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賽德克·巴萊》中的人性之殤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有人説《賽德克。巴萊》是真實版的《阿凡達》,而我不以為然。在魏德聖導演的《賽德克。巴萊》中,反映的已經不是簡單的侵略與被侵略的矛盾,它還涉及到文明、信仰、人等方面的問題。事件發生地是像《阿凡達》一樣,在神秘絕美的原始森林--台灣山地。而原住民賽德克人與入侵者本人之間的抗爭與鎮壓,真實地展現了一場悲壯慘烈的人之殤。

電影中的主人公是像斯巴達克斯樣有着英雄氣概的莫那頭目。他本來在他的獵地,憑着他本族傳承下來的信仰,過着原始的茹飲血但快樂的生活。只因甲午戰爭後,本的侵入,他的人生被徹底改寫。他掙扎過,反抗過,但他見識到另一種更先進、更強大的文明。於是他壓抑二十年,也思索二十年,最終選擇尊崇祖先的信仰,誓死保衞祖靈所在的家園。從這裏我看到一種文明的衝突,而這衝突的本質在於貪婪的人本人説他們是給生番帶來文明。而高文明的進入本身是好的,就如文成公主入西域帶去相對先進的紡織、耕種技術;早期基督教傳教士湯若望、南懷仁等給明、清朝帶來更先進的西洋曆法、醫術等。以善意的心傳遞先進的文化、文明,大多會被人所接受、尊敬。同樣,文明落後的人一般也會渴慕學習更先進的文化。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就是傾慕先進的漢文化。但是,不管是八國聯軍還是本帝國,他們都是以幫助推進文明進程為幌子,以搶掠財富為目的,以殺戮武力為手段,結果只會遇到誓死抵抗。

在電影中,還有三個讓我頗為慨的悲劇人物。首先是鐵木。他在內部矛盾與外部矛盾間取捨錯誤,不能捨小義成大義。直到看見起事部落的婦女為成就大義放棄生命,他才震驚、悔悟。而此時莫那頭目又不能放棄前嫌,導致最終兩敗俱傷。這讓我聯想起同樣是抗,國共兩黨卻能審時度勢,聯合對外,最終來抗戰勝利。鐵木的死正是人自私帶來的悲劇。其次是花岡一郎。他是生番人,卻受的是化教育;他不忍族人受欺辱,幫助族人“起草”卻又不能像勇士一樣戰鬥到底;他渴慕並學習先進文明,卻不能用先進文明幫助族人生活得跟好。最諷刺的是他連自盡都選擇的是本武士的切腹方式;在他祖祖輩輩生活過的土地上,他死時穿的是式和服。就如莫那頭目問的“你將來要進本人的神社,還是我們祖靈的家”!相形之下,魯迅先生的智慧就高深多了,他看到國人的奴,他也會“拿來主義”還有一位值得人悲憐的人物就是本人小島。拋卻他侵略者的身份,在霧社事件發生之前,他是有人友善的一面。但正因為他是侵略者,才會有他的年幼的兒子對原住民大喊“這些都是我們本人的”於是當他自身利益受損,兒被殺,他人的一面便消失的無影無蹤,甚至極為殘忍地煽動道澤部落擊殺收容所手無寸鐵的老弱遺族。

整部《賽德克。巴萊》,我以為是紀念人之殤。當人失,不管最後成敗,都只能是悲哀。如果人人都能愛人如己,返璞歸回到人之初,這個世界將不再有紛爭、殺戮,那麼我們生活的共同家園--地球,將如《阿凡達》裏的世界那樣美好!為了像巴萬、小島源治的兒子那樣的孩子們都能快樂的成長,人們啊,請你找回心中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