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9章重陽遺刻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一路爬山,到了正午,就見到崗頂上有一座寺廟,近前一看,這是“普光寺”李虎此時走了半天,已經是飢腸轆轆,見廟門上斜倚着一個和尚,看來應該就是知客僧。李虎過去向那和尚説道:“在下李虎,路過於此,腹中飢餓,向寶剎買些吃食,不知可否。”説話之間,已是摸出了一小塊碎銀遞了過去,神鵰中早就説道這幾個和尚都是勢利之輩,李虎可不想遭受白眼。
那和尚當真是不負勢利之名,起初顯得甚是不耐,待李虎遞過銀子銀子,頓時收起了一張馬臉,伸手拿過銀子,嘴上笑道:“怎麼不成,出門在外,誰還沒有個難處。”李虎看了他那前後猶如變龍般的變化,心中暗暗鄙視。
進入膳堂,那和尚先安頓好座位後,就下去端來了幾個素菜,一小盆白米飯。李虎現在箭術又長,所獲獵物已經足夠食用,已經連續幾天沒有去市鎮。
這時見了這種素菜,吃厭了講油膩的他反倒覺得胃口大開,也不管那和尚的詫異目光,拿出上學時的吃飯速度,三下五除二就消滅的乾乾淨淨。
和尚見李虎吃完,就又準備去添,李虎拒絕道:“大師,不用了,在下已經很飽了,説了這麼大半天,還不知大師法號是?”
“小僧法號慧輪。”
“這個,慧輪大師,不知你們方丈在不在,我想在你們這借宿一段時間。”李虎想到尋找古墓和見到小龍女這兩件事恐怕都不是一天之功,還是要找到一個落腳點才是。這普光寺位於崗頂,離全真教近在咫尺,正是落腳的好地方。
“啊,這樣啊,那小僧就去幫施主問一下。”出去一會,慧輪又走了回來,後面還跟着一個老和尚。
老和尚走過來問道:“老衲觀文,正是這普光寺的主持,聽慧輪説施主要在這裏借宿?”李虎起身道:“正是,不過在下住的時間可能有些長,因此願將外面那匹馬作為食宿之抵償。不知可否。”既然已經來到終南山,馬匹已屬無用,李虎也樂得大方。
“施主太客氣了,那裏用得着這樣,”觀文嘴裏客氣,卻是沒有半句拒絕之言。
“應該的,應該的。”李虎連口道,心裏卻在暗暗鄙視觀文這個老和尚,真正是既要當,又要立牌坊。
“既然這樣,那老衲就代本寺多謝施主,慧輪,你就把李施主帶過去吧。”看着這間客房,李虎還是比較滿意,起碼在清潔程度上達了標,看來這些和尚一天遊手好閒,還是很注重生活質量的嗎。
和小龍女,李虎心中又是一陣動。
嗯,這個慧輪大師啊,你知不知道這終南山上有沒有什麼河溪水之類啊?”李虎心懷不軌的問道。
“李施主你真是會開玩笑,山上這麼會有河。”慧輪道。
“應該有的吧,我聽人所起過的,你是不是忘了,好好想想。”李虎心中篤定,金庸都説有,那怎麼可能沒有,想來定是這慧輪一時沒有想起,因此李虎循循善誘道。
“沒有,山上絕對沒有什麼河,李施主你不是聽錯了就是被別人騙了,不過,李施主,你找河乾什麼啊。”對李虎的舉動,慧輪很是好奇。
“我就是身上癢癢,想要去洗個澡。”這倒不是隨口亂説,連續七八天的野外生活,李虎早就到渾身不自在。
“原來施主是要洗澡啊,那用不着去找什麼河,我們普光寺雖小,澡房還是有的,施主你先準備好衣服,小僧去給你燒水。”慧輪想來是獨了李虎給的飯錢銀兩,對李虎很是熱情。
“不用不用,你不知道,我不喜歡在屋裏洗澡,愛在野外洗。”李虎急忙説道,卻沒有發現自己的話很容易讓人誤解。
慧輪的眼神很是詫異,半響方道:“原來施主還有這個癖好,不過也沒有關係,我燒好水後,就端到外面,施主也大可到外面去洗。”
“我ooxx你個,媽的,外面就是大路,一路上就可以看見全真教的道士走動,你居然叫小爺我到那裏去洗。”李虎在心裏暗罵道。
其實李虎也知道是自己剛才説話有問題,太容易讓人產生誤解了,只好補充解釋道:“我説的野外,是指在外面的溪湖泊中洗,那樣更舒服一些,不是把水端到路上去洗。”慧輪恍然大悟,眼神終於恢復了正常,道:“原來施主的意思還是要去找什麼溪,那我就直説吧,從上面那條岔路一直往山後腳下走,大約有個十里樣子,就有一個水塘,施主要是不嫌遠的話,就到那裏去洗吧。”
“那就多謝大師指點。”李虎心裏暗罵慧輪將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早説不就可以了嗎,跟小爺我唧唧歪歪這麼大一半天,不知道小爺的時間是很寶貴的嗎?
顧不得慧輪那瞠目結舌的目光,李虎一路小跑,飛一般的出了普光寺。往山上爬幾步就到了看見一條岔道,繼續一陣猛跑,大約用了五分鐘的時間,就見到兩側羣山環抱之間,出現了一個水塘,水面並不大,大約只有一畝左右,水質也很清澈,畢竟是在山上嗎,周圍也無人居住,離全真教和普光寺這兩個污染大户也有足夠的距離。沿着水面轉了一圈,發現水雖然清澈,但下面還是很深,本就看不見那個可以通人的暗河河口。無可奈何,李虎只好決定以身犯險,下去探那麼一探,用手攪了一下水,十月的湖水還不算太涼,李虎掉衣服,一個猛子就紮了下去。雖然説實在的李文強水不強,但是內力達到先天而且又是內家丹勁高手,完全可以用孔代替呼。
大約過了二十來分鐘,雖然四周仍然是漆黑一片,但模模糊糊之間,已經能夠判別出牆壁,沿着石梯一路上爬,東轉西彎之間,覺光亮逐漸加強,突然間再也覺不到兩側石牆給他帶來的壓抑,原來已經走出了狹窄的通道,走進了一間石室。
抬頭仰望,只見室頂石壁寫滿密密麻麻的字跡,不單有“九陰真經”
“解秘法”
“閉氣秘法”及破解玉女心經之法,更有全真教內功心旨和妙劍法;字跡像是用劍鋒利刃刻上去的,每一筆劃均入石壁三寸之深,書法筆致波璨森森,如劍如戟,筆力中雖雄健之極卻又不失圓渾藴藉之意,可知刻字之人功力與修為都已臻至極高的境界。看過原書的人都知道這就是重陽遺刻了。
當年王重陽得知林朝英在活死人墓中逝世,想起她一生對自己情痴,這番恩情實是非同小可,此時人鬼殊途,心中傷痛實難自已,於是悄悄從密道進墓,避開她的丫鬟弟子,對這位江湖舊侶的遺容視良久,仰住聲息痛哭了一場,這才巡視自己昔時所建的這座石墓,見了林朝英所繪自己背立的畫像,又見到兩間石室頂上她的遺刻。但見玉女心經中所述武功微奧妙,每一招都是全真武功的剋星,不由得臉如死灰,當即退了出來。
他獨入深山,結了一間茅蘆,一連三年足不出山,研這玉女心經的破法,雖然小處也有成就,但始終組不成一套包藴內外、融會貫串的武學。心灰之下,對林朝英的聰明才智更是佩服,甘拜下風,不再鑽研。十餘年後華山論劍,奪得武學奇書九陰真經。他決意不練經中功夫,但為好奇心所驅使,不住翻閲一遍。
他武功當時已是天下第一,九陰真經中所載的諸般秘奧義,一經過目,思索上十餘,即已全盤豁然領悟,當下仰天長笑,回到活死人墓,在全墓最隱秘的地下石室頂上刻下九陰真經的要旨,並一一指出破除玉女心經之法。他看了古墓的情景,料想那幾具空棺將來林朝英的弟子所用。她們多半是臨終時自行入棺等死,其時自當能得知全真派祖師一生不輸於人。於是在那具本來留作己用的空棺蓋底寫下了十六字,好教林朝英後人於臨終之際,得知全真教創教祖師的武學,實非玉女心經所能剋制。
這只是他一念好勝,卻非有意要將九陰真經漏於世,料想待得林朝英的弟子見到九陰真經之時,也已奄奄一息,只能將這秘密帶入地下了。王重陽與林朝英均是武學奇才,原是一對天造地設的佳偶。二人之間,既無或男或女的第三者引起情海波瀾,亦無親友師弟間的仇怨糾葛。王重陽先前尚因專心起義抗金大事,無暇顧及兒女私情,但義師毀敗、枯居古墓,林朝英前來相,柔情高義,人實深,其時已無好事不諧之理,卻仍是落得情天長恨,一個出家做了黃冠,一個在石墓中鬱郁以終。此中原由,丘處機等弟子固然不知,甚而李林兩人自己亦是難以解説,惟有歸之於“無緣”二字而已。卻不知無緣系“果”而非“因”二人武功既高,自負益甚,每當情苗漸茁,談論武學時的爭競便隨伴而生,始終互不相下,兩人一直至死,爭競之心始終不消。林朝英創出了剋制全真武功的玉女心經,而王重陽不甘服輸,又將九陰真經刻在墓中。只是他自思玉女心經為林朝英自創,自己卻依傍前人的遺書,相較之下,實遜一籌,此後深自謙抑,常常告誡弟子以容讓自克、虛懷養晦之道。
至於室頂秘密地圖,卻是當石墓建造之初即已刻上,原是為防石墓為金兵長期圍困,得以從秘道身。這條秘道卻連林朝英也不知悉。林朝英只道一放下“斷龍石即與敵人同歸於盡,卻沒想到王重陽建造石墓之時,正謀大舉以圖規復中原,滿腔雄心壯志,豈肯一敗之下便自處於絕地?後來王重陽讓出石墓之時,深恐林朝英譏其預留逃命退步,失了慷慨男兒的氣概,是以並不告知,卻也是出於一念好勝。
李虎默默的把所有的九陰武學記下,這些武功對於楊過和小龍女來説深奧異常,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修煉而成,對李虎來説卻是看過就會,片刻就融會貫通,他的武功施展太高,就算黃棠在他面前也不敢言勝,更何況這只是九陰殘篇,常人自幼練武,必由外家功夫練起,待拳腳功夫練後,方可修習內功心法,行氣入膜,以充全身,循環漸進,繼而打通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一旦內功練習,內氣可收可發,收時真氣堅凝於腹臍之間,發則氣隨意轉,力從氣均,無所不至。
可是如此按部就班,練到內外兼修,沒有幾十年的功夫如何能成氣候,倘若要練到爐火純青、登峯造極的境界更是難比登天。如是功底與悟不足,一旦接觸玄妙神功,本身所習練的武功便會與之相抵,輕則頭暈目眩,重則走火入魔,可知練武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速則不達。尋常人練武由淺入深循環漸進,李虎則反其道而行之,由繁涉淺,一練即通,手到擒來,毫無費力李虎看完思索片刻就融會貫通。
當下緩緩站起,前舉照明燈探路,轉了個彎,眼見一排石階自下而上,石階盡處是條短短甬道,通向上面石口。緩緩走上石級,探出口竟是一具石棺,室中另有三具已然封蓋的石棺,不足半盞茶的工夫,已將所有石室盡數闖遍,仍未發現個鬼影,更覺其中的詭異,最後來到一間後堂,但見堂中也是空蕩蕩沒什麼陳設,只東西兩壁都掛着一幅水畫,西壁畫中是兩位姑娘:一個二十五六歲,正在對鏡梳妝,另一個是十四五的丫鬟,手捧面盆在旁侍侯,畫中鏡裏映出那年長的女郎容貌極美,秀眉入鬢,眼角之間隱隱帶着一層殺氣,令人不自覺生出敬畏之念。東壁上懸掛的畫像,依稀是位道人,身材甚高,懸長劍,右手食指指着東北角,只是背脊向外,面貌卻看不見,畫中左上角題着一首詞:“昨夜寒蟄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街行,人悄悄,簾外月籠明,白首為功名,舊山蒼竹老,阻歸程;將心事付瑤箏,知音少,斷絃有誰聽?”;又見下款寫着一首小詩:“重陽起全真,氣概何雄哉?揮劍訣浮雲,朝英古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