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節鴉片戰爭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據康先生看,”翁同龢慢慢地説“五十五年前鴉片戰爭後,我們不能覺悟的原因在哪裏?”
“依我看,重要原因固然是中國上下都守舊,看不出來中國在世界上的處境,但能看出這種處境的士大夫,自己潔身自好、愛惜羽、怕清議指摘、不願多事、不肯大聲疾呼,更是重要的原因。比如説,秋責備賢者吧,以林文忠公林則徐為例。林文忠公在五十五年前,是官聲最好最有作為的士大夫,也是大丈夫,他被派到廣東煙,道光皇帝硃批‘即朕特派,非伊而誰’,對他信任有加;林文忠公也充滿了自信,他自信可以打敗洋人。但他為人畢竟高人一等,他一到廣東,實地一看,就先知道中國武器不如洋人,光靠自信是不夠的。因為中國槍炮都是十七世紀的舊貨,什麼鳥槍、抬炮、百子炮、子母炮、霸王鞭炮等等,都不是洋人的對手。所以他張羅買外國炮、外國船,還叫人翻譯洋人出的書刊,以做知彼的功夫。這些材料,後來他給魏源編成《海國圖志》,主張以夷器制夷。本人把這書翻譯成文,促進了他們的維新。但以林文忠公當時的地位,以他對中國在世界上處境的瞭解,他做得顯然太不夠了。為什麼?他也犯了中國士大夫守舊的老病——潔身自好、愛惜羽、怕清議指摘、不願多事。林文忠公在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寫給朋友一封信,信裏明白指出洋人大炮可以打得比我們遠、打得比我們快,這個問題不面對,‘即遠調百萬貔貅,恐只供臨敵之一鬨’。中國陸軍儘管有作戰經驗,但是那種經驗都是面對面打仗的經驗,現在洋人從十里八里以外,一炮就打過來,面都見不到,就打敗了。所以今天‘第一要大炮以用’,沒有大炮,就是岳飛韓世忠在,也毫無辦法。‘今此一物置之不講,真令岳韓束手,奈何奈何’!林文忠公寫了這封信,他囑咐他的朋友不要給別人看,這一囑咐,就完全説明了一切。林文忠公自己明明知道中國不行的地方在哪裏,可是以他的地位,他卻不肯大聲疾呼。若説他寫信當時正走黴運,不便多説話,但是後來他又做了陝甘總督、雲貴總督,他東山再起,竟也不肯大聲疾呼。自己潔身自好、愛惜羽、怕清議指摘、不願多事。連林文忠公那麼賢達有為的人,都對國家大事採取這樣消極的態度,中國的事,又怎麼得了呢?”翁同龢一言不發,靜靜地聽着,顯然的,他深深受了這個林則徐例子的動。林則徐死的那一年(一八五o),他才二十歲,那時候他人微望輕。如今他六十五了,已經垂垂老去,過去幾十年,為國家效力,自成績可疑;今後再為國家效力,也不過只有幾年了,他到年華老去,自己已來無多,人也有代謝,國家需要新的一代來搶救。在他退休以前,如果運用他的眼力和影響力,為朝廷薦進一些有為的新人,豈不更好?眼前這位康有為,倒不失是一位有為的新人。
過了一會兒,翁同龢慢慢點着頭,向這三十八歲的康有為親切地説:“康先生青年有為,我可以看出來,我想你也知道我這老人家可以看出來,不然你也不會一再想見我了。向朝廷推薦有為的人才,是我的責任、是我分內的事,何況知道有人才而不薦舉,是不對的。對於康先生,我自然留意。但康先生知道中國政治局面的複雜,就便以我的地位,要想辦成一些事,有許多時候,也不能正面處理,而必須以迂迴委婉的手法處理不可。我想,我會盡量在短時間內想想法子,使康先生能夠得君行道。能不能成功,我不知道,但有一點可向康先生保證的,就是我絕不再愛惜羽。康先生知道我在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的簾前講過書,是兩朝皇上的師傅,有點地位,可是我絕不持盈保泰,一定找機會大力推薦康先生,即使羽被拔掉也無所謂了。”翁同龢是江蘇常人,近四十年前,他不但考中了進士,還是進士的第一名——狀元,那時康有為還沒有出生。四十年來,他個人的地位漸上升,可是中國的地位卻趨下降,他內心的自責與慚愧,隨着年紀的老去,與俱增。五年前他六十大壽,西太后賜他匾一方、聯一副、福壽字各一、三鑲玉如意一柄、銅壽佛一尊、繡蟒袍料一件、小卷八個,並即召見。有“汝忠實”之諭,對他的籠絡,備極殊榮。可是,他內心裏卻自責、慚愧,認為他自己的“忠實”是可疑的。這麼多年來,他“忠實”的對象,似乎只是對西太后的私恩而已,而不是對整個國家的公益。其中海軍經費給西太后挪用修理頤和園那件事,更使他痛心疾首。那時海軍的經費是幾千萬,可是實際撥給海軍的,卻不過百分之一。那時管國家財政的,不正是他自己嗎?那時不能據理力爭也不能以進退力爭的,不正是他自己嗎?那時確定十五年之內海軍不得添置一槍一炮決策的,也不正是他自己嗎?
…
如今仗打敗了,他自己的誤國之罪,怎麼説也有份吧?現在,他老了,他到在有生之年,必須要做一點贖罪的事了,為了這樣做,即使得罪了西太后,他也顧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