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宋紀十四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復以湖南為武安軍節度。

帝既擢馬國祥等,猶恐遺材,覆命右正言王世則等召下第進士及諸科於武成王廟重試,得合格數百人。丁丑,上覆試詩賦,又得進士葉齊以下三十一人,諸科八十九人,並賜及第。

秋,七月,戊戌,帝謂趙普曰:“卿耆年觸熱,固應不易。自今長殿對罷,宜即歸私第頤養,候稍涼乃赴中書視事。”丙午,除西川諸州鹽

八月,甲子,以宣徽南院使郭守文充鎮州路都部署。

戊寅,武勝節度使鄧王錢俶卒,輟視朝七,追封秦國王,諡忠懿,命中使護喪事,葬洛陽。俶任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四十年,為元帥三十五年,窮極富貴,福履之盛,近代無比。

庚辰,幸國子監,詔博士李覺講《周易》之《泰卦》,覺為別坐,從臣皆列坐。覺述天地通、君臣相應之旨,帝甚悦,特賜百匹。

丁酉,遼太后幸韓德讓帳,厚加賞賚,命從臣分朋雙陸以盡歡。

是月,鳳皇見廣州清遠縣合歡樹,樹下生芝三本。

九月,乙酉朔,以李繼隆為定州都部署。

簽署樞密院事楊守一卒。守一本晉邸涓人,無它材能,以告廷美陰事,致位通顯。贈太尉。

丁未,秘書監李至言:“著作局撰告饗宗廟及諸祠祭祝文稱尊號,唐惟《開元禮》有之,稽古者以為非禮。請舉舊典,饗宗廟稱嗣皇帝臣某,諸祠稱皇帝。”從之。

庚戌,遼主次涿州,書諭城中降,不從。乙卯,遼師四面攻之,城破,乃降,因撫其眾。駙馬蕭勤德、大師蕭達蘭皆中矢,勤德載遼主車中以歸。旋聞南師退,遣耶律珍等追擊,大敗之。冬,十月,戊午,遼師破沙堆驛。庚午,以降軍分置七指揮,號歸聖軍。行軍參謀馬得臣言:“諭降宋軍,恐終不為用,請放還。”遼主不允。辛巳,奚王壽寧敗南師於益津關。癸未,進軍長城口,定州守將李興擊之,為耶律休格所敗。

帝謂侍臣曰:“朕每念古人禽荒之戒,自今除有司順時行禮之外,更不於近甸遊獵。”五坊鷹犬,悉解放之,詔天下勿復來獻。

以右諫議大夫樊知古為河北東、西路都轉動使。都轉動使自知古始。知古即若水,帝為改名焉。

十一月,甲申朔,遼主令諸軍備攻具,庚寅,自將攻長城口,四面齊進。將士潰圍南走,耶律珍招之,不降,遼主與韓德讓邀擊之,斬獲殆盡。甲午,拔滿城。戊戌,下祁州,縱兵大掠。己亥,拔新樂。庚子,破小狼山寨。遼師至唐河北,諸將以詔書從事,堅壁清野勿與戰,定州監軍袁繼忠曰:“敵騎在近,城中屯重兵而不能翦滅,令長驅深入,豈折衝禦侮之用乎!我將身先士卒,死於敵矣!”辭氣忼慨,眾皆服。中黃門林延壽等五人猶執詔書止之,都部署李繼隆曰:“閫外之事,將帥得專焉。往年河間不即死者,固將有以報國家耳。”乃與繼忠出兵拒戰。先是易州靜騎兵尤驍果,繼隆取以隸麾下,留其子城中。繼忠言於繼隆曰:“此卒,止可令守城,萬一寇至,城中誰與捍敵!”繼隆不從。既而遼師果至,易州遂陷,卒子皆為所掠。繼隆以卒分隸諸軍,繼忠曰:“不可,但奏升其軍額,優以廩給,使之盡節可也。”繼隆從其言,眾皆悦,繼隆因乞之隸麾下。至是摧鋒先入,遼師大潰,追擊至曹河。捷聞,降璽書褒答,賜予甚厚。

十二月,辛未,以李繼遷為銀州刺史、充洛苑使。

國子博士李覺上言曰:“夫冀北、燕、代,馬之所生也。制敵之用,實資騎兵為急。議者以為國之多馬,在啖邊人以利,使重譯而至。然市馬之費歲益而廄牧之數不加者,蓋失其生息之理也。且邊人畜牧轉徙,馳逐水草。騰駒遊牝,順其物,由是浸以蕃滋。暨乎市易之馬,至於中國,則縶之維之,飼以枯稿,離析牝牡,制其生,玄黃虺隤,因而減耗,宜然矣。今軍伍中牝馬甚多,而孳息之數尤鮮者,何也?皆雲官給秣飼之費不充,又馬多產則羸弱,駒能食則侵其芻粟,馬母愈瘠,養馬之卒,有罪無利,是以駒子生乃驅令嗅灰而死。其後官司知有此蠹,於是議及養駒之卒,量給賞緡,其如所賜無幾而尚習前弊。今竊量國家所市邊馬,直之少者,匹不下二十千,往來支給賜與,覆在數外,是貴市於邊地而賤棄於中國,非理之得也。國家縱未暇別擇牝馬以分畜牧,宜且減市馬之半直,賜畜駒之將卒,增為月給,俟其後納馬即止焉,則是貨不出國而馬有滋也。大率牝馬二萬而駒收其半,亦可歲獲萬匹,況復牝又生駒,十數年間,馬必倍矣。昔猗頓窮士也,陶硃公教以畜五牜字,乃適西河,大畜牛羊於猗氏之南,十年間,其息無算,況以天下之馬而生息乎!”帝覽而嘉之。

著作郎直史館羅處約上疏曰:“竊聞省中上言,於三司之中復置判官十二員,兼領其職,各司其局。臣伏以三司之制非古也,蓋唐朝中葉之後,兵寇相仍,以賦調筦榷之所出,故自尚書省分三司以董之。然蠹弊相沿,為久矣。以臣管窺,莫若復尚書都省故事,其尚書丞、郎、正郎、員外郎、主事、令史之屬,請依六典舊儀,以今三司錢刀、粟、、筦榷、度支之事,均在二十四司。如此,則各有司存,可以責其集事。今則倉部、金部,安能知儲廩、帑藏之盈虛;司田、司川,孰能知屯役、河渠之遠近!有名無實,積習生常,堆案盈几之籍,何嘗能省覽之乎!若復於三司之中更分置僚屬,則愈失其本原矣。”是歲,少府監上言:“本監配役人郭冕等皆任京朝官,會赦,請敍用。”帝曰:“此皆贓賄,止可免其居作,不可復齒朝行。”遼初置貢舉,放高第一人。

o太宗至仁應道神功聖德睿烈大明廣孝皇帝端拱二年(遼統和七年),正月,癸巳,詔文武羣臣各陳備邊之策。

,遼主諭諸軍趨易州;癸卯,攻城。滿城出師來援,為遼鐵林軍擊退,指揮使被擒者五人。甲辰,遼師齊進,東京騎將夏貞顯之子仙壽先登,易州遂破,刺史劉墀降於遼。守陴將士南走,遼主帥師邀之,無得免者。即以馬質為刺史,趙質為兵馬都監,遷易州軍民於燕京,授仙壽高州刺史。乙巳,遼主登易州五花樓,撫諭士庶。

户部郎中張洎奏曰:“自幽薊用兵,累載於茲,其故何哉?蓋中國失地利,分兵力,將從中御,士不用命故也。

“中國所恃者,險阻而已。朔以南,地形重阻,深山大谷,連亙萬里,天地所以限中外也。今自飛狐以東,重關復嶺,垣巨險,皆為契丹所有;燕薊以南,平壤千里,無名山大川之阻,此所以失地利而困中國也。國家制御之道,在乎審察利害,舉萬全之略。今河朔郡縣,列壁相望,朝廷不以城邑大小,鹹浚隍築壘,分師而守。及敵騎南馳,長驅深入,鹹嬰城自固,莫敢出戰,敵人莞然自得,出入燕、趙,若踐無人之境。及其因利乘便,攻取城壁,國家嘗以一邑之眾與敵人一國之師,既眾寡不侔,亦敗亡相繼。其故無它,蓋分兵之過也。臣請悉聚河朔之兵,於緣邊建三大鎮,各統十萬之眾,鼎踞而守;仍環舊城,廣創新寨,俾士馬便於出入。然後列烽火謹晨夕之候,選騎為報探之兵,千里之遙,若視掌內,敵之動靜,我必先知。仍命親王出臨魏府,控河朔之要,為前軍後屏。自餘郡縣,則選在城丁壯,授以戈甲,俾官軍統攝而城守焉。三鎮分峙,隱若長城,大軍雲屯,虎視燕、趙,臣知契丹雖兵利甲,終不敢越三十萬之眾南侵貝、冀矣。

“軍志曰:‘凡臨敵,法令不明,賞罰不信,聞鼓不進,聞金不止,雖有百萬之師,何益於用!’又曰:‘將從中制,兵無選鋒者,必敗。’臣頃聞涿州之戰,元戎不知將校之能否,將校不知三軍之勇怯,各個相管轄,以謙謹自任,未聞賞一效用、戮一叛命者。軍志曰:“弩不及遠,與短兵同。不能中,與無矢同。中不能入,與無鏃同。’臣頃聞涿州之戰,敵人未至,萬弩齊張,敵騎既還,箭如山積。乃知戈戟刀劍,其用皆然,是驅天兵奮空拳而對勍敵也。軍志曰:‘三軍耳目,在吾旗鼓。’臣頃聞涿州之戰,陣場既布,或取索兵仗,或遷移部隊,萬口傳呼,囂聲沸騰,乃至轍亂塵驚,莫知攸往,矢石未,奇正先亂。軍政如此,孰救敗亡!軍志曰:“凡出師臨陣,一夫不用命,則斬一夫,一校不用命,則斬一校,一隊不用命,則斬一隊。’故穰苴戮莊賈,魏絳戮揚幹,諸葛亮誅馬謖,李光弼斬崔眾,鹹以能舉嚴刑,方成大略。臣請陛下申命元帥,自裨將以下有違犯命令者,並以軍法從事。其殺敵將校所得鞍馬財貨等,悉以與之,仍優加錫賚。嚴刑以制其命,重賞以誘其心,示金鼓進退之宜,謹三令五申之號,將不中御,眾知向方,而不能震大宋之天聲者,未之有也!

“又,沿邊郡縣,久被焚掠,臣乞陛下悉與放免秋夏兩税,直俟事寧之,方仍舊貫。朝廷所失租賦,未及毫芒,且以沮敵人誘掖之謀,庶綏懷之望。

“前史有言曰:‘聖人以天下為度,不以私怒而傷公義。’今兵連禍結,當以權濟用,請陛下且稍抑至尊,舉通和之策,彼若歸仁悔過,奉大國之歡盟,結好息民,以寧宇縣,固邦家之望也。若敵人無厭,貪殘是務,屈大邦之命而不從,曲實在彼,我又何咎!臣知天下閨闈婦女亦當為陛下荷戈執戟,效死於戰場矣,況六軍之人哉!”右正言直史館王禹偁奏曰:“備邊之策,在外任其人而內修其德耳。在外者,一曰兵勢患在不合,將臣患在無權。請於緣邊要害之地為三軍以備之,若唐受降城之類。如國家有兵三十萬,則每軍十萬人,使互相救援,責以成功,立功者行賞,無功者明誅。二曰偵邏邊事,罷用小臣。小臣雖有愛君之名而無愛君之實,邊疆塗炭而不盡奏,邊民哀苦而不盡言。誠用老臣大僚,往來宣撫,賜以温顏,使盡情無隱,則邊事濟矣。三曰行間諜以離之,因釁隙以取之。臣風聞契丹中婦人任政,人心不服。宜捐厚利,啖其部長,以離其心。四曰邊人自相攻擊,中國之利也。今國家西有趙保忠、折御卿為國心腹,宜敕二帥率麟、府、銀、夏、綏五州,張其掎角,聲言直取勝州,則契丹懼而北保矣。五曰下哀痛之詔以邊民。頃歲吊伐燕薊,蓋以本是漢疆,誠宜收復,而邊民不知聖意,皆謂貪其土地,致契丹南牧。陛下宜下哀痛之詔,告諭邊民,有得一級者賜之,得一馬者還其價,得部帥者與之散官。如此,則人百其勇而士一其心。在內者,在省官吏,慎選舉,信用大臣,止遊惰。望陛下少度僧尼,少崇寺觀,勸風俗,務田農,則人力強而邊用實矣。若軍運勞於外,遊惰耗於內,人力削,邊用多,不幸有水旱之災,則寇不在外而在內也。惟陛下計之。”帝覽奏,深加歎賞,宰相趙普尤器之。

知制誥田錫奏曰:“今之禦敵,無先於選將帥;既得將帥,請委任責成,不必降以陣圖,不須授之方略,自然因機設變,觀釁制宜,無不成功矣。昔趙充國,漢之老將,尚雲百聞不如一見。況今委任將帥,而每事從中降詔,授以方略,或賜與陣圖,依從則未合宜,專斷則違上旨,以此制勝,未見其長。伏乞速命宰臣各舉良將,並令素有聞望宿舊武臣,自舉其能及舉所知者。

“臣聞前年出師,命曹彬取幽州,是侯莫陳利用、賀令圖之輩熒惑聖聰,而李昉等不知。去年招置義軍,札配軍分,趙普等亦不知。夫宰相非才,則罷之可也。宰相可任,豈有議邊陲,發師旅,而不使與聞者哉!語云:‘偏信生,獨任成亂。’利用、令圖等既誤陛下機宜於前,無令似此二人者復誤陛下機宜於後。

“兵書曰:‘事莫密於間,賞莫重於間。’契丹自有諸國,未審陛下曾探得凡有幾國與之為仇?若悉知之,可以用重賞,行間諜。間諜若行,則契丹自亂;契丹自亂,則邊鄙自寧。昔李靖用間,破突厥心腹之人。如漢之陳湯、傅介子之,則不勞師徒,自然歸化。此可以緩陛下憂邊之心也。

“凡徵發軍士,儲備糧草,亦宜鎮靜,勿使喧煩。臣聞去年於户税上折科馬草,及官中和買,當買納未足之間,即有使臣催督,貧下户婦女有行校科者。又聞汴河干淺,分南河水添注汴河以通漕道。國家計度何在,而臨時一至於此!臣即不知國家軍儲支得幾年,若是無九年之糧,實為無備;若是無三年之糧,實為窘急。若不窘急,何以科校婦女而納草,添注河水而漕運也?

“昔吳起為將,為士卒癰。霍去病為將,漢帝為治第,去病曰:‘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今之將帥,有如吳起、霍去病否?若以臣見,即將帥實無其人。將帥非才,即無威名,何以使敵人望風而懼!

“以臣所見,小事不勞陛下用心;若以社稷之大計,為子孫之遠圖,則在乎舉大略,求將相,務帝王之大體也。設如人慾理身,先理心,心無則身自正;理外,先理內,內既理則外自安。臣謂邊上動,由朝廷動之,邊上靜,由朝廷靜之。任賢相於內,則紀綱正;委良將於外,則邊鄙安矣。”改軍頭司為御前忠佐軍頭司,引見司為御前忠佐引見司。

二月,壬子朔,命河北東、西路招置營田,以陳恕等為營田使。

下詔罪己。

遼主御元和殿,受百官賀。以元在營中,至是戰捷,還南京補行禮。

癸丑,詔:“平、天威、平定、威虜、靜戎、保、寧邊等軍,祁、易、保、定、鎮、邢、趙等州民,除雍熙四年正月丙戌詔給復外,更給復二年;霸、代、洺、雄、莫、深等州,平魯、岢嵐軍,更給復一年。”乙卯,遼大饗軍士,爵賞有差。樞密使韓德讓封楚國王,駙馬都尉蕭寧遠同政事門下平章事。甲子,遼主命南征所俘、有親屬分隸諸帳者,給官錢贖之,使得相從。

丙寅,遼舉人匿名飛書謗訕朝政。

戊辰,以國子監為國子學。

是月,作方田。

三月,親試合格舉人,得進士閬中陳堯叟以下一百八十六人,諸科博平孫奭等四百五十人,並賜及第,七十三人同出身。賜宴,始令兩制、三館文臣皆預。賜堯叟等箴一首。越州進士劉少逸者,年十三,中選,既覆試,又別賜御題賦詩數章,授校書郎,令於三館讀書。時中書令史、守當官陳貽慶舉《周易》學究及第,既而帝知之,令追奪所授敕牒,釋其罪,勒歸本局,吏人應舉。

時有進士十七人挈家歸於遼,遼主命有司考其中第者,補國學官,餘授縣主簿、尉。

丁亥,遼命知易州趙質收戰亡士卒骸骨,築京觀。戊子,賜裕悦宋國王耶律休格紅珠筋線,命入內神帳行再生禮,太后賜物甚厚。遼制,惟帝及太后行再生禮,休格得行之,異數也。

己丑,遼免雲州逋賦。

丙申,遼開奇峯路,通易州市。

,遼主駐延芳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