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東方騎士階層的雛形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衞隊員在草場和莊園之間輪換的規定進行了不到半年是給整個的關外各個墾殖莊園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好處。網址從前關外的各個墾殖莊園都是半封閉的狀態,彼此之間的道路很是簡陋和糙,莊園大多是坐落在江河的邊上,靠着水路來運輸莊園的出產,除了靠近遼鎮邊關的那些莊園之外,哪些地方有從前的女真商人,朝鮮商人和大明的內陸貿易的時候,雙方修建的道路。
那邊的莊園彼此之間抱團,經濟情況也是好了許多,因為道路的便利,在莊園的周圍往往有許多平民聚集,平民聚集帶動各種商業和相關行業的展,略微的有些城鎮的規模,這才是墾殖莊園展的正途。
可是越是朝着北面走,墾殖莊園就越來越封閉,一來是剛開始彼此的大魚小魚,弱強食的狀態,讓這些莊園彼此提防。
這種封閉的狀態其實沒有什麼好處,在這種狀況下的關外雖然是將近二百萬的人口,卻是彼此孤立,只有最北的鐵蛋經營的惠風莊園主動和其他幾個莊園溝通道路,聚集人口。不過僅僅是他們在這麼做顯然還是單薄了一些,作用和影響並不是那麼大。
彼此沒有什麼支援的莊園,若不是開始的時候殺戮的徹底,而且擔任莊園主力的遼民都是尚武勇悍,早就會因為被山中竄的山民蠻族而損失慘重了,即便是這樣也有幾個莊園被更加北面的通古斯部落洗掠,最後只能是向着鐵蛋求助,由惠風莊園的團練討伐的事情。
雖然説,關外的漢民從奴隸身份被解放出來以來,幹勁和熱情都是大大的增加,不過要是徵勞役來修路,也是一個巨大而且勞民傷財的工程,而且本在短期內看不出有什麼利益。
不過護衞隊員們從各個莊園結伴出,彙集在塔爾河谷地東堡,然後出去草場那一邊的西堡。
護衞隊員們都是關外最富裕的一個階級,他們在向江峯效忠的過程中得到了大批的土地和奴隸,自然是有很多的餘錢。
江峯給他們有規定,就是為了避免出現亂局,每個護衞隊員在輪換的時候,不得帶領奴隸,只允許身邊跟着五名或者十名團練,必須是平民。護衞隊員接近五千人,這些人每年有很多的時間都是在路上度過。
既然是趕路,必然是沿着有人聚集的莊園為中繼站前進才是最適合的路線,所以護衞隊員們帶着他們的隨從,這些人大多是漢民中的團練…一些希望通過自己的武勇過上更好生活的年輕人們。
富裕的護衞隊員們在沿途的補給和休息,給那些中繼站帶來了大量的商機,很多心思活絡的漢民自耕農開始做些小買賣,雖然商品大多是莊園的出產,不過這畢竟是個買賣,賺些除了糧食之外的收入。
一些酒店和客棧開始紛紛的出現,護衞隊員們在這裏面得到了方面,也不會吝惜他們的銀錢,在這些本就是很廉價的消費上。
莊園裏面的居民看到這些東西可以賺錢,紛紛的加入到其中,而且還自的改善各種環境,比如説是修路…
很多的護衞隊員在來往各個莊園的時候,也是看到了這些店鋪的商機所在,他們是地方上的上層階級,他們願意參與在其中,效果會更好。
各個莊園之間因為護衞隊員們的遷徙,彼此連接了起來,雖然是都在關外,不過每個莊園的出產還是有所不同,因為護衞隊員們的需求,各種出產都是被運到了護衞隊員們輪換佈防的這條道路上來。
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是,在江家軍系統的尼德蘭人羣體之中,他們對於護衞隊員的稱呼也許能説明什麼。
儘管尼德蘭人中很多人都是想要回到歐洲。‘解放’他們的同胞,不過目前的情況顯然是在江峯的統治下更好更穩固的生存下來才是正事。
所以每個從呂宋過來的‘新人’都必須在尼德蘭人中幾個教士出身的教師那裏補習漢語,附帶説一下,這個補習班還有江峯派遣的通譯參與,傳説都督大人還準備採取對於漢語水平的高下冠以“一二三四級”的分別,並且據級別高低確定尼德蘭人蔘加事務的大小和報酬。
據説,當然也是據説,在安德麗亞夫人的勸告之下,江峯取消了這個規定,畢竟現在很多尼德蘭人在家裏面也是用漢語談,為了更好的融入這個集體之中。
江峯的體系之中,有各種各樣的和大明不同的新事物,就算是做了多年的老通譯也未必能找到合語來代替,所以白人們瞭解到這個東西的質之後,自己生活的國度裏面找一個相似的事物來描述。
在幾名教士編寫的弗萊芒語(現在荷蘭的官方語言)和拉丁語與漢語互譯的簡易詞典之中,對於關外墾殖莊園的“護衞隊員”的解釋很簡單,就是“騎士”四百年前的歐洲,當時歐洲頻頻遭到外來民族的侵略,南有穆斯林,北有維京海盜,東有馬扎爾人(匈牙利人的前身)不斷寇邊。
洛爾河到萊茵河之間遠離勞作的貴族子弟從小就要接受格鬥技巧和馬術的訓練。毫無疑問,最早的騎兵和騎士都是貴族和有錢人。
因為只有他們才有能力購置昂貴的裝備:自己要三到四匹輪換的馬,每匹馬會吃掉大量的糧食,盔甲都要去鐵匠鋪量身定做,此外還有扈從的裝備,這是種極大的花費,這樣的開支,平民是無法承擔的。
騎在馬上的武士階層同時也是貴族階層,出身的優越必然伴隨着對低等級的蔑視,他們找到了共同的愛好:戰爭。同羅馬時代類似,中世紀的貴族組成了重裝騎兵,成了那個時代軍隊的主力。
此時關外墾殖莊園的護衞隊員們和這種騎士何其的相似,這些護衞隊員的出身姑且不論,他們在關外出身立命的本錢就是他們的武藝,他們的武器,他們的戰馬,江峯作為領主授予他們土地,他們像江峯效忠,為江峯征戰,向江峯繳納賦税,並且對下屬的平民有保護的責任。
護衞隊員們的財富和地位和戰爭息息相關,西方的騎士們喜歡戰爭,護衞隊員們同樣是如此,他們只有不斷的掠奪和征服才能維持自己的地位,擴大自己的財富,才能在江峯的系統裏面得到信任的地位。
中國曆朝歷代都有輕視武人的傳統,武人在打天下和亂世的時候,地位比較高,若是承平的年景,文官集團總是會迅的壓過武官,並且把對方排擠到政治的邊緣角落。武臣勳貴們的後代,或者是做個富貴閒人,或者是改換門庭書科考,當然也有很多人死在了戰場和清洗之中。
護衞隊員們雖然是家眷都在關外,已經不算是大明的臣子了,可是他們仍然是漢人,幾千年來,文化和傳承上都不會改變的漢人。萬般皆下品,唯有書高;鳥盡弓藏之類的混帳經驗和血淋淋的事實無時無刻不再提醒着他們,即便是在自己以武力為生撈到了地位,財富,土地。
可是他們的家人如果繼續從事這個,還會不會有這樣的收益和好處,歷朝歷代的武人大多數就是為了這個原因慢慢的被消磨掉了他們的武勇和強悍,變成了柔弱的文人,一代代的就這麼纖細了下去。
江峯現在有一個如何讓自己的勢力如何強大起來的清晰概念,不過他並沒有什麼太準確的神構想,比如他要建立的體制是什麼樣子的體制,大明是完全的儒家之法治國,可是現在他在用什麼方式治理華州,夷州和關外,似乎除了獨裁的軍事體制之外,也沒有什麼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