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在這裏説一下宋朝的科舉試考。
宋初科舉制度沿襲唐及五代,只有鄉試與會試,公元973年宋淮榜時應試學子徐士廉等人因未被錄取而狀告當時的考官賣人情取捨不公允,宋太祖於是讓朝官們另外再加考一場詩賦,並親自閲卷,才定出進士名單,至此殿試就成了科舉試考的一道必須經過的程序。而至孫何榜時,因為朝官陳靖提出的“糊名考校”才使得科舉制度完善起來。再有後來的李夷賓提出的把考生答卷重抄才予以閲卷,這樣考官評閲試卷時,不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這才真正確立了科舉中的“彌封譽錄”制度。
至於軍制的改革因為並不是文章最主要的歷史背景,所以就不在此多提了。
當然還要説一下書中兩位人物的命運了。其一是李庶幾,因為被罰,所以鹹平元年、二年接連兩科都未能參加殿試,而此前有五年時間停止科舉,所以直到鹹平三年,也就是1000年才以省元及第。其二是錢易,後來重新參加開封府的選拔試考,排名第三,但其才氣與名氣一讓人津津樂道,後來朝官蘇易簡在太宗皇帝面前極力稱讚他的才華,太宗皇帝很驚喜,打算招他為“白衣卿相”但很快因繁雜的政務而淡忘了,一直到鹹平二年,即公元999年終於進士及第。他在真宗朝很受重視,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
當然,宋代的科舉制度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但隨着北宋的沒落,科舉的種種改革反而不過於形式,政治的腐敗也加速其的惡化速度。而且一直以來宋代的科舉試考內容多次更改,多數內容學而無用,王安石與蘇軾等就曾為此多次上奏當時的皇帝,所以試考內容也就一改再改,對科舉發展也沒有利處。
總而言之,宋初的科舉改革大體便是如此了。但不要忘了——嘿——這是一部愛情小説呢!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