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卷四隱六年盡十一年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經】六年,,鄭人來渝平。(和而不盟曰平。o渝,羊朱反,變也。)[疏]注“和而不盟曰平”o正義曰:宣十五年宋人及楚人平,傳載其盟辭。昭七年燕暨齊平,傳稱“盟於濡上”似平皆有盟,而云不盟者,平實解怨和好之辭,非要盟也。彼自既平之後,別為盟耳。此與定十年“及齊平”皆傳無盟事。定十一年“及鄭平”下乃雲“叔還如鄭蒞盟”平後乃盟,知平非盟也。

夏,五月,辛酉,公會齊侯,盟於艾。泰山牟縣東南有艾山。o艾,五蓋反。

秋,七月,雖無事而書首月,具四時以成歲,他皆放此。

[疏]注“雖無”至“放此”o正義曰:《公羊傳》曰:“此無事何以書?《秋》雖無事,首時過則書。首時過則何以書?《秋》編年,四時具,然後為年。”此注用《公羊》為説。《釋例》曰:“年之四時,雖或無事,必空書首月,以紀時變,以明歷數也。”冬,宋人取長葛。秋取,冬乃告也。上有“伐鄭,圍長葛”長葛,鄭邑可知,故不言鄭也。前年冬圍,不克而還。今冬乘長葛無備而取之,言易也。o易,以豉反,傳同。

[疏]注“秋取”至“易也”o正義曰:經書“冬”傳言“秋”丘明為傳例,不虛舉經文,獨以秋言此事。明是以秋取,冬乃告也。冬告者,告言冬始取耳,故書之於冬。若其使以冬至告,言秋取,亦當追書於秋。八年傳曰:“冬,齊侯使來告,成三國。”秋成冬告,書之於秋。明此以冬取告,故書於冬也。賈、服以為長葛不繫鄭者,剌不能撫有其邑。凡邑為他國所取,皆是不能撫有之,何故於此獨為惡鄭玄故杜以為上有伐鄭圍長葛,則長葛鄭邑可知,故不言鄭也。既言秋取,取實在秋因其經文在冬,遂言冬乘無備。襄十三年傳例曰:“凡書‘取’,言易也。”知此乘其無備而取之也。杜知長葛不繫鄭,非大都以名通者,以前年雲“伐鄭,圍長葛”長葛之文繫於鄭故也。劉炫以大都通名而規杜氏,非也。

【傳】六年,鄭人來渝平,更成也。(渝,變也。公之為公子,戰於狐壤,為鄭所執,逃歸,怨鄭。鄭伐宋,公救宋,宋使者失辭,公怒而止。忿宋則厚鄭,鄭因此而來,故經書“渝平”傳曰“更成”o壤,如掌反。使,所吏反。)[疏]傳注“渝變”至“更成”o正義曰:“渝,變也”《釋言》文。變平者,變更前惡而復為和好。變即更之義,成則平之訓,故傳解“渝平”謂之“更成”自狐壤以來與鄭不和,今復和,故曰“更成”言更復狐壤以前之好也。服虔雲:“公為鄭所獲,釋而不結平,於是更為約束以結之,故曰渝平。”案傳,公賂尹氏而與之逃歸,非鄭所釋,安得釋而結平也?

翼九宗、五正、頃父之子嘉父,逆晉侯於隨,翼,晉舊都也。唐叔始封,受懷姓九宗,職官五正,遂世為晉強家。五正,五官之長。九宗,一姓為九族也。頃父之子嘉父,晉大夫。o頃音傾。長,丁丈反,下丈及注同。

[疏]注“翼晉”至“大夫”o正義曰:唐叔始封,受懷姓九宗,職官五正者,謂周成王滅唐,始封唐叔,以懷氏一姓九族,及是先代五官之長子孫賜之。言五官之長者,謂於殷時為五行官長,今褒寵唐叔,故以其家族賜之耳。今雲頃父之子嘉父者,以頃父舊居職位,名號章顯,嘉父新為大夫,未甚著見,故系之於父。諸系父為文者,義皆同此也。

納諸鄂,晉人謂之鄂侯。鄂,晉別邑。諸地名疑者皆言有,以示不審;闕者不復記其闕。他皆放此。前年桓王立此侯之子於翼,故不得復入翼,別居鄂。o鄂,五各反。不復,扶又反,下同。

[疏]注“諸地”至“放此”o正義曰:杜言“不復記其闕”者,謂但言某邑而已,下不雲“闕”若鄂直雲“晉別邑”及翼侯奔隨,注云“隨,晉地”鄭人侵衞牧,注云“牧,衞邑”如此之類,皆不言“闕”是也。若不知何國之地者,則言“闕”若虞公出奔其池,公孫嬰齊卒於貍脤,並注云“闕”是也。亦有雖知某國之地,注亦云“闕”則隱十一年蘇忿生十二邑,注“陘”雲“闕”者,以餘邑皆知所在,唯此獨闕故也。

夏,盟於艾,始平於齊也。秋前,魯與齊不平,今乃棄惡結好,故言始平於齊。o好,呼報反。

五月,庚申,鄭伯侵陳,大獲。往歲鄭伯請成於陳,成猶平也。

[疏]“五月庚申”o正義曰:案經盟於艾亦在五月,傳略不言月。庚申之,須月以統之,故別言五月。他皆放此。

陳侯不許。五父諫曰:“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五父,陳公子佗。o佗,徒何反,人名皆同。o陳侯曰:“宋、衞實難,可畏難也。o難,乃旦反,注同。鄭何能為?”遂不許。君子曰:“‘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悛,止也。從,隨也。o悛,七全反。雖救之,其將能乎?《商書》曰:‘惡之易也,如火之燎於原,不可鄉邇,《商書·盤庚》言惡易長,如火焚原野,不可鄉近。o燎,力召反,又力吊反。鄉,本又作向,同,許亮反。近,附近之近。其猶可撲滅?’言不可撲滅。o撲,普卜反。周任有言,周任,周大夫。o任音壬。曰:‘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藴崇之,絕其本,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芟,刈也。夷,殺也。藴,積也。崇,聚也。o去,起呂反。芟,所銜反;《説文》作癹,匹末反,雲以足蹋夷草。藴,紆紛反。信如字,一音申。

秋,宋人取長葛。

冬,京師來告飢。公為之請糴於宋、衞、齊、鄭,禮也。告飢不以王命,故傳言“京師”而不書於經也。雖非王命,而公共以稱命,已國不足,旁請鄰國,故曰禮也。傳見隱之賢。o為,於偽反。糴,直歷反。見,賢遍反。

[疏]注“告飢”至“之賢”o正義曰:王使至魯,皆應書經,此獨不書,故解之。以人情恕之,不得自不輸粟,空告他人。故知已國不足,旁請鄰國,故曰禮也。定五年“歸粟於蔡”尚書於經,此不書者,魯以往歲螟災,故已國飢困,所輸不多,宋、鄭輸粟,不復告魯,故皆不書。此事無經而發,故解傳意,見隱之賢。諸無經之傳,皆意有所見,悉皆放此。

鄭伯如周,始朝桓王也。桓王即位,周、鄭惡,至是乃朝,故曰始。王不禮焉。周桓公言於王曰:“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周桓公,周公黑肩也。周,采地,扶風雍縣東北有周城。幽王為犬戎所殺,平王東徙,晉文侯、鄭武公左右王室,故曰晉、鄭焉依。o焉依,如字;或於虔反,非。雍,於用反。左音佐,右音祐,又並如字。

[疏]注“周桓”至“焉依”o正義曰:桓公是周公黑肩,事見桓十八年傳也。幽王娶申女為後,生大子宜臼。後得褒姒,嬖之,生子伯服。廢申後,逐大子。以褒姒為後,伯服為大子。宜臼奔申申。侯乃與犬戎共攻幽王,殺幽王於驪山之下。於是諸侯乃與申侯共立宜臼,是為平王。以西都戎,晉文侯、鄭武公夾輔平王,東遷洛邑。《詩》、《尚書》、《國語》、《史記》皆略有其事。

善鄭以勸來者,猶懼不蔇,蔇,至也。o蔇,其器反。況不禮焉?鄭不來矣!”為桓五年諸侯從王伐鄭傳。

【經】七年,,王三月,叔姬歸於紀。(無傳。叔姬,伯姬之娣也。至是歸者,待年於父母國,不與嫡俱行,故書。o嫡,本又作適,同,丁歷反。)[疏]注“叔姬”至“故書”o正義曰:女嫁於他國,皆有侄、娣與適俱行,則所尊在適,書適,不書侄、娣。叔姬,待年之女,年滿特行,故書其歸。魯女嫁於他國之卿,皆書之。夫人之娣尊,與卿同其書,固是常例。賈雲:“書之者,剌紀貴叔姬。”傳無其事,是妄説也。

滕侯卒。傳例曰:“不書名,未同盟也。”滕國在沛國公丘縣東南。o沛音貝。

[疏]“滕侯卒”o正義曰:《譜》雲:“滕,姬姓,文王子錯叔繡之後。武王封之,居滕,今沛郡公丘縣是也。自叔繡至宣公十七世,乃見《秋》。隱公以下,《秋》後六世,而齊滅之。”《世本》雲:“齊景公亡滕。”案齊景之卒在滕、隱之前,《世本》言隱公之後仍有六世為君,而云“齊景亡滕”為謬何甚!服虔昭四年注亦云:“齊景亡滕”是不考校而謬言之。《地理志》雲:“沛郡公丘縣,故滕國也,周文王子錯叔繡所封,三十一世為齊所滅。”夏,城中丘。城例在莊二十九年。中丘在琅臨沂縣東北。o琅音郎。沂,魚依反。

齊侯使其弟年來聘。諸聘皆使卿執玉以相存問,例在襄九年。

[疏]注“諸聘”至“九年”o正義曰:《聘禮》:“使者執圭以致命,束加璧以致享。”鄭玄雲:“享,獻也。既聘又獻,所以厚恩惠也。”是執玉以相存問也。《玉人職》雲:“瑑圭璋璧琮,八寸,以覜聘。”注云八寸者,據上公之臣。案聘禮:圭以聘君,璋以聘夫人。既行聘之後,璧以享君,琮以享夫人。又鄭玄注《小行人》雲“使卿大夫覜聘,降其君瑞一等。”則侯伯之臣圭璋璧琮皆六寸,子男之臣皆四寸。又《小行人》雲:“圭以馬,璋以皮,璧以,琮以錦,琥以繡,璜以黼。”鄭玄注云:二王之後享天子圭以馬,享後璋以皮。其餘諸侯享天子璧以,享後琮以錦,子男享大國之君琥以繡,享大國夫人璜以黼。是玉之文也。

秋,公伐邾。

冬,天王使凡伯來聘。凡伯,周卿士。凡,國;伯,爵也。汲郡共縣東南有凡城。o共音恭。凡,字本作汎,音凡。戎伐凡伯於楚丘以歸。戎鳴鍾鼓以伐天子之使,見夷狄強虣。不書凡伯敗者,單使無眾,非戰陳也。但言以歸,非執也。楚丘,衞地,在濟陰城武縣西南。o使,所吏反,下同。見,賢遍反。虣,蒲報反。陳,直覲反。

[疏]注“戎鳴”至“西南”o正義曰:傳例“有鍾鼓曰伐”此既言“伐”知其鳴鍾鼓也。杜意言“以歸”者,以彼隨己而已,非囚執之辭,故云“但言以歸,非執也”杜必知“以歸非執”者,《穀梁傳》雲:“以歸,猶愈乎執也。”又昭十三年“晉人執季孫意如以歸”若“以歸”是“執”何須別起“執”文。明直言“以歸”者非“執”也。至如定四年“以沈子嘉歸”經雲“殺之”;哀七年“以邾子益來”傳雲“囚諸負瑕”既有“囚”、“殺”之文,容或是“執”若直言“以歸”無“囚”、“殺”之事者,則非執者也。《秋》有文同事異,此即其類也。劉君引沈子、邾子云“以歸者皆執”以規杜氏,非其義也。

【傳】七年,,滕侯卒。不書名,未同盟也。凡諸侯同盟,於是稱名,故薨則赴以名,(盟以名告神,故薨亦以名告同盟。)告終、嗣也,以繼好息民,(告亡者之終,稱嗣位之主嗣位之主。當奉而不忘,故曰:繼好。好同則和親,故曰息民。o好,呼報反,注同。)謂之禮經。(此言凡例,乃周公所制禮經也。十一年不告之例,又曰不書於策。明禮經皆當書於策。仲尼脩《秋》,皆承策為經。丘明之傳博採眾記,故始開凡例,特顯此二句。他皆放此。)[疏]“凡諸”至“禮經”o正義曰:諸侯者,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總號。侯訓君也。五等之主雖爵命小異,而俱是國君,故總稱諸侯也。諸發凡者皆周公之垂法,史書之舊章。丘明採合舊語,以發明史例。雖意是舊典,而辭出丘明,非全寫舊語。同盟稱名,薨則赴以名,是周公之舊典。其告終稱嗣以下,乃是解釋“赴”意,非舊語也。僖二十三年又發例曰:“凡諸侯同盟,死則赴以名,禮也。”直言赴名是禮,不言繼好是禮。

“繼好息民”是禮之大意,非禮之實,明是丘明言此以解赴名之意。彼雲“禮也”此雲“謂之禮經”其事一也。言謂此赴名為禮之常法。丘明之意,言周公謂之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