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6章南下還是北上中華聯盟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德國滅亡波蘭後,並沒有繼續往東進攻蘇聯。
希特勒這個最反動的反\/共\/產\/主\/義分子,居然在最後關頭虛晃一槍,調轉槍口南下進攻法國。
歐洲局勢變化之快,出乎英法的意料,此刻英國人後悔,當初不應該放縱納粹,企圖把納粹引向蘇聯,禍水東引,這戰略沒有成功,張伯倫被希特勒耍得團團轉,綏靖政策破產,張伯倫黯然下台,死硬派丘吉爾當政。
德軍兵分三路,由西向東分別是,進攻荷蘭比利時的b集團軍羣,進攻阿登森林的a集團軍羣,進攻馬其諾防線的集團軍羣。
阿登森林位於比利時、盧森堡、法國三國界處,丘陵地形,森林茂密,人煙稀少,進攻前,德國工兵就潛入阿登森林,把進攻沿途的樹木鋸開一半。
表面看阿登森林樹木茂密,沿途的樹木只不過是佇立的多米諾骨牌,德國坦克輕易就撞倒樹木,從森林中碾出通道,數十萬大軍源源不斷地通過阿登森林,出現在法國腹地。
法國人沒想到德軍坦克從森林裏衝出來,德軍一下子出現馬斯河北岸,馬斯河防線非常薄弱。
古德里安指揮的第19裝甲軍轄3個裝甲師輕易就攻佔法國要城市——當!
當這個戰略要害,好像一直是德國人的寶地,百年前的普法戰爭中,德國人在當戰役中打敗法國,踏着法蘭西帝國的屍體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國。
這次也不例外。
強渡馬斯河是計劃關鍵,德國飛機對馬斯河防線狂轟濫炸,德國重炮向對岸發炮,馬斯河南岸的法軍幾乎崩潰,古德里安沒在城裏休息,就命令工兵連夜塔橋,第二天一早德國坦克部隊就衝過馬斯河,面對上增援過來的一個法國步兵師,將他們擊潰。
接下來,德軍和法軍展開一場坦克大戰,結果德軍大勝,古德里安本沒時間慶祝勝利,就爭分奪秒行軍,去抄英法聯軍的後路。
馬斯河一役,僅有一個不滿編的法國步兵集團軍本無力招架,此時法軍主力不是躲在馬奇諾防線後,就是在比利時,和英國人一道抗擊德軍b集團軍羣。
馬斯河防線被打穿,死神的鐮刀降臨,無論是馬奇諾防線還是比利時的法軍,都面臨腹背受敵的險境,他們要輸了!
後來的局勢卻是如此,法國兵敗如山倒。
希特勒欣喜若狂,丘吉爾卻要不惜一切代價挽救困在敦刻爾克港的英國遠征軍,實施後來大名鼎鼎的發動機計劃。
(不過若是輸了這場戰爭,發動機計劃好像意義也不大了。)一個半月,僅僅一個半月,法國就滅亡了,德軍兵不血刃就開進了巴黎。
納粹鐵騎橫掃歐洲,給世界各國上了一課,原來仗可以這樣打的,法國人的軍力並不差,裝備甚至還要先進一些,輸就輸在觀念上,他們太墨守成規了。…“彩!德國人給我們詮釋什麼叫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好好地上了一節課。”
“又是一個卧薪嚐膽,勵志故事。”武漢,軍委會,李、白、司徒勇、鄧鏗、苦艾等大佬討論歐洲的戰爭。不僅他們關注歐洲戰場,總理府也在時刻關注。
武漢如此,東京如此,南華如此,莫斯科和華盛頓也是如此。
人們再次見識到閃電戰的厲害,甚至被德軍的強大嚇到了——德軍秒殺世界第一陸軍!
德國人的勝利讓軍委會受到鼓舞,他們堅信他們走的道路是正確的,要求總理府同意新一輪擴軍計劃。
“擴軍500萬?不!我不答應!沒那麼個必要。”宋子文一聽就不幹了,軍方居然提出擴軍500萬,他很是驚訝,接着又問了一句“要對誰開戰?”對誰開戰?
答案有三個,分別是英法,蘇聯和本。
對英法開戰,主要是為了收回租界,歐洲爆發戰爭,英法無暇顧及東方,不用擴軍也可以收回租界,租界是瓜蒂落的結果。
那麼,還有誰?
本還是蘇聯?
李白、司徒南這些軍方將領有不同意見,海軍和陸軍意見也不一樣,陸軍要北上,海軍要南下。
這戰略選擇不好選擇,北上還是南下?
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利弊,軍方和總理府沒商討出個明確結果,不過達成共識繼續擴軍,總理府同意把軍隊規模擴大到300萬,改名為國防軍,國家轉入半戰時狀態,動員退役軍人蔘加入伍,職位向女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