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慧忍自己原本就是居無定所、無家無寺的苦行僧,更何況還是瞞着官府在山上私自修行的?一身一命尚且難保,又如何敢留賀公主在山上居住?他整整勸説了公主半夜,口氣和藹卻十分堅定,沒有半點回旋的餘地。雖看她一張臉兒始終不停地着淚,卻視而不見,神情冷淡。
賀公主越發哭得心酸——這些年,哪次和他短暫的相聚,緊接着不是長久的離別?從兒時在孃老家山城,到翰成哥搬進京城,從少林寺學武到後來西征北伐,無望的等待、相思的煎熬,她實在寧願死也不想再離開翰成半步了。
因見賀公主執拗不聽,慧忍只得把師父臨終囑託之事告訴賀公主:“妹妹,師父臨終時,我已許諾師父,發下誓願,守定這片佛山禪林,直到復法的一天到來。妹妹想,你若留在山上,豈不驚動陛下?妹妹回得宮去,哥哥便可一心奉佛、贖清前孽。如此,你我來世何愁不得團聚?”賀公主淚喊道:“我不要!我不要什麼來世之聚!我只想早一天了結今生今世離別的傷痛。我甚至不敢祈求能終究和你在一起,只要不再和你遠離,哪怕天天只能看到你的身影我也就滿足了!”慧忍的語氣一點也不容商量:“若妹妹一定要留在山上,結果只會禍及佛門。妹妹,我一人一命立即為妹妹身死形滅也心甘情願。如今不是哥哥無情無義!哥哥領承師父遺訓,在此等待機緣,恢復佛法。師父對慧忍恩重如山,佛法一
不復,道場一天不興,慧忍豈敢存兒女之私情?若顧及私情而背離大義,慧忍身心便永世不得超
。阿彌陀佛…請妹妹體諒慧忍一身不能兩全之苦,莫再相
…”慧忍話未説完,早已悽痛難忍了。
賀公主柔腸寸斷,默默思量,也知自己硬留在山上,最終結果只會連累翰成哥命難保,或是隱蹤滅跡。猶豫再三,到底一路泣血
淚地下山去了。
自從太子率兵靖定西北,武帝又實施了減輕百姓賦役、獎掖撫卹前方將士、斷除佛道二教、釋放所有奴隸雜户等諸多新政,大周國勢見隆盛,很快便備足了糧草兵馬並補齊了兵丁役夫。
勵圖治、休養生息多年的大周國主決計動用兵事:六軍併發,一舉滅齊。
武帝詔令發佈討齊誥檄:偽齊昏,無道恣行。逞刑酷政,毒賦繁興。眾叛親離,惡貫滿盈。不有一戰,何以大定?朕自親攬萬機,便圖東討。數年以來,戰備稍足。今朕親率六軍,數道併發,水陸兼進…各軍一入齊境,
止伐樹毀稼、騷擾百姓。凡有犯者,軍法重處!討齊大軍在六軍元帥大周國主的親率下,於雄渾的朝歌陣樂聲中一路東進。
大軍尚未入境,齊軍聞聽大周國主御駕親征、率六路大軍全線攻齊的消息後,全軍畏戰,大多未經正式鋒便丟盔棄甲、四處潰逃。大周軍隊節節勝利,士氣高昂,接連攻陷了齊國周邊疆域的好幾處城池和兵家要地。
眼見大軍向齊都節節近之時,不意武帝突發疹疾,全身瘙癢難
,一時竟是百藥不治、寢食難寧了。加之冬季來臨,雨雪紛紛,給行軍作戰也帶來了諸多的不便。此時忽然又傳來大周水軍船艦被齊軍焚燒的奏報,武帝只得聽從左右勸諫,暫停兵事,御輦返國。
三軍休整之際,武帝一面尋醫治病,一面開倉賑濟境內岐、寧二州饑荒災民,對在兵役中死傷病殘者統給以補貼和免賦,撫定將士百姓,準備來年的決戰。
境內清平、百姓安樂,周圍的龜茲國、高昌國和西北遠近各鄰國相繼派使前來結好,或是進獻地方鮮物,或是請求與大周聯姻。
南陳國主更是屢屢遣使北上,為陳國太子求聘大周皇室女子為太子妃,希望永結親好。
翠微宮的鄭妃聞知陳國派使求聘太子妃的實情後,思忖賀公主至今未嫁,尉遲公子至今未娶,此事一直是陛下的一個心病。若能把公主嫁到南朝,太子和李妃一黨在大周朝廷的勢力便不會再驟然增強了。陛下的雄心是儘快蕩平天下,即令公主嫁到南朝陳國,漫説是做太子妃,就是做了南朝的皇后、太后,幾年內南陳國破族滅,不僅賀公主與武帝父女之間會滋生怨仇,就連李妃也會因此與武帝結怨…這可是一箭雙鵰之計!鄭妃見陛下與幼子元兒兩人正逗得開心,從一旁望着武帝的臉小心地説:“陛下,臣妾聞聽南陳派使為太子求聘太子妃。臣妾想,公主如今年歲漸長,畢竟不能再延耽下去了。若將公主嫁與南陳太子,不僅兩國聯盟有諸多益處,尉遲家也好另做打算了。南陳本是繁華富貴之國、四季如之地,將來太子繼位,她便是大陳國的元皇后。兩國間必然情義篤好,再無爭端。”武帝微微點頭似有所思。他豈不知南陳是四季如
的富庶之鄉?然而眼下之大周,已非當年一定要靠兒女聯姻來增強國勢。正好相反,若把愛女遠嫁他國,將來必會成為自己用兵時的最大顧慮。
鄭妃畢竟説準了武帝的一塊心病:女兒一天天年長了,留在宮中終究不是長法,而大長公主的孫子尉遲公子至今仍不肯婚娶。每念此事,武帝便心生煩躁。
李妃留在鄭妃宮中的心腹很快來到紫雲殿,把鄭妃攛掇陛下將公主遠嫁南陳之事及時稟報李娘娘知悉。
李妃想,這個鄭妃的用心實在惡毒!明知陛下志在南北一統,將來偽齊亡滅,接着便是舉兵伐陳。鄭妃這分明是想把自己女兒往虎口裏送啊!這兩年來,女兒和父皇之間的情漸漸生分。武帝若真依了那鄭妃的主意,詔令女兒遠嫁南陳的話,憑女兒的
情,恐怕就要禍事臨頭了。
李妃輾轉思忖了兩天,到底也沒有拿個兩全的主意來。她哪裏知道:這段子以來,公主其實對自己可能面臨的所有災難和意外都有了防備。她自然清楚,自己眼下這樣子是不能在宮中久留的,也知道自己離開大周皇宮的時機到了。只因牽掛母妃,所以一直猶豫未決。當母親前來告訴她,鄭妃可能會攛掇父皇把她遠嫁南陳的消息時,賀公主不僅沒有半點驚慌,反倒好言安
母妃起來。
公主私下早已打探清楚:眼下有一處可容自己修行和存身的地方——嵩山初祖庵。
當初,父皇下詔斷滅三寶時,大周境內所有寺廟僧道已全被驅逐還俗。只因為初祖庵出家的幾位比丘尼全是前朝魏國、大周皇室的后妃和公主,而眾尼又不願回宮,朝廷也拿她們無奈,所以才被特別敕令留在庵中。
她決定到那裏去。
其實,選擇到初祖庵修行,重要的一個原因只有她自己清楚:那裏離翰成哥隱修的地方只有一山之隔!她早已拿定主意:只要自己離開皇宮之前把事情做得機密,及至到了山寺剃度之後,父皇即令知道她的下落,也無法再她回宮了。這樣既連累不到母親和哥哥,也連累不到翰成哥和
孃了。
當她把自己的心思告訴李妃後,李妃驚呆了半晌。雖心下悲傷難,卻也想不出能避眼下一時之禍更好的法子了。然而,公主是個女孩子家,自己怎麼放得下心讓她孤身一人到那豺狼出沒、寂冷荒涼的山林野寺去度
?而自己眼下也不能陪她出宮。因為如此一來,不僅更會
怒陛下,最終還會連累到太子和小兒子漢王。
李妃記起一個再穩妥不過的人來。
當李妃叫過孃秀月,説公主要到嵩山修行避禍卻又放心不下她一人離宮時,秀月即刻提裙跪地、滿面是淚地懇求道:“娘娘!娘娘對奴婢一家恩重如山,奴婢就是為娘娘死了也難報一二。公主若一定想到山裏先清靜一段
子的話,奴婢懇求娘娘恩准奴婢出宮服侍公主。那裏原本是奴婢的故里,鄉里鄉親的有什麼事也好照應,請娘娘答應奴婢吧!”李妃趕忙拉起
孃:“咱們雖是主僕之分,卻也有姐妹之緣。妹妹從此就免跪回話吧。”
“娘娘,奴婢此生永遠都是公主和娘娘的奴婢,不敢與娘娘攀稱姐妹。”秀月忙道。
李妃嘆氣道:“唉!別人不知,你當清楚,我如今雖貴為王妃,可當年國破家亡時還不如妹妹啊。你我姐妹十幾年來也算得上榮辱與共了,這隻怕也是前世註定的緣分。而且,妹妹和公主原也有三分的母女情緣,妹妹若陪她出宮,我自然也能放下三分的心了。只是妹妹以後還要替我多教導她,雖可以到山寺修行一段時,但千萬不要剃度,這樣進退往來也方便一些。”
孃一邊點頭記下,一邊謝過娘娘的信任,遂和娘娘商議如何悄悄離宮動身、派誰跟着出宮護衞穩妥等事。二人最後商定:出宮前,公主把一份封好的書信
給宮裏一位靠得住的宮女,令她兩天後將書信轉呈娘娘和陛下。在書信中,公主對父皇母妃的養育之恩説了一番詞懇意切的話,又講明自己已經剃度蓮台,從此堅心禮佛,請父皇母妃勿再相
等話。
一切安排妥當,娘娘派了兩個靠得住的宮人和孃一起,護着公主悄悄出宮徑往中嶽嵩山而去。
公主出宮後,武帝乍見到娘娘呈來公主的書信,當即拍案大怒。待怒火稍稍平息一些時,細想:這個女兒從小到大也是自己寵壞了她。如今,大周佛道斷滅,她反而了個不僧不道的模樣,待在宮中畢竟不是長久之計。
不僅遲早會為人恥笑,也終是自己的一塊心病,還得早晚為她心煩惱。如今雖出了這樣的事,倒也正好藉此轉告尉遲府上,請尉遲公子另行聘娶。過一段
子吃夠了苦時,再派人把她接回宮就是了。
如此,武帝情知李娘娘肯定知悉公主的下落,卻也並不刻意詢問,只是呵斥她教女無方,致令出此逆女。並責令李妃一定要儘快派人打探公主人在何處,好歹一定要勸回宮來。説公主一旦在外遇到意外或是受了委屈,一定拿李妃是問。
李妃也不糊塗:如此天大的事,陛下不立即派人出宮去尋,卻責令自己着人辦理,便已情知陛下的三分意思了。不覺暗暗舒了口氣,心想正好可以藉此令人給公主送些米糧衣物的了。
陛下離開後,李妃立即派了幾個老成穩妥的宮人出宮趕到初祖庵,專門留守護衞公主等人,並擔負公主等人常用度的供給採辦。
朝廷下詔斷滅釋老之前,初祖庵原也有好幾百修行的僧尼。自朝廷下令斷除佛教之後,除下詔留下幾位前朝和今朝皇室的后妃公主另加上七八位早年隨主子一齊出宮服侍的宮人外,其餘的人全被驅逐返俗了。
當初朝廷收回寺田時,雖也給她們留下了幾十畝寺庵附近的好田,以供她們生計所需,然而幾位當年的后妃公主,如今畢竟已是老的老、病的病,而且朝廷又規定今後寺庵不許再收弟子,幾位老尼每裏只能慼慼惶惶、冷冷清清地相依度
。
如今忽見當朝宇文賀公主也來到寺裏修行,眾尼實在是喜出望外!公主因怕父皇追拿,一入寺便要魏廢帝的皇后、皇姑媽為自己剃度。孃急忙勸道:“眼下並未到山窮水盡的一步,公主暫時不要落髮。此時先帶髮修行,果然聞聽陛下派人來尋時再落髮也不遲。”公主便不再執意剃度了。
雖説公主在宮中常常想象山寺的孤冷悽絕,在山寺過了一段時後,才真正知道出家人所過的
子竟是如此的寂冷清苦。風和
麗的
子倒也罷了,白
裏天和景明、鶯歌草綠,夜晚裏新月一鈎、滿天繁星。然而逢上風雨
加的
子,山雨如
、山濤若雷,狂風將禪房瓦頂吹得“咔咔”直響,落葉扯得滿地翻卷。雨聲嘈雜,雷聲驚心,震得禪房和大山都在撼動,而且不時還有蛇蠍出沒、虎狼吼叫。
因雨水和氣的浸洇,寮房裏棉被和衣物都被水汽浸透,沉甸甸濕漉漉的
氣
人。架在山柴上烘乾了,不出兩個時辰照樣還會被水汽浸得濕漉漉的。
好在身邊有孃陪伴,
子總算還有些指望。公主常常還像兒時那樣偎在
孃懷裏:“
孃!以後
孃就是我的親孃了!娘,孩兒相信,只要有娘在孩兒身邊,翰成哥遲早都會來看孃的。那時孩兒自然會藉着孃的光,也能看到他的身影了。如今能平平安安地守着娘,等着我翰成哥,孩兒真的很快樂、很知足了。”
孃聞言,一把摟緊公主,望着雨意濃郁的遠天崇山哭道:“老天啊!你怎麼不看看,你這造的是什麼孽啊!”一邊思量自己當初進宮時,如何料得會有今天?知有今
,她就是死也不會進宮的!如今,兒子出家做了和尚,自己
大的公主放着南陳太子妃不做,放着王公府第不嫁,卻偏偏痴心喜歡自己這個當僕婦的兒子。為了他,如今又來到這荒山野嶺,過這種黃卷青燈、度
如年的清冷困苦
子!論説,公主和兒子的事本當是滿門抄斬的大禍。武帝知悉此事後,不管是出於投鼠忌器也罷,憐念自己服侍公主多年的情分也罷,或是因為兒子曾救過太子不死也罷,畢竟沒有下詔殺掉兒子。只要兒子的
命能夠保住,就算出家做了和尚,秀月也依舊
念武帝的不殺之恩。
孃秀月料想,當今公主出家修行之事不是一件小事,恐怕很快就會傳遍山上山下,那個孽子遲早會聽説此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