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我吃了她一個白麪饃饃和好些土豆,我不好意思再去了,儘管我走時她一再叮嚀我明天再來。
第二天吃完早飯,我還是抱着郭大力、王亞南譯的一九五四年版的《資本論》躺在草鋪上,不過沒有像昨天那樣掉衣裳,好像在等待着什麼。
我不好意思去,但又非常想去。
雪雖然停了,但地上已經鋪滿一尺深的積雪。房舍中間的甬道上,塵土和積雪混在一起,被踐踏成堅實的硬塊。天空中仍然堆集着一層層烏雲,連空氣彷彿都是灰的,不定什麼時候,還會飄落下雪花。謝隊長在吃完飯後,到我們“家”裏來,告訴我們今天還不出工。又説,這場雪下得好,下得好;説今年大家都沒力氣,幹不動活,該淌的冬水沒有淌,這場雪,等於補上了這次冬水,明年地裏的墒情一定好,夏莊稼有了指望了。但不識趣的中尉頂撞他説,莊稼長得再好,糧食定量還是那麼一點點,莊稼好,跟我們有什麼
相干?!
一句話,氣得謝隊長拔起腿走掉了。我看他本來還想多呆一會兒的,因為他發現我在看書,很想跟我聊聊似的。
中尉復員以後,在政府機關當小科長。勞改出來,他的“右派”帽子摘掉了,老戰友正在北京的郊區給他安排工作,在這裏不會呆長的;他又年壯氣盛,所以敢説出這種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話來。但我還是到驚奇。我驚奇的是中尉頂撞了謝隊長以後,謝隊長儘管氣得耷拉下眼皮,卻沒有佈置我們批鬥中尉。要是在勞改農場,你等着挨繩子吧!
我驀地有了一種解放。這時,我正讀到註釋51:“野蠻人和半野蠻人,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他們的舌頭。據巴利上校説,巴芬灣西岸的居民,用舌
物二次,表示他們的
易完成,東部愛斯墓摩人,也以舌
換物品。”我想,自由人和非自由人,恐怕也要在怎樣使用舌頭上表現出來吧。怕什麼?沒有什麼可怕的!中午,在昨天那個時分,她又來了。我一聽見腳步聲就知道是她。雪積厚了,她的腳步聲不是沙沙的,而是咯喳咯喳的,但仍然非常輕盈。她一下子搡開門,直接衝着我喊道:“喂,咋哪?你把營生幹了一半,就撂下不管啦?”
“營業部主任”吃吃地偷笑:人家都休息,偏偏要我去幹活,他很稱心。我裝作不樂意地放下書本,慢地爬起來,跟在她的後面。一拐彎,她便嘻嘻哈哈地笑起來,還天真無
地用肩膀撞了我一下。她的神態,使我想起我兒時和表妹一起逃學,跑到只有我們倆知道的花園那個角落時的情景,又非常自然地彷彿和她有了某種默契。我也笑了。這種笑,不是我多吃了一口的笑;我愉快地
覺到了已經離開我非常非常遙遠的盎然的生意又回來了。可是,今天,她真的把炕拆了。
海喜喜抱着兩肘蹲在門口,緊繃着薄薄的嘴,目光陰沉,一臉不高興的表情。屋外,和好了一攤泥:房裏,炕面子完整地掀起來了,土坯也準備好了。看樣子就等着我來幹。
“你光指揮就行了。”她説“讓喜喜子幹,他有的是驢勁。來,你們先吃點土豆,暖和暖和,完了我蒸白麪饃。”
“他——指揮我哩!”海喜喜連看都不看我一眼,朝地上啐了口唾沫,也不接她給的土豆。
“東西都準備好了,我們先幹吧。”我説“早完工早點火,不然炕燒不幹。”海喜喜還是蹲在那裏不動。他的懶怠和對我的藐視,刺起我的活力和競爭心。我跨進炕牆裏面。
“我一個人來!這點活,哧!
…
”我好像力大無窮似的。
“你幹不幹?!”她向海喜喜瞪了一眼,只厲聲問了一句話。
海喜喜像被踢了一腳的狗,倏地站起來,擼起棉襖袖子:“球!還是我一個人來幹吧!”
“你呀,你是榆木腦袋,人家是化學腦袋。”她把土豆在我手上,嘲笑海喜喜“你今天還是看人家的吧,你就給他當小工。”她經常説出些我想象不出的,為作家、詩人所歎服的生動的詞彙。這兒的農民把他們從未見過的新興塑料製品一律冠以“化學”兩個字,比如“化學梳子”、“化學釦子”、“化學杯子”等等。這個“化學腦袋”和那個“棺材瓤子”一樣,使我不由得叫絕。原來,昨天我在她家吃土豆的時候,我對她説,她的爐子雖然好燒,但炕打的不科學。老鄉們打炕,煙囱和灶門成對角線,大部分熱氣從煙囱跑掉了,僅炕頭上熱一點。最科學最經濟的方法是火道滿炕轉,成“回”字形。我在地上給她畫了一個圖,我説:“這種炕,只燒一把火,我叫它滿炕熱!其實改一改不費事,只要在炕裏動一點小手術就行。”今天,她果真照着我這個“化學腦袋”想的做了。
我邊吃土豆邊幹活。我很小的時候就欣賞電影上的男演員一邊吃東西一邊幹活的作派,欣賞水兵們聽到“甲板上集合!”嘴裏嚼着麪包就衝出艙房、爬上桅杆的神氣。我覺得它表現了男子漢的忙碌、幹勁、帥氣和對個人飢寒飽暖全然不顧的事業心。但過去我沒幹過活,後來幹上活卻沒有東西給我吃,而且乾的又是什麼活啊!今天,我乾得很痛快。炕修改好了,肚子也被土豆填滿了。
海喜喜不吃土豆,也許他不屑於吃,也許他吃飽了。他給我遞坯端泥,面孔陰沉沉的,嘴裏不斷地嘟嘟噥噥,説這種土坯挨着土坯的實心炕要是好燒,他就跳河去。我裝作沒聽見。放好最後一塊炕面子,我跳下炕,向他一擺手:“行了,你上泥吧!”海喜喜蹲下來左看右看,像是想挑出哪兒有點病。她已經把饃饃的面劑子切好了,放到籠屜裏,呵叱他説:“還看啥?!小心繞花眼睛!齊不齊,一把泥。瓦工的活你還不知道?你先從鍋台這邊泥。我這就燒火。”在這大雪天,她不知從哪裏抱來一捆捆乾柴,動作麻利地在灶膛裏點着了火。開始,有些煙從炕面子的縫隙中躥出來,隨着海喜喜泥的面積越來越大,煙逐漸地減少,終於消失了。海喜喜泥完後跳下炕,看着灶膛裏熊熊的烈火一個勁兒地往煙道口竄去,而滿炕都冉冉地蒸發出水汽,褐
的濕泥漸漸地變白,也不作聲了。
“你死去!你跳河去!
…
”她笑着揶揄海喜喜。灶火映着她生動的臉,我很久沒有看見過這種紅閃閃的美麗的鮮豔的顏了。
我坐在那不能移動的土坯凳子上悠閒地煙,第一次
覺到勞動會受到人的尊敬。這種
覺,掃除了昨天接受她施捨的時候多少還有一點的屈辱
,維持了我的心理平衡。我想,我現在是“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是農業工人了,而我才二十五歲,如果在農業勞動上我不能成為一個壯勞力,成為一個內行,今後便無法安身立命。今天,就憑我這一點從供暖工程師那裏學來的小技能,馬上改變了我和海喜喜兩人的地位,幾天以前我還看作高不可攀的車把式,也不得不給我當小工。這就充分説明了,在這裏,在這個窮鄉僻壤,在這個也許我會終生呆下去的地方,只有體力勞動的成果才是衡量人的尺度。而從剛才乾的活來看,只要我能吃飽,我完全可能成為海喜喜那樣魁梧、剽悍、
豪、放到哪兒都能幹的多面手!我有充分的信心能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四年的錮,四年的飢餓,處分解除後依然戴在頭上的“右派”帽子,已經把我任何別的志向都摧毀了她蒸好兩屜饃饃,又熬了一大鍋白菜土豆。把寄放在別人家的爾舍叫回來,我們開始吃飯了。
這是一頓真正的飯!我多少年沒有吃過了啊!多少年?
…
“給,吃完再盛。”她首先給我盛了一大碗土豆熬白菜,又給我一個大白麪饃饃“饃饃你今天先吃兩個,還給你留着哩。你來,我餾一餾給你吃。”海喜喜鐵青着臉蹲在鍋台旁邊,毫不掩飾妒意地盯着她端菜拿饃的兩隻手。我不理睬海喜喜。今天我吃這頓飯是名正言順的。這是這兒老鄉家的規矩:替誰家打炕蓋房,就要在誰家吃飯。我心安理得地拿起饃饃。今天的饃饃是發麪的,比昨天的更白。我轉來轉去看了看,再沒有昨天那樣的指紋印了。
可是,即使有昨天那樣的指紋印,我會有什麼樣的覺呢?如果不是昨天,而是今天的饃饃上有那樣的指紋印,我又會有什麼樣的
覺呢?人哪,你是多麼容易受情勢的擺佈,多麼容易忘記過去呀!在她家吃完飯,回到“家”又從伙房打了一份稗子面饃饃,也吃了下去。我才知道什麼是“飽”!
“飽”不是“脹”!
我躺在馬燈下的草鋪上,乜斜着睡眼,沉醉在飽的舒適裏,暈頭暈腦地計算我今天吃了多少東西,但算了半天也沒算出來。因為飽,我可以想食物以外的事情了。我想到她和海喜喜。他們並非夫
是明顯的了,而
情似乎又不尋常。可是我的直覺告訴我,海喜喜又沒有佔有她。如果海喜喜對她已經實現了法律外的佔有,他是不會像一條狗似的順從她,領教她那有時幾乎是刻薄的嘲笑的。這兩個人真微妙得耐人尋味,尤其是她,那麼善良又那麼潑辣…再説海喜喜,這個體力勞動者也有值得我羨慕的地方。俗話説:“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即使他幹端坯遞泥這樣的簡單勞動,我馬上知道他非常有眼
;泥炕面的時候,他的步驟也和我一樣合乎勞動運籌學的原理,沒有一個多餘的動作。幹完泥活以後,自己的身、手卻很乾淨,幾乎纖塵不染。在農村,是很講究這點的。比如説,有的姑娘媳婦和麪,和一斤面會有二兩沾在手上、盆上、案板上。而受人稱讚的姑娘媳婦就講究“三光”;和完了面,手光,盆光,案板光。勞動也是這樣。乾淨、利落、迅速,是體力勞動的最高標準,正如文學中智慧的最高表現是簡潔一樣。這不是光靠經驗能達到的。沒有幹過農業勞動的人,以為那隻要有力氣就行,
能生巧嘛。其實不然,我見過勞動了一輩子的老農,幹起活來仍是拖拖沓沓——當地人叫“貓拉稀屎”和寫了一輩子文章的人還是行文唆相同。
簡單的體力勞動,也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智慧、個、氣質與風格…我慢慢地睡着了。在夢裏,我真的變成了招貼畫《你為祖國貢獻了什麼?》上的標準體力勞動者,但奇怪的是,我的面孔卻非常像海喜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