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十二回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普陀山,孤懸在浙江定海縣東面海中,從定海縣之南端沈家門乘帆,不過一個時辰水程。

普陀梵名補陀洛珈,又名梅岑山,相傳以梅開五福着稱,島上氣候温和,風景奇特,前島有大禪林一座,名喚普陀禪寺,僧侶多達千餘人,乘帆朝山進香者,絡繹不絕。

島上方圓不過七、八里,海岸怪石林立,瑰麗玲瓏,驚濤拍岸,白淘天,由沈家門望去,海天一,風帆片片,普陀山似碧螺小渚,矗立海心,景絕佳。

,時正七月下旬,炎憂爍,雖是大暑熱天,但海風徐來,撲面清涼,暑氣為之一滌,沈家門來了一老一少,老的鳩衣百結,少的一襲白綢衫,神宇不凡,登上小舟望普陀山緩緩駛來,那小舟被海中白騰伏,時隱時現,靠近普陀山時,因普陀僅有一處船舶停靠處,其餘都削壁層崖,水勢洶湧漩回,簡直無法靠近,撞上礁石,必然舟碎人亡,惟其僅只一處可供船舶靠岸,但水受兩旁礁石堵影響,格外急湍,形成無數漩渦,小舟經此,不傾側打兩、三個漩漩,船老大掙得面紅耳赤,竟至舵不住,眼見小舟就要翻覆,衝向礁石上,那少年立在船首看看情勢危殆,也顧不得驚世駭俗,雙足一點,以手斤墜身法將船身平穩,又急飄在船尾,宛如一頭白鶴般,身法美妙,煞是好看,足尖一沾船尾,即幫着船家舵,兩手一扳“呷呷”聲響,已攀回來“灶前”位置,風帆已滿,舟呈平穩,船家雙眼,出驚奇的目光。

轉瞬,船已攏岸,一老一少謝過船家,登岸而去,這一老一少,正是“齊魯怪乞”尚維三“神手追魂”嶽文驤。

兩人沿着白石小徑緩步走去,只見島山景物奇麗,絕峯危崖,怪石嶙峋,飛瀑數十,穿壑而下,濯石為雪,白楊翠竹,琪花瑤草,點綴得滿山遍谷,宛若仙景,不時隨風吹來梵唄鐸鈴,禪唱鈸音,令人俗慮一清,物我兩忘。

兩人行了一盞茶時分,朝山進香的人三三兩兩,往返於途,卻見一-眉皆白老年僧人,飛步下山,嶽文驤搶前兩步,合掌問詢道:“請問大師,後山音巖如何走法?”老年僧人雙掌合十笑道:“兩位莫非與普陀散人有舊嗎?音巖由寺前松林右邊小徑,直至飛雲前,再翻過兩座峯頭即是,老衲慈光系散人舊友,煩向散人致候。”又望着嶽文驤望了一眼,含笑自去。

兩人循着慈光和尚所指路徑走去,到達飛雲翻至峯頂,遙見海水碧連天,白帆一點點向南移去,一望無際,兩人無暇依戀景物,在山間各飛急馳,直越過兩座峯巔,身存一片斷崖前,崖下就是東海,高可三尋,看下去不覺目眩神搖,濤8螃孕-a花如銀,兩人遊目尋視,不見音巖在何方?

心中猶疑,忽聞得一聲洪亮哈哈大笑,由腳下生起,兩人乍地一驚!

只見一人立着,崖下海中礁石上,飛身上縱,輕飄飄落在兩人身前,紅臉白眉白-,不是普陀散人是誰。

普陀散人執着兩人左右手,笑道:“料不到兩位竟來得這快,老朽蝸居此處甚難覓尋,不是老朽眺望海景,湊巧見到,兩位否則還要費些時間咧。”説着,伸手一指,指向崖下道:“老朽蝸居,就在斷巖之下,海礁之上,來、來、來,隨定老朽,看準落足處,便萬無一失。”普陀散人頭一個躍下,落出一塊黑礁上,嶽、尚二人亦隨着躍下,落定後,普陀散人即指着斷崖處:“這就是蝸居。”兩人見是一座巖,離海平面僅三丈,四周盡是黑大小礁石將門遮沒,不留心無法發現,普陀散人即點着礁石,兔起鶻落,身形如飛,往領先走去,只見普陀散人全身絲毫不動,足尖亦未見起落之勢,宛若蜻蜓點水,一沾即逝,成之字形,電閃星飄,嶽文驤與尚維三道:“尚兄,你看此老身法,靈巧已極,火氣全無,即此一端,足見此老武學實在高不可測。”尚維三點點頭道:“此人擇在此地隱跡,錯非蓋代才華,徹玄機,是人所難能。”兩人雖是説話,足下可未停留,隨着普陀散人落足處趕往。

普陀散人立在口,嶽、尚二人身形才一落定,即聞普陀散人——哈哈大笑道:“兩位過予謬獎,愧不敢當,老朽四十年前選在這音巖避世,不外看破紅塵,四十年來修為,僅只做到明心澄志地步,至於徹玄機,望不可及,聽尚老英雄頌語,令老朽惶悚汗下,無地自容。”説着,延請入

內壁間嵌有明珠無數,吐出白光芒,明耀得全有如白晝,內寬可五丈,陳設僅有石牀、丹鼎各一,及桌凳三、四,纖塵不染,石質白潤,光可-人。

三人落坐,隱隱聞得音盈耳,宛若松濤,兩人才知音巖寓意。

普陀散人又起身往後取出一隻石壺,三隻石碗,微笑道:“蝸居無物可獻,僅有自釀水酒,諒兩位皆有同好吧?”老化子尚維三聽得有酒,不眉飛舞,酒才一傾出,香氣即-漫全作淡綠,如膠般落碗無聲,老化子酒一進口,就連-好酒,端的香味三絕。

普陀散人捋着銀-向嶽、尚二人凝視了一陣,慨然長嘆一聲道:“兩位心中似不解老朽辜負一身所學,為何在音巖荒廢歲月吧,老朽俗家姓陳,四十年前尚是獨行大盜,雖則殺人無算,但無不辨明善惡是非,再行下手。但人之為人,處在十丈軟紅塵中,為習俗所染,縱或聖賢,亦不免稍有微疵,老朽未明此理,只憑一時之偏見,枉死老朽手下者,亦不為少,即為此故,誤殺一現任官府,被一高人撞見,即要處死,所幸被嶽少俠師叔祖天旋子及時解救,力言老朽一時不察所致,得以不死,其後那位高人攜老朽同在這,用玄蟒筋鎖上雙手,又丟下一部“乾元經訣”聲言這音巖為他舊居,後發現前輩高人留下遺物,非有緣人不能獲此,他自己在此內窮悟卅年,無法參透,諒系無緣,證果在即,為在我佛面前許下十萬功德,不得已不離開音巖,又説“乾元經訣”一俟悟通,即還我自由身,若能待得有緣人獲後之物,則老朽急速趕往峨眉金頂,自有高僧為我剃度證果,是以老朽置身內,凡二十年才將“乾元經訣”悟通,立蟒筋亦自行斷落,其後亦不時往後察視,俾有發現,無一次不是廢然而返。

有一次靜極思動,重履中土,返回故居,拙荊犬子均已亡故,留下孫兒才得五歲,老朽看他姿質頗佳,於是攜回這音巖授以武學,惜其浮而不實,所學盡得老朽十之二、三,原意想讓其試試是否有緣得後之物,也教老朽死了這條心。自後每年總要去中土兩、三次,料不到昔年友人竟將老朽名列羣榜內。近年,賊孫又結罪人,不務於正,一氣之下,將其送往友人處代為管教,天台相逢兩位,即為此故,藉邀二位至此,看看少俠是否有緣?

“乾元經訣”奉贈尚老英雄。”聽得嶽、尚二人不勝唏噓,老化子立起稱謝。於是普陀散人從後取出一卷羊皮小冊,上為-砂丹書“乾元經訣”四字,執贈尚維三,道:““乾元經訣”首重練氣,氣通則神化,老朽不再贅言,留着尚老英雄自己去參透吧!”再又向嶽文驤道:“嶽少俠,常言道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有緣與否?看看少俠自己造化。”嶽文驤頷首相謝,便立起問明如何走法?匆匆往後走去。

前端系一石室,滿置經卷典冊,作一三角形狀,前寬後狹,嶽文驤愈走愈深,伸手不見五指,摸索久之,似在山腹間穿行,岔徑甚多,嶽文驤隨意選走一條,不知行了多遠?

嶽文驤未出道時已將“虛室生明”內功練成,隱約瞧出此一山腹狹徑為天然形成,愈行愈更狹小,移時,抵達盡端,只見盡端為一四方小石室,室內尚有兩塊圓石,其他空無一物,不覺-徨猶疑?想必是行岔了,繼又心想:“普陀散人當非誑語,事必有因,不免靜坐圓石上察視此有無異狀?否則即是無緣。”於是即在圓石上盤膝靜坐。

打坐良久,不虛室生白,纖細畢現,打量此小石室情景,四壁均是烏岩石,通體潤光平滑,並無異狀,可供發現,不覺煩躁起來,正在心神無主之際,忽見一線豆大光線在壁上,心中一動,立起身來察看究竟,原來這豆大光線為石室岩石隙縫由山頂陽光透入,心知此光線等太陽偏向時即將消失,必有緣故,但光點着位置,離地高約三丈,忙進前施展壁虎功,緣石壁貼上,只見那豆大光影處書了兩行字跡,筆劃有若蚊足,若不窮以目力,亦無法瞧出,上書:來人端坐圓石,以般若禪掌撬璧,當有發現。

看完後,略為沉思再擬看第二遍時光線已隱沒,從光線進至隱沒時,不過十分一炷香時,為時極短,至此嶽文驤才恍然大悟,原來普陀散人與所説的那位高人,無緣發現之故即是不得其時,藏寶之前輩屢代相傳,誡命有緣者才能獲得,即為指此。

不過嶽文驤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光線從山頂透巖腹直達室間,十二年盡有一天,地球循太陽軌道而轉,及自轉關係,方向屢有偏差,陽光所及處並非每雷同,緣為山頂有一巨石,頂端有一銅錢小孔,光線由此透入,但僅在此時,逾此則為巨石周圍樹木藤蔓阻沒,或光線盡達及半途而沒。

且説岳文驤大喜過望,盤膝坐在石上,凝神聚氣,心想:“此般若神掌為師祖太虛上人所授,一再嚴誡非至命攸關時,不得展,故從未一用。”端坐一盞茶時,只覺真氣已運行周天,於是納氣發掌,一經發出只覺石壁有一種無形阻力,向自己雙掌反震過來,其力道甚大有逾山嶽,差點被它震下坐石,心中大驚!不敢怠忽,趕忙行功,雙掌緩緩地向石壁推去,般若掌力,源源發出,良久壁間反力與掌力平衡僵持不下,嶽文驤心中微急,像如此僵持下去,何時可了?

突憶起師祖太虛上人在傳授般若神掌時,所説兩句禪語:“以靜制動,以無止有。”此時漸有所悟,忙閉目行功,不存絲毫雜念,漸至神與天會,靈台淨明,無無相,物我兩忘之際,陡覺雙掌一鬆,阻力盡無,睜眼一看,只見石壁已是齊中向內分開,趕緊起身走往內面,走進去一瞧,又是一間石室,四壁嵌有拳大紅珠,照得一室通紅。

嶽文驤一進室內,石壁即自動合上,嶽文驤也未置意,一心看在室中石牀上擺得一四方形玉匣,及一柄奇形蒼古寶劍上。

嶽文驤如飛搶前一看,不覺猛然怔住!原來玉匣上書着“太清秘笈”四字,暗忖:“左師叔在贛州儲潭發現之“太清秘笈”莫非是贗品?”急急開玉匣,只見玉匣內放有上、中、下三冊“太清秘笈”十二顆赤紅如火豆大靈丹,及一張素箋,素箋上寫明“太清秘笈”來歷及儲潭太清秘笈出土之事,亦曾提及,大意謂:“太清秘笈”源系黃帝以其長生心得,錄抄於書,後為葛洪所得,以其甲骨文難以閲讀,又以詞義深奧,後人無法理解,故祛繁化簡,抄於副冊,正冊則焚化,其後凡百餘年又為西方天龍禪師所得,又略事增添,以其佛門無相禪功義,錄抄於上後,即行坐化,最後為玄子發現;玄子亦是得道高僧,於坐化之前,佔算出百餘年後,魔長道消,武林有一大浩劫,才在儲潭之內放置贗品,誘使羣魔自相殘殺,消弭此劫,真“太清秘笈”為一寅年寅時寅刻所生之人所得,得主務在內照笈勤練,不得攜出,否則必有橫禍,七後石壁重開,來者即行離此,匣內十二顆靈藥,來人可在閲秘笈前服下三粒,餘下者留贈後來有緣之士,此丹不僅助長功力,亦可闢-七,寶劍名喚“玉鈎降魔”贈與來人等語。

嶽文驤心中驚喜莫名,何來得此福緣?於是拈了三顆靈丹挨次下,移時,只覺一種舒透無比的陽和之氣,透重關,穿百,渾身骨節剝剝生響,自知功力一剎那間助長了不知若干倍?他端坐於石牀上取出“太清秘笈”上冊,掀開首頁,上書“太清秘笈”共分六章,第一章,氣功要初步;第二章少陽三元圖解;第三章,先天太極無形真氣;第四章太乙形分一o八式掌;第五章,本草圖解,及醫藥要;第六章,無相禪功及降魔慧劍。

嶽文驤掀開第二頁第一章氣功要初步第一篇:“論人法於天地”不誦出聲來,只聽:人者,上稟天,下委地,陽以輔之,陰以佐之,天地順則人氣泰,天地逆則人氣否,天地有四時五行,寒暄動靜,其變也,喜為雨,怒為風,結為霜,張為虹,人體有四肢五臟,呼寤寐,散,行為榮,張為氣,發為聲陽施於形,陰慎於,天地之同也…

又有論“陰陽篇”內之:天者,陽之宗,地者,陰者屬,陽者出者本,陰者死之基,立於天地之間,而受陰陽輔佐者人也,得其陽者生,其陰者死,陰陽者,天地之樞機,五行者,陰陽之終始,非陰陽不能為天地,非五行不能為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