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24章周髀數字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87_87010衝榜加更,求推薦求收藏…

在守備嚴密的下宮之中,卻突然遇襲,虞喜和穆夏大驚失,連忙大喊着保護主上,劍揮戈就要將那人擊殺。

“且慢動手!”趙無恤連忙阻止了他們。

待那個怪影靠近後,他們才看清楚,竟是平常特別注重儀表的計吏僑。

他怎麼變成這副慘狀了?

計僑神態有些痴癲狂,他也認出了趙無恤,便不由分説湊了過來,髒乎乎的雙手緊緊抓住軺車的車欄,生怕趙無恤走掉。

“無恤小君子?是無恤小君子!我…我算出來了,算出來了!”此時的他,彷彿在身洗澡時突然領悟了浮力原理的阿基米德,正處於極度亢奮狀態。

趙無恤十分同情地看着計僑,只見他嘴龜裂,頭髮散亂,渾身沙土,下裳都跪破好幾個,對這位秋數學家不由得產生了一絲…愧疚?

因為昨天他喜於得了領地和兵符,一高興,愣是把這位還在拼命割圓的數學家給忘了!

“小君子,你的割圓術果然有用,我花了一天一夜,不吃不睡,整整割了,割到了三千零二十四邊形啊!最後終於得到了那個求圓積步的約率!”趙無恤更加佩服了,天可憐見,計僑可是用那繁雜的算籌慢慢完成了這個偉大工程,工作量絕對不小,估計算都用了近萬,擺滿了整個二進的院子吧。

計僑慢慢冷靜了下來,他像是急於在數學老師面前炫耀算術能力的小學狗,忙不迭地報上了那串數字,然後用一種期待的眼神看着趙無恤。

這是在等待他的…表揚?

嗯答得不錯,下個月給你一朵小紅花?然後摸摸頭?

不過趙無恤聽罷卻沉了,3。1415,這是計僑得出的結果,也是後世魏晉時代劉徵首創割圓法作出的最初答案。

但是,還不夠完美。

“先生,你算的已經十分接近正確了。”計僑的臉像霜打的茄子,接近正確?這麼説,還是沒算對?作為一個數科專家,沒有什麼比做錯算術題更沮喪的了。

於是趙無恤拉着計僑進了屋子,讓女婢取塊幘巾給他擦了擦臉,這才在一塊木簡上用筆寫下了一串神秘的符號,3。1415926。

計僑張大了嘴,他苦思冥想,費心費力割了一天一夜的結果,趙無恤一瞬間就寫出來了。

撲通,高傲的計僑猛地跪地,名義上還是他學生的趙無恤不敢託大,連忙避讓,也朝計僑行禮。

“先生何必如此,會折殺小子的。”

“請小君子教我這神秘算學!

“神秘算學?好吧,我允了,允了還不行麼,先生快起來吧,再這樣,真會折小子壽命的。”趙無恤心裏卻樂開了花,他知道,自己未來的第一位重要宰臣,馬上就要入甕了。

可以這麼説,下宮和周邊各小邑共計兩千多户人家的財政,乃至於趙氏百萬人口上計,就掌握在計僑間的那袋算籌上。有了他為助力,治理成邑,趙無恤又多了幾份勝算,可以説,是撿了塊瑰寶啊!

屋內昏暗,讓侍女在旁掌着宮燈,無恤和計僑則在竹蓆上相對而坐。

既然再過一千年,阿三才能發明後世的阿拉伯數字,於是趙無恤就毫不客氣地剽竊來自己用了。至於發明者,他也不居功,而是直接推給了那位據説是創作了周髀算經,在數科上頗有造詣的周公旦。

趙無恤故作神秘地説道:“先生,其實,小子曾夢到過周文公,他教給了我這一套數字,我暫且將其命名為…周髀數字!”

“周髀數字?”聽上去好厲害的樣子,計僑重重地點頭,他對趙無恤的陳述十分信服。這世上的大能們,時不時會夢到古之賢人,聽説魯國的賢士孔丘也經常夢周公。

“不過,周公他老人家並沒有説可不可以再傳給他人啊…唉,真是難辦。”計僑心中一緊,難道是那種只傳直系後人的秘術?他頓時一陣絕望,他可以腆着老臉拜師,但除非自殺去九幽的大司命、少司命處報道重新塑造成人,否則成不了君子無恤的兒子啊!完了,完了,這神秘的周髀數字將和他失之臂。

他痛心疾首,眼前一黑,卻聽到趙無恤繼續説道:“其實,我這愚鈍的小子坐擁這等神奇算法數字,就像是匹夫懷璧,實在是暴殄天物。按小子想來,先生是算學奇才,周公其實應該託夢付予你,才是利於萬世萬民的事情,就如同寶劍贈勇士,胭脂贈佳人一般。所以我本該代為傳授,只是小子受了父親任命,後天一早就要去成地做鄉宰,恐怕暫時沒這時間了。”又看到一份希望的計僑喃喃自語道:“一定有兩全之法,一定有的!”趙無恤彷彿此刻才想起來,“小子弱冠之年,就要治理百户鄉邑,許多事情都不甚瞭解,要是能有一位經驗老到的計吏在旁輔佐…”他隨後用一副“你懂的”眼神看着計僑。

計僑秒懂。

他是下宮的首席計吏,爵為中士,能時常在家主趙鞅身邊走動,俸祿又高,還能過手整個趙氏近百萬人口的財政。

但成邑,只是個百户小鄉,計僑一直負責管理各地上計,所以清楚那裏十分貧瘠,宗族民眾難馴,比起趙氏大本營下宮來,段位差了不知道幾重。

但此刻他卻毫不猶豫地一拍大腿,站起説道:“小君子勿憂,僑這就去遞辭呈,申請調去成邑做計吏,小君子…不,主上你可千萬不能不要我啊!”

不提計僑大半夜去遞辭呈,給已經入睡的趙鞅造成了多大的麻煩,而在少了計僑這個頂樑柱後,又讓已經接近年尾的上計工作效率降了幾成。

只説翌清晨,趙無恤穿着一套漆成玄的小牛皮甲,帶着從廄苑裏選出的五名健壯少年,來到了下宮校場。

間挎一柄匠人新打造的青銅“長劍”——那匠人雖然叫它長劍,但趙無恤用手一比劃,發現卻僅有兩尺!

周尺合23。1釐米,兩尺,也就是半米不到,這也叫長?這是短劍吧親!

然而事實是殘酷的,對於青銅劍這種武器來説,兩尺真算長了。那匠人接下來向趙無恤展示了真正的短劍,也就一尺來長,鍛成柳葉形,僅能用來防身,或者貼身行刺。比如那把天下聞名的魚腸劍,其實就跟後世的匕首差不多。

晉**中士大夫通用的佩劍以兩尺為標準長度,三尺之劍天下罕見,畢竟這時代的鑄造鍛造技術有限,銅錫的延展就那樣,太長則容易斷裂。也許要在點了鍛劍專的吳越之地,才能找到幾把能用的真。長劍…

趙無恤之所以來到這裏,是為了檢視家司馬付他手中的第一支武裝力量。

晉國的軍隊建制分為:軍、師、旅…

看到這兒,您可別急着罵。其實趙無恤剛知道這秋時代的軍隊建制時,也差點咬掉了舌頭,但他翻了翻周禮和晉**法《宣子之法》,上面的確是這樣寫的:凡制軍,一萬二千五百人為一軍,周天子可以建六軍,大諸侯國如晉、齊、秦等建三軍,次國如宋、鄭等建二軍,小國如曹、邾等僅有一軍。

軍將皆由卿擔任。軍以下,二千五百人為一師,師帥皆由上大夫、中大夫擔任;五百人為一旅,旅帥皆由下大夫擔任;百人為一卒,卒長皆由上士擔任;二十五人為一兩,兩司馬皆由中士擔任;五人為伍,伍皆有伍長,由下士擔任。

當然,這只是理論上的數字,晉國的三軍,實際上都超過了周禮規定的數額,甚至趙氏動員起來的半軍之數,便超過了三萬兵員。至於周天子,現在連養滿編的一軍都困難。

軍師旅這些名稱自古已有,所以秋史書上才有“三軍敗績”

“王師勝績”

“不振旅”這樣的説法。

反倒是後世外國的軍師旅,是翻譯過來的名稱。

統領這二十人的兩司馬,名為羊舌戎。其人二十餘歲,長得圓頭虎軀,下巴上蓄了須,着皮製甲冑,看上去十分威猛,但説話聲卻文質彬彬,帶着幾分貴族氣質。

秋時文臣武將尚未分家,披甲戴胄上陣則能揮戟殺敵,着高冠博帶登堂則可琴瑟賦詩,晉楚兩國許多卿大夫都是如此,羊舌戎給人的覺大概也是這樣。

他恭敬地向趙無恤行禮,介紹這一兩趙兵的組成。

ps:這一章第一位書友龍套終於登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