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四章八百里加急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收藏就要看書網,防止丢失阅读进度】
正德四年五月十八,就在蘇木決定動手的前一天,安化王謀反的消息才傳到京城。古代的信息傳遞度,確實叫人
到無奈。
大雨淋漓而下,頃刻之間,就如同老天爺在天上打翻了臉盆,眼前全是白花花的雨水,在城頭,在街道上的石板上飛濺起一尺高的水花。
就好象置身於海之,耳朵裏全是“轟隆”的水聲。一剎那,竟什麼也看不見。
在後世的歷史評價,大明朝有兩個黃金時代。
一是太祖和成祖時代,明太組朱元璋以草出身,在消滅了南方割據諸侯之後,北驅蒙古,一統寰宇,成祖則七下西洋,將國勢推到鼎盛。
第二則是仁宗和宣宗時代,有了兩代君王的勵圖治,百姓富足,國庫充盈,史稱仁、宣之治。
土木堡之後,明朝的國勢已有了衰敗跡象。若不是弘治信任官,與民休息,只怕明朝要提前幾十年滅亡。
實際上,弘治朝的興盛,施政綱領用的依舊是仁宣二帝時的那一套。而且,在正德之前,明朝一直都風調雨順。農耕時代,一個國家的興衰與否,其實跟老天爺有很大的關係。
但進入正德年以後,氣候好象就有些不正常了。首先是真定大水,然後淮河好象也不太安靜,今年又衝了好幾個縣城。
到今年,夏天來得特別早,不過是五月旬,天氣就熱得厲害。
這一場暴雨也是特別厲害,在京城廣寧門的城門裏,兩個守城的兵丁實在受不了這雨,不住地朝城門
子裏挪着身體。
二人身上的衣裳都已經被雨水淋濕,冷得厲害,不住地跺着腳。
其一人抱怨道:“這雨也憑大,早知道就該將蓑衣帶上了。”另外一人笑道:“穿蓑衣,儀容不整,仔細被長官丟了這口飯碗。對了,這麼大雨水,在往年還真見不着呢!”
“誰説不是呢,五黃六月,正是割小麥的時候。這一場雨下來,怕是等不及收麥,就要發芽了。”一説起地裏的莊稼,兩個士兵心情都不好起來。
同時嘆息一聲:“這老天爺真是人!”正鬱悶着,突然間,那連天暴雨突然停了下來。轟隆的水聲猛然消,一切都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靜,甚至可以聽到耳朵裏血
動的聲音。
回頭看去,天已經黑了下來,城市依次點燃了燈火,在街上積水的印照下,亮得璀璨。
兩個士兵大為驚喜:“雨停了,好好好,地裏的莊稼有救了。”
“阿大,天黑下去了,關城門吧!”
“好,等下關了城門,去我家喝幾杯。”
“那情好。”笨重的城門發出低啞的聲音,在傍晚的寂靜傳得老遠。
正在這個時候,遠處突然傳來一陣勁急的馬蹄聲,好象是跑瘋了的樣子。
這個時候還有快馬前來,還跑得這麼快,定然有急事。
兩個士兵同時停了手,側着耳朵聽過去。
只片刻,就有一人一騎衝過來,看到城門關得只剩下一條縫,那人猛地拉停馬,又急又怒地喝道:“開門,開門,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原來是驛站的急遞藉着城頭的燈籠看過去,騎在馬上那人穿着一件用棕樹殼織成的蓑衣,頭上身上都有水如溪一樣瀉下,也不知道是雨水還是汗水。
所謂八百里加急,指的是明朝官方的通訊手段。古時候的件傳輸靠得是驛站,一般每隔二十里有一個驛站,一旦需要傳遞的公上註明“馬上飛遞”的字樣,就必須按規定以每天三百里的度傳遞。
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傳送的度可達到每天四百里、六百里、最快達到八百里。
傳遞緊急件時,每個驛站都用快馬,這樣,雖然不是千里馬,但每匹馬都拼命跑,也可以一千里,“八百里加急”專用來表示緊急情況下的信息傳遞。
一般來説,八百里加急通常用於外敵入寇、地方騷亂等緊急大事。
兩個守門士兵知道其的厲害,慌忙推開城門。
北京乃是天子腳下,城的人對於政治都有地方上所不具備的政治熱情和嗅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