灌注一種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