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更與誰人説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知伯承諾,若你阿姊季嬴能嫁給知氏,趙氏,便能以姻親為紐帶,得到知氏的友誼…”直到第二大婚前夕,趙無恤耳畔依然響着這句話。『,昨夜,趙鞅召集身邊的核心家臣們,在大殿舉行了一場臨時會議。
趙鞅坐在高位上,身旁是趙無恤,家臣們則分坐於左右兩側。
他們中有正襟危坐的家司馬郵無正,垂垂老矣但眼神依然明的傅叟,臉上罩着面具,看不出表情的陽虎,文質彬彬的楊因,黑衣黑甲的鄭龍…
知躒讓人送來的書在他們手中傳遞,每個人都能從裏面解讀出不一樣的意思來。他們各言其思,趙鞅靜靜地坐着,凝神傾聽,趙無恤則面沉如水,眼睛不時在眾家臣面上掃過,或是看看老爹的面。
“這是勒索,這是訛詐!”郵無正平裏很沉得住氣,今天看完後卻第一個站起來表示反對。
郵無正算是教導趙無恤如何排兵佈陣的師傅,心中一直偏向這個知兵的小君子。更何況,趙無恤將成為趙鞅的繼承者,這件事已經被核心家臣們普遍接受。據説長子伯魯已經效仿當年的韓無忌,説自己德薄無才幹,主動向趙鞅推辭嗣君之位,又推薦了天縱奇才的弟弟趙無恤。
如今此事方才內定下來,知氏卻來橫一腳?在他看來,應該直接燒了這封書,對知氏的條件斷然拒絕!
武夫的想法,就是這麼簡單。要戰便戰,想要他低頭。沒門!
“但趙氏的確很需要知氏的友誼。”陽虎甕聲甕氣的聲音響起,顯得冷酷而無情。他是純粹從利益角度來分析問題的。
“仇怨積累太深了,趙氏與範、中行之間必有一戰,單算東西二趙的話,和範、中行合力的力量差不多,但東趙尚有齊、衞、鄭掣肘,就算是宋國牽制住鄭,曹國牽制住衞,還得留兵防禦齊國,至多能有萬五千人投入到晉國來。西趙的重心則在晉陽。橫掃太行以西的範、中行領地自然是可以,但兵卒隔着太行山不易夾擊朝歌、東陽,所以一旦開戰,勝負恐在五五之間…”
“若再加上控制了太行多處險隘要道的韓氏,則勝負為****,再説動魏氏的話,則勝負為七三!這是最理想的情況,按照計劃,讓衞國太子和邯鄲午告發範、中行叛國。然後集趙魏韓三家之力壓國君承認,並下令討伐,這樣趙氏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但前提是,必須設法讓知氏保持中立!”郵無正表示反對:“知氏雖為正卿。卻沒有強大到掌控三軍,説一不二的程度,陽子此言。太過誇張了罷!”
“不然,知氏的力量不容小覷。算上仇由,知氏有十一縣之地。徒卒近三萬,且扼守晉陽東部的區域。雖然正卿之位遠不如從前權重,但知氏畢竟佔據了禮法大義,而且還裹挾着國君,控着國人。萬一其一怒之下倒向範、中行,趙氏的優勢將全面消失!”黑衣侍衞之首鄭龍忍不住説道:“不是還有魏、韓二家麼?三卿對三卿,我看也差不多!”經歷了在魯國的失敗後,陽虎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已經不存在信任了,心中僅剩權謀,他不以為然地説道:“韓氏且不説,魏氏還沒和趙氏親密到休慼與共的地步,我聽聞君子與魏氏子駒約為兄弟,雖然他與知瑤有齷齪,但並不影響魏氏與知氏十分親密。口頭的承諾是不可信的,屆時一旦魏氏坐觀成敗,趙氏、韓氏將陷入國君、知、範、中行的包圍,前途危矣!”郵無正冷笑道:“所以陽子認為,趙氏應該答應知氏的提議。難道以如今趙氏的強大,主君大敗齊國之威,小君子威服泗上之勢,依然只能逆來順受?知伯只需要一句空口承諾,就能讓趙氏放棄一貫以來的家策,再乖乖送去人質?”他很是不忿,只差在陽虎臉上唾一口了。
“至少不能一口回絕,將知氏到趙氏的反面去。”陽虎也尺寸不讓。
接下來是持續的爭吵,直至深夜。每位家臣都有權發言,他們也各自把握機會,卯足全力…
“知伯行事虛虛實實,很難判斷真偽,此次的條件,究竟是真是假?”最後,趙鞅敲了敲案几,打斷了爭執,將目光投向了對知伯瞭解頗深的傅叟身上,他倒是還算冷靜,頗有卿士的風範,這是趙鞅這些年來的成長。
傅叟顫顫巍巍地起身道:“以老臣看來,知伯或許真有中立之心,讓知氏在這場大亂裏保全自身之意。”
“為何?”這卻是趙無恤在發問,這是會議以來他首次開口,他知道何時該留心傾聽,這點頗有乃父之風。
“知伯的要求,難道不是很過分麼?”他咬牙切齒,無論第一條還是第二條,都已經突破了他的底線。
傅叟道:“正因為過分,所以更像是真的,若知伯只是想麻痹趙氏,完全可以提一些不痛不癢的要求,但從這書裏看,他的確是對君子歸晉忌憚頗深。以老臣對知伯的瞭解,他大概是生怕範、中行一滅,東西二趙再合一後,晉國內部的平衡會被徹底打破,屆時知氏就算想背靠晉侯,拉攏魏氏與趙氏對峙亦無可能。”
“那他何不直接加入到範、中行一方,與趙氏開戰?”無恤反問。
傅叟面遲疑之:“或許是見趙氏勢大,而範、中行則益衰弱,且與韓魏有仇,加入反倒會讓知氏陷入無法擺的戰爭深淵罷。要知道,知伯是個謹慎小心的人,極少出手,一旦出手,就得有必勝的把握…”
“説了這麼多,依舊是猜測。”趙無恤着太陽。極為困擾。
權柄,晉國的權柄依然在執政卿手中。其餘卿族搶先發難,將會遭到君命討之。勝算大降,歷次晉國內戰,執政卿都是穩勝券的一方。
趙無恤又想起了董安於,他要是在這就好了,那句與“首禍者死”原則完全相反的“不如先發制人”究竟是何意?
就在這時,新近成為趙鞅心腹的楊因也摸着下巴上的細長鬍須道:“綜合二三子的意見,一口回絕知氏是不可行的,至少在告發範、中行叛國之前,趙氏不能與知氏翻臉。其實在我看來。全盤接受也不必,所謂的允諾君子不歸晉,東西二趙不合一,在知伯還執政時尚能生效,等到主君繼任晉國正卿後,誰還能阻止?甚至只要擊敗範、中行,就能立刻撕毀這一條件!”
“所以不妨先答應下來,至於第二條…”他呵呵一笑,很不以為然:“君女也到了許嫁之齡。以往來提親者總是門不當户不對,可知氏嫡孫卻可為佳婿,既能成全一樁婚姻,又能讓知氏暫時安心。何樂而不為…”
…
砰!
楊因話音剛末,卻聽一聲巨響,是趙無恤拍案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