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二十四章聯邦上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大漢歷二十二年,經過數年的接觸,周圍國家的漢化程度,那是真的越來越強了。

滄海國、東胡國、高麗國就不用説了,從一開始,他們的文化,都是仿照中原而來,如果連上海外的扶桑國、呂宋國、新燕國、新齊國,如今大漢文化的實際範圍,已經遠遠超過了後世中國文化的直接輻圈——這就是殖民的好處了。

而西域諸國、吐蕃、南詔一帶,則稍有不同。這些國家,原來有自己的傳統和文化,但他們的文化系統遠遠不及大漢國。

語言、文字、風俗、傳統甚至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都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實質組成部分。而那個時候,西域諸國的文字,還遠遠不及大漢國的先進和發達,而宗教信仰,當時都還處於原始階段,只有一些朦朧原始的崇拜,並沒有真正形成如今所謂的宗教。(嗯,前面是我搞錯了,這個時候,世界三大宗教都尚未誕生呢。)西域的風水地土,其實並不適應大漢時候的中原人生活,再説這些地方,很多本就是中國的領土,劉常滿也從沒有再把自己為數並不很多的子民派給西域地意思。

然而西域人甚是羨慕中國文化。在行文時,往往在自己的尊號上面,再加個美好的字眼,比如和匈奴一樣稱為單于的吐谷渾、羌人,都稱大漢皇帝為“天單于”稱自己君主為王的樓蘭、烏孫,則稱大漢皇帝為“聖王”等等,以示自己小國之君。不敢和中原大帝國君主並稱之意。

在所有這些國家中。劉常滿對於樓蘭國。是特別照顧的。

因為在他後世的印象裏,唯有對樓蘭有些印象。

“樓蘭姑娘,你去何方…”的歌兒,曾經傳過無數年,劉常滿地印象也就從此而來。

歷史上,樓蘭國是因為環境突變而湮沒在風沙之中。實際上在大漢朝地時候,這個情況就已經頗為嚴重了。

西北乾旱苦寒。沙漠面積極廣,西域諸國大都擁有大漠戈壁這樣地國土,但象樓蘭這樣,完全建在大漠之中的,就比較少了。

樓蘭國的主要國土,其實就是沙漠上的綠洲,人口最多的時候,曾經有三十幾萬。可不知道為什麼。隨着時間的推移。大漠上的許多綠洲退化成了沙地,寶貴地水源也漸乾涸。失去了棲息之地後,樓蘭國的國土面積開始縮水。人口自然也大幅度減少。

樓蘭國的國王眼見此等情況持續下去,慢則百年,快則數十年,樓蘭國就要徹底成為廢墟,心頭自然是焦急萬分。可是周圍國家也大都在沙漠之中,不是沙漠的地方都是極其珍貴的,樓蘭國家又小,無力侵佔他國地盤,也只好慢慢等死罷了。

可是大漢國的出現,讓樓蘭王看到了一絲希望。

大漢國的廣大富庶,本不是樓蘭這樣的小國所能想象地。在樓蘭國王和太子看來,大漢國任何一個郡,都要比樓蘭整個國家大得多,也富得多。

最重要地是,樓蘭王還聽説,大漢國和月氏國聯合開發了河湟地區後,月氏國的大片土地,其實是沒有人住的,而且在大漢國境內,也還有頗多閒置地土地。

身為王族,接受的是臣民的供奉,自然要為臣民辦事,如今事關生死存亡,樓蘭王自然是放下一切,極力的接近大漢國,以求一旦自己國家的沙漠化更加嚴重之時,自己國家的百姓,能有個地方安身立命。

要説起來,瀚海一帶,是最適合樓蘭國的,不過瀚海雖然沒什麼人居住,但卻正夾在大漢國和月氏、匈奴之間,關係卻複雜。

樓蘭王思來想去,覺得要想能為自己的民族找一條合適的退路,只有一個辦法:加入大漢帝國,成為大漢國的臣下。

到那個時候,一旦故土真的出了過大的問題,那大漢皇帝肯定得想辦法替自己安排一下。樓蘭王已經五十多歲了,大漢皇帝只有二十幾歲。雖説倘若大漢帝國換了皇帝后,可能沒有大皇帝劉常滿這麼仁義,但大漢皇帝還能活很多年呢,不定在他仙逝之前,事情就已經出過“諸愛卿,如今樓蘭國想要加入我大漢國,不知眾愛卿意下如何呀?”未央宮中,劉常滿正在徵詢諸臣的意見。

其實這個意見本不用徵詢,象這種擴大國土、彰顯我大漢威風的事情,誰不願意呀?於是眾人紛紛表示,理當接受樓蘭國的加入。

不過樓蘭國距離大漢國的距離,至少也有三千里以上,中間還夾着月氏、烏孫等國,縱使接受加入了,也不過是一塊飛地罷了,對大漢國其實好處不大。

而且,既然對人家沒有什麼約束力,那就不如顯得大方一點吧。劉常滿心想,咱也製造出來一個大漢聯邦好了。

想想後世的英聯邦,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等國都是不落聯盟的國家,英女王實在是太有面子了。

而且最關鍵的是,英國的文化和思維,確實移植給了這些國家許多,因此劉常滿這個本來沒什麼見識的傢伙,當然也想移植一番。

大漢歷二十三年,未央宮中,隆重的舉行了樓蘭國加入大漢國聯邦的儀式。

本來這個儀式,是隻為樓蘭這個小國準備的。誰知得到這個消息後,新燕國、新齊國、東胡國、滄海國、匈奴國、高麗國這些國家,都覺得大漢皇帝所定的這個聯邦國的名義很有意味,紛紛要求,以聯邦身份正式加入大漢國,統一稱大漢皇帝為“中華天子”而不再象以前那樣,各用各的稱呼。對於這個情況,劉常滿倒是始料不及。

他原來的意思,是要把滄海、匈奴、月氏、高麗這些國家,都變成和三越、靖海這些國家一樣,成為大漢國的直屬藩國,或者説,只給他們部分自治權的,沒想到這幾個國家也不傻,很快就明白了過來,要求加入聯邦。

應該來説,聯邦制之下,各國其實是完全獨立的,只是名義上有個約束罷了,和大漢皇帝的想法有些出入。

不過想想也是,這些地方,真正的和中國融為一體,還需要快兩千年的時間呢,自己雖然是穿越而來的,但也還不至於能一口吃這麼大個胖子吧?

這麼一想,大漢皇帝心裏,也就釋然了。不過如今只有樓蘭這麼一個國家加入聯邦,那還差得遠呢。還得再下些釣餌,讓這些西域小國,慢慢的都上鈎才是。

於是,大漢歷二十三年,典禮結束後,大漢皇帝當即賜予樓蘭國王工匠千人、財物萬貫,樓蘭國王歡喜謝恩而去。而樓蘭國太子執意不肯回國,非要留下侍奉大皇帝,劉常滿想了想也就答應了。

工匠,正是這個時候西域各國都奇缺無比的人才。看了河湟地區和長安城的繁華以後,西域各國使者都不是笨人,自然明白,這是大漢國的科技水平,發達到了一定的地步後才有的。

而這個時候,代表實用科技的人才,自然就是那些工匠了。因此西域各國的使者,都拚命的設法收買一些工匠去他們國家效力。

但中國人戀土戀井那是出了名的,大漢國又是富國,大夥兒多半都存了一份“老子是大漢國人,憑什麼去你那邊陲子地方混?我在大漢國過得好好的,我可不是瘋了麼?”的心思,所以很少有人能拉到工匠。

可如今大漢皇帝一下子就賜給樓蘭小國工匠千人!千人呀,這可是能使西域大部分國家的建築、科技水平直接上一個台階的人數!而且據説帶隊的竟然是一個供奉,十名院士!

眾人的心,不,應該説是諸國的心,都被動了起來。看看吧,樓蘭國都做了點什麼,就能得到如此賞賜?不就是加入了大漢聯邦麼?仔細研究研究大漢聯邦的章程,基本上都是大漢國在幫助各小國,本沒有要求各小國太多東西,甚至連每年的朝貢,也都是象徵的。

那為什麼我們不去加入大漢國呢?諸小國的君主們,心裏都動搖了起來。

就連烏孫國、康居國這樣大一點的國家,心裏也在考慮。如果能和大漢國聯邦,那以後,最起碼和匈奴國、月氏國的地位就平等了——大家名義上都是中華天子的臣下,誰也不比誰高級一點,那以後這兩個國家,就不敢來欺負自己了罷?最起碼説,不敢明目張膽的欺負自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