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遷都薊城3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清澈寬闊的遼水河面,碧海連天、一望無際的海面上,水波盪漾、寬闊平穩的治水河面,樓船可見,白帆往返,一片繁忙景象。
遷都整整持續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首批搬遷的是各府司衙門及官員家屬,然後是諸子學宮、武宮、道教學宮、發明創造學宮。
襄平學院,襄平軍事學院、襄平太醫院、凌雲鄉學的搬遷最是繁重,為了擴大襄平學院,襄平軍事學院、襄平太醫院的規模,三所院校都在襄平原校址建立了分校,各自留下了部分學者負責繼續招生、建立分校,即使如此,需要搬移的東西物品仍然非常龐大,再加上大批的學員、學者們及家屬,負責搬遷的樓船足足為他們單獨跑了一趟。
經過朝會議事,領主宮作為凌雲志後休閒的別宮被保留了下來,改名為襄平王宮別院,留下部分近衞軍士兵和宮女太監負責常管護,而原各府司衙門、官員住宅區則移給了遼東郡支配。
凌雲志和諸位夫人,以及領主宮裏的宮女、太監是最後一批離開襄平城的,郡守單延方率領襄平城的大小官員北門碼頭相送。
兩艘新式大型樓船揚帆起航,緩緩駛離北門碼頭,凌雲志和諸位愛均站在船舷處,戀戀不捨地回望着襄平城,這裏作為凌雲志起家之福地,留下了太多值得回憶和眷戀的往事,已經使他們對這座城市產生了深深的情。
直到襄平城消失在了地平線上,凌雲志諸人才在些微惆悵的思緒中返回船艙之中。
西元前312年,己酉,秋月二十六。
微風拂面,治水河兩岸一望無際的金黃稻穀波起伏,漫山遍野瓜果飄香,一片豐收景象。
遠處一座雄偉壯觀的嶄新城池薊城聳立在治水河畔、廣闊無垠的大平原上,仿似一隻俯卧在天地間、巨大無比的雄獅俯瞰天下,蓄勢雄起。
凌雲志站立在前船舷,目光炯炯,遠眺着遠方的城池,心中熱血澎湃、充滿了期待。蕭會站立主公身邊,低聲介紹着薊城的情況,他是從薊城專門去接凌雲志的。
薊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0000米,南北寬9000米,城牆周長38公里,寬14米,高12米,磚石之間夯土砌制,堅固異常,上下筆直,易守難攻。為防禦侵襲,建有甕城,馬面,城垛,戰棚、角台、角樓、城樓等設施。城外有寬15米,深約7米的護城河。
薊城開十二座城門,南面正中為漢德門,東西分別為啓原門和安民門;東面正中為治水門,南北分別為漢興門和通海門;西面正中為安撫門,南北分別為平安門和開遠門;北面的中段和東段分別與王城北牆和官員住宅區重合,西段中為平門,東西分別為撫遠門和光華門。除正門漢德門有五個門道外,其餘各門均為三個門道。每個門道寬5米,建有台閣式門樓建築。其中治水門和開遠門為水門建制,水門內都修有大型碼頭。
城內有九條南北大道,以承天大街為中心,東西均勻分佈,其中承天大街以東的四條南北大街都起始於王城大街;有十四條東西大街,將整個城池整齊地分成一個個長方形的區域。街道的兩側都設排水溝,並種植榆、槐等行道樹。其中通往南三門和連接東西六門的六條大街是主幹道,寬度大都在百米以上。最寬的承天大街達155米,是城市的南北中軸線,以之為分界。各區域內整齊劃一、縱橫錯的街巷如棋盤一般遍佈整個城市。
薊城按中軸對稱佈局,由郭城和王城組成,王城位於郭城北部正中,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3000米,南北寬2000米,周長10公里。城四周有圍牆,開東西南北四門,南面正中開承天門,前面是一個極大的廣場。承天大街始於廣場,貫穿全城直通南面正中的漢德門。王城前一條王城大街貫穿東西。
王城的西面為太廟、社稷祭祀建築和觀天星相台,東面則是官員住宅區,那裏豪宅遍佈,環境優雅,街巷整齊排布。
王城大街的南面東部為文化區,諸子學宮、武宮、道教學宮、發明創造學宮;襄平學院,襄平軍事學院、襄平太醫院、凌雲鄉學都分佈在這裏,文化區東西以承天大街至東城牆,南北從王城大街往南足足佔了三個東西大街的範圍。
各府司衙門區、外國使節舍館區則位於承天大街的西面。
在商業區、居住區等其他分區佈局結構方面據凌雲志的設想,為適應未來城市經濟發展的需要,變集中市制為以全市為市場領域,行業街市為骨幹,聯繫分佈各居民街巷的商業網點和新型倉庫區所組成的商業網;並設立了倉庫區、碼頭區、專業商業區,即行業街市等。
這種除了王城、官署和官員住宅區外其他區域分區佈局結構打破了以禮制尊卑來確定其區域位置和配備程序的原則,而是主要取決於經濟功能上的要求。比如在區域劃分上,以大宗貨物出售為主的行業街市,多設置在運輸方便、有利貨物集散的沿河碼頭地帶,而特殊商品的行業街市等,則多設於通樞紐地帶,構成城市的商業中心區,而各種商業店鋪、手工加工作坊等均沿街設置。
薊城規模之大、防禦設施之完備、佈局分佈之規整新奇,天下無出其右者。
凌雲志一邊眺望着逐漸變大的城池,一邊問聽着蕭會充滿讚譽之詞的介紹,心裏充滿了自豪和迫切一見的情。
樓船逐漸駛進治水門,高大巍峨的城樓漸漸出現在眼前,只見無數巨大原木緊密成寬七米,長達十五米的墩紮於水中,將河道一分為二,原木墩上鋪着厚達兩米的原木與兩側磚石城牆相連,鋪着的原木上聳立着木質高大城樓,一塊大匾懸掛城樓下“治水門”三個大字,在陽光的照耀下格外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