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內衙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從天外來》最新章節…
二尹三衙四老典,這是民間對於府縣佐官的總稱。
在這裏,二尹就是指的縣令的佐官,品秩為正八品的縣丞。
因為前朝的時候,縣官也叫做大尹,所以後來人們又習慣的稱縣丞為二尹。
而三衙,説的正是知縣的佐貳官,主管全縣户籍、文書辦理等事務的,其秩為正九品的主簿。
至於四老典,則是指的知縣的佐雜官,主要掌管緝捕、稽查獄囚、治安等事宜的,未入的典史。
前朝的時候,規定凡方圓不及二十里者不設縣丞。
到了本朝,則是因事而設。據所轄地裏寬窄,人口多少、民情狀況和政務之繁簡,所處地是否當其要衝等因素,又的設縣丞,有的不設縣丞。而真正落實下來,基本上只有三字、四字之縣才設縣丞。與主簿分管糧馬、徵税、户籍、緝捕等事。
所以現如今,全國一千三百多個縣份中,僅有縣丞三百多人,更多的還是不設的。
掖縣縣衙沒有設縣丞一職,所以三衙主簿就成了縣衙裏的二把手二管家,而典史也順勢上升,成了三把手了。
雖然這二人的官制一個是正九品,一個更是未入,實是芥豆之微一小官,出身也都不大好看,但也卻是明堂正道的朝廷命官。
主簿周鳳倒是舉人出身,可是接連三次會試都榜上無名,漸漸的年紀大了不想再考也沒有那個能力再考了,所以就去吏部註冊,又出了大銀子,“大挑”出來任了主簿。
而典史裴均就更不容易了,他是從胥吏中一里一里的熬出來的。這在當下監生遍地的官場來説,由吏員出身。實在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兒了。畢竟多的是人花銀子去買個這樣的佐官來當的。所以除非有大功績,一般都是不可想象的。
不過不管怎麼樣,這二位也都是正正經經的,要由吏部銓選,天家任命的朝廷命官。
也是正因為此,這二人的太太對於可貞的到來俱是非常之關注的。畢竟,可貞也算是她們的“頂頭上司”了。
雖然一東一西,也談不上低頭不見抬頭見,都是自家過自家的子。可畢竟住在一個衙門裏,同一個大門進出的就她們三家算是官眷。怎麼可能不來往的。何況,人家的品秩是比自家來的高的。要知道,好些衙門裏頭。不光是衙上要點卯,連內衙裏也是要“點卯”的。
聽聞可貞到了,裴典史的太太兒媳覺着是不是要去一的。可又怕人家這會子一身疲憊的不便見客,再加上還要收拾宅子,説不得是沒有空和她們應酬。這樣去了,不免不招人待見。可這樣想着,又覺着是不是該去幫着收拾收拾屋子的。
可又不知道新任知縣太太是個什麼品的,正拿不定主意之際,隔壁周主簿的太太過來了,邀着一道往知縣院去給新來的知縣太太問好。
裴太太有些猶豫。可週太太卻是覺着知縣太太進門了,説什麼都是要去問個好的,而且把早就打點好的拜儀送出去才是正經才算尊重。以後才不會給小鞋穿,所以堅持要過去。
裴太太眼見她如此堅持,沒有法子,官大一階壓死人,可去了又怕讓人不便。不去又怕讓人記下了。再説這內衙裏上上下下的都看着她們了,逃也逃不掉的。只好掏了銀子給貼身的媽媽,讓她先過去打聽打聽情形再説。
周太太見了正中下懷,走了兩步又退了回來,一股坐了下來,揀了茶盤裏的幾粒瓜子磕了,又問起了裴太太知不知道金玉如意的事兒。
可貞這會子還不知道自己已經被人惦記上了,正一壁和小九晏哥兒一道看着這衙門裏的最有象徵意義的建築,一壁聽着剛剛走馬上任的景點景區導遊員——蘇慎的講解。
與俱是清一的青磚灰瓦、六檁硬山前廊式的“六房”建築不同,縣衙內的大堂、二堂、三堂俱是五間七架、單檐飛櫞、磚木結構的硬山建築。
大堂是知縣辦理公務的主要場所,在整個縣衙署建築中,規模最大,上限最高,是衙署的中心和主題建築。堂前配有月台,象徵着皇權的高貴,威儀萬千。
縣衙大堂面闊五間,九檁架。中間三間為公堂,知縣升堂聽訟斷案,場面就都擺在這公堂上。而大堂東西兩側的梢間則分別是錢糧庫和武備庫。
公堂用固定的屏風攔出了一個三面隔斷、正面開放的暖閣,正中後的屏風上上彩繪有“海水朝圖”屏前為官台,上方有官閣,閣上方懸掛着“明鏡高懸”的行楷金字匾額。官台上設案,上置文房四寶、火籤筒、驚堂木,官印盒置於右側。
堂前西側還擺放着儀仗、刑具等物什。堂前的月台上則是兩塊青石板,東為原告石,西為被告石,都已是有明顯的跪印在上頭了。
小九晏哥兒兩個看到這大堂都非常的動,即便這兩個小傢伙年紀都還小,可還是不妨他們幾近天生的對這些事物的認知和崇拜。小九還好些,只是眼睛晶亮了一些。可晏哥兒兩隻眼睛盯着兩旁的儀仗連眼睛都挪不開了。
可貞的目光卻是都落在了那青石板上,那樣厚的青石板,那樣深的印記,説實話,真是看得人心境膽顫的,一股涼氣指望骨頭縫裏鑽的。
穿過大堂,從大堂的後門出去往往有一個小小的“穿堂”這是知縣坐堂時用來休息和整理儀容的所在。知縣升堂,也就是從這裏“升”上來的。
穿過穿堂,走過一條狹長的東西過道,就到了宅門了。
宅門是通往二堂、三堂的屏障,是通入內宅的咽喉之地,一般百姓至此就得止步了。
宅門和儀門差不多,都是平時關閉,只有送重要客人和舉行重大慶典才能打開的。
所以又在宅門兩側的牆上各留了一個小門,衙門內的人員平裏進出時都是走兩側小門。
小門的兩側外則是門房,有知縣的心腹門子居此夜守護宅門,負責通報及對出入人員進行檢查,這也正是任罡的據地了。而宅門前的甬道上兩邊還各有兩間屋子,這是衙役聽差的地方。
因為可貞眾人的道來,所以這時候的宅門就是大開着的。
進了宅門,首先看到的就是作為穿堂功能的二堂了。
二堂是中軸線上建築規模僅次於大堂的建築物,面闊五間,七架檁,青碧繪飾。
二堂是知縣常的辦公室,但凡不必升堂,多會在二堂辦公,處理常的公務。
除此之外,二堂也是派聽訟問案的所在。和大堂不同專門審理刑事案件不同,二堂多是審理一些民事案件。不過堂上還是設有暖閣公案,兩側也有刑具在。只不過案上的令籤也與大堂上的是有區別的,因為只有黑而沒有紅,表明二堂一般是不判處死刑的。
二堂的東次間和西次間分別是簡房和招房。
除了正房,二堂前側還各設有東西廂房三間,東側為會文館,西側為會武館,是知縣接待上奉文武官員的所在。
穿過二堂正廳後方設有的四扇屏門,通過中間的門,就到了中軸線上的第三個院落——三堂。
三堂仍和二堂一樣的規制,不過與大堂二堂並不同的是,三堂是呈封閉狀態的。五間正廳全部用木板及菱形窗封閉起來,進入正廳,須推開兩扇紅漆大門。
三堂也是知縣常辦公、商議政事和接待上級官員的所在。同時,也有一些涉及機密、不宜公開的案件也在三堂審理。
三堂前東西兩側還各有廂房三間,這是幕僚們辦公甚至生活的所在。
再穿過三堂,就是整個掖縣縣衙中軸線上最後的建築——後花園了。
但凡大些、條件好些的衙門,都會建有一個後花園,專供官員及其家屬休息、娛樂之用。
據蘇慎所説,掖縣縣衙的後花園極為玲瓏,但卻亦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疊山理水,亭台花木,應有盡有。
而與之前的大堂二堂三堂不同的是,知縣宅已經不屬於中軸線的範疇,而是已經坐落在整個縣衙衙署的東路上了。而且要從三堂到知縣宅,還要往東拐經過東花廳。
與之前的大堂二堂不同的是,三堂的東西兩側還各有一進小巧的院落,分別叫做東花廳和西花廳。
東花廳是知縣書房,同時也是會客的所在,若有上級蒞臨或同窗同科誼友來訪,也可以留宿在此。而西花廳也是會客的所在,不過卻是知縣接待地方名鄉紳的場所。
説起來,基本上所有的衙門都是建為三路建築的。自然,掖縣縣衙也不例外的。
中軸線上,自然是大門、儀門、六房、大堂、二堂、三堂、後花園等建築了。
而東路上,由南向北依次是寅賓館、衙神廟、土地祠、三班班房、庫院、典史衙、縣丞衙、東花廳、東羣房、知縣宅等建築。
至於西路建築,由南向北依次就是廚院、監獄院、吏員宿舍、主簿衙、西花廳,還有知縣在收到表揚和反思時的虛受堂、思補齋,和主簿宅、典史宅、典吏宅組成的西羣房等建築了。
所以穿過東花廳,就到了知縣宅了。
昨天冒着雨回來的,在外幾天哪個景點都沒去,就去逛人家的老街了,還是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