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詩歌離我們有多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首出自於唐代詩人駱賓王的古詩又把我們每一箇中國人拉回到了關於小學的童年回憶當中。那是一個天真爛漫的季節,那是一個充滿幻想的童年,那是一個五彩繽紛的校園,那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歌。那美麗的歲月,那動人的誦,它就像是一個花季少女,美得讓人心醉…

“國破家何在,城草木深。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不勝簪。”這首千古名篇乃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不朽之作——《望》,也是我們在初中階段所學習過的詩歌之一。這首詩產生於“安史之亂”之後,整篇詩文集中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情,人至深。同時,也反映出了詩人熱愛國家、眷戀家人的美好情,因而千百年來一直歷久不衰。在那樣一個懵懂、叛逆而於周遭事物的年代,這首詩真可謂是一場極具教育意義的“及時雨”它教育我們要熱愛自己的祖國,要善待我們的親人,對世間萬物懷着一顆恩的心。當我們一遍遍地誦它的時候,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會和詩人形成共鳴,我們彷彿會穿越千年的歷史,和詩人秉燭夜談,悉心聆聽他的苦訴。愛莫大於親屬,恨莫大於家國…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這首《江城子》乃宋代“三蘇”之首蘇軾之作,它是一首悼詞,更是一首傷情愛歌。那一年,十六歲的王弗嫁給了十九歲的蘇軾,王弗聰慧沉靜、知書達禮,而蘇軾則是風華正茂、才華橫溢。兩個人恩愛有加、紅袖添香、琴瑟和鳴。可惜的是,天嫉紅顏,王弗於治平二年卒於京師。數年後,蘇軾因政見之爭,被放密州,偶夢亡,作此篇以紀之。這首詞將夢境與現實融在了一起,既是悼詞,也是傷時,更是對曾經的那一段香甜如的愛情的追憶。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這首詞應該是在我們高中時學習過的。在我們十六七歲的年紀,很多人的內心都會不自然地對異產生一種朦朧的好,以及對美好愛情的幻想和嚮往。當然,在我們的周圍也有許多這樣年紀的人過早地擁有了所謂的愛情,在沒有形成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愛情觀的情況下,不可勝數的過失和悲劇也就隨之而發生了。重要的是,在個塑造的重要階段,這首詞從詞人對自己亡的哀悼和思念當中,它從一個側面教會了我們什麼是愛情,如何去對待愛情以及珍惜愛情的不易,從而為將來的美好愛情和幸福生活奠定一個良好的思想基礎。

從小到大,自幼到老,詩歌伴隨着我們每個中國人的成長…

一直以來,我認為中華民族是一位偉大的,非常傑出的文人,在這個羣體裏永遠不乏優秀的文化作品,尤其是詩詞歌賦,因為這是她用幾千年的文明沉澱下來的華,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之一”只有“唯一”但是,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該如何去對待老祖先遺留下來的這些文化魁寶以及怎樣去傳承他們的文化神,我想這應該是每一個有責任和使命的中國人需要深思的問題。因為,詩歌離我們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遙遠。

對於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來説,隨着社會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隨着生存和生活壓力的逐漸變大,在很多時候,我們面對來自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壓力顯得是那麼的無奈和無助,我們抱怨社會的不公,我們厭倦世事的複雜,我們憤慨人情的淡薄,我們懼怕物化的世界…總之,我們在生活的道路上總是拖着疲憊的身軀向前艱難地邁進着,同時,我們也在內心的最深處強烈地渴求着那種超然的靈魂釋放。我想,每每在我們為生活中的一些瑣事而一籌莫展、鬱鬱寡歡,或者是對生活失去信心,喪失鬥志的時候,我們應該用心去為自己挑選一首合適的詩歌,然後靜下心來細細地品讀它,最好是能夠身臨其境地,融入情地將其誦出來。因為,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會把自己的情完全地投入進來,彷彿自己就是生活在歷史上那個年代的那個人,面對那樣的事情,抒發那樣的情;亦或許是自己就穿越了時空,回到了那個人的身邊,用眼睛見證着那個人的幸福或遭遇,體會着他的歡樂或痛苦;也有可能是自己就變成了詩歌裏所描寫的那個故事或場景的一個參與者,同深受啊!這樣以來,我們可能就會在不經意間發現自己心裏原來壓着的那塊石頭已經悄然而逝,頓時覺心曠神怡,身輕如燕。這是由於我們的神得到了釋懷。久而久之,這就變成了一種習慣,進而這種豁達、明朗、積極、樂觀就會漸漸深深地紮於我們的心土。人生莫過“好生”

“樂生”生活的快樂與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一個人的心態。因此,詩歌應該成為我們這些生活在這樣一個浮躁的現代社會中的人們的生活當中的一位密友。

在古代中國,人們講求“琴棋書畫”和“詩文歌賦”原因在於這些東西都是可以從內在逐漸地改善一個人的神面貌和提升他的素質涵養的,進而還可以昇華一個人的人生境界。話又説回來,從牙牙學語到步履瞞珊,其實每個中國人都是在詩歌的陪伴下度過的,只不過大多數人漠視了它的存在,忽略了它存在的意義。故而,我們這些現代人已經無情地使得這些本該閃閃發光的文化寶藏變得暗淡下來,同時也沒有能夠發揮它們應有的作用。更需要我們關心的是,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去寫一些詩歌。難道這就僅僅是那些文化工作者的“專職工作”嗎?難道我們這些平常人就沒有豐富的情要表達嗎?我們可以不去和李白、杜甫去較勁,但我們可以呼喚出自己內心最為真摯、最為真實、最為真切的情啊!因此,我們應該為這樣的現象而到擔憂,對這樣的現實也應該要有一種危機和緊迫。因為,這是一個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喪失,一種民族文化神的衰退。所以,為了自身的提升,為了民族的強盛,我們完全有理由去秉承這些優良傳統。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以再給其中添加一些現代文化元素,使之大放光彩。

詩歌,它不是某個特定時代的產物,時光也不會把它永遠定格在遙遠的唐代。詩歌,它不會離你很遠,只緣你未曾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