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個性與哲學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尼采的哲學觀有一個本出發點,就是認為任何一種哲學與從事哲學思考的人的個不可分離。他説:“人只要有其個,就必定有其個的哲學,然而其間有明顯的區別。在一人是他的缺陷化為哲學,在另一人是他的富足和力量化為哲學。前者需要哲學是為了作為支撐、鎮靜、‮物藥‬、解、昇華、自我疏遠;在後者哲學僅是一種美麗的奢侈,至多是一種得勝之的歡欣,終於要以宇宙的大楷寫在觀念的天上。”哲學或者作為個缺陷的補救,或者作為個豐滿的慶祝,總之是發於個又是體現個的。

在這裏,尼采將哲學化為兩類,我暫且這樣稱呼它們:一類缺陷哲學;一類是富足哲學。

前者以莊子、蘇軾為代表;後者以孔子為代表。蘇軾受老莊思想影響極深,而莊子生活在社會矛盾極其複雜的亂世。戰時,諸侯征戰不已,暴君佞臣殺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負在現實中不可能實現,無法獲得生命的自由,於是,他以追求神上的自由來逃避紛亂的現實。希望在神上天馬行空、無所羈絆,讓神的生活去解放作為形體的生命,從而達到物我兩忘、超然物外的絕對自由。這是一種自我解,也是自我疏遠。同樣蘇軾一生仕途沉浮不定,壯志難酬,飽受苦難,他唯以樂觀豁達支撐自我,解自我。現實中的不自由、不得志,化為二人超豁達的人生觀。這種人生態度是對他們個缺陷的補救。

聖人孔子帶着他的一批學生周遊列國,希望找個機會實行他的政治主張。可是,那時大國都忙於爭霸的戰爭,小國都面臨着被併的危險,整個社會正在發生變革。孔子宣傳的一套恢復周朝初年禮樂制度的主張,在當時無人接受。他先後到過衞國、曹國、宋國、鄭國、陳國、蔡國、楚國,但都沒得到重用。孔子在列國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許多釘子,年紀也老了。末了,只好回到魯國,把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學生上面。但是他把政治主張融入到自己整理的文獻及著作之中,如《尚書》《秋》。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寫道:“…《書》記先王之事,故長於政…《秋》辯是非,故長於治人…《書》以道事…《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秋》。《秋》文成數萬,其指數千。萬物之散聚皆在《秋》。”所以在孔子死後,他的弟子繼續傳授他的學説,形成了一個儒家學派,也成為幾千年來封建正統思想。孔子的富足和力量化為哲學,這是對他個豐滿的慶祝。

他們每個人對自己的不幸和所需都有一番深刻體驗和認識,並且從中追尋出撫他們個的良藥,尋求出自己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