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職業士兵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這就是,在新的軍銜制下,士兵只能成為士官,至少在和平時期,士兵除非在服役期間通過軍事院校的招生試考,進入軍事院校學習,不然就永遠也不可能成為軍官,而成為軍事院校的學員,就不再是士兵了。要想當上軍官,唯一的途徑就是進入三軍一兵的四所軍事院校學習。
雖然在理論上,士兵也能夠通過開始成為軍官,但是現實中往往行不通。
這就是,大部分士兵在十八歲、或者十九歲的時候就已參軍,因此在參軍的時候最多隻有高中文化,而在高中成績優秀的學生往往會選擇報考大學,然後成為科學家、工程師、醫生、律師、教師、經濟學家等等,只有成績不夠考上大學的學生,才會選擇參軍,以此獲得一份可靠的職業。
在嚴格的晉升體制下,兵就是兵,官就是官。
李承志非常清楚這一點,也知道他很有可能永遠也當不上軍官,可是他更清楚,當士兵照樣能夠保家衞國。
當然,對李承志來説,當上軍官並不是什麼難事。
只要他願意,隨時可以報考海軍或者海軍陸戰隊的軍事院校,而且肯定不會被軍事院校拒之門外。
三年來,李承志沒有想過去軍事院校深造。
做為一名優秀的軍人,李承志有一個特點,即認準了某件事就絕對不會改變主意,哪怕得為此付出一輩子的努力。
也許,這就是李家的傳統。
想到家族傳統,李承志未免笑了起來。
從他懂事的那一天開始,父親、母親、祖父、外祖父、大伯、叔父、舅舅、甚至連姑媽與姨媽,都在不斷的向他灌輸一些他在當時無法理解的東西,而等到他能理解的時候,才知道這就是所謂的家族傳統。
問題是,本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家族傳統。
這是一種代代相傳下來的東西,是言行與思想的框架,是為人處世的標準,是價值觀念的基礎,卻無法直觀的説出來。
李承志覺得這很好笑,可是卻笑不出來。
對此,李承志不得不相信,他還不夠成,還無法理解到更加深奧的本質。
不管怎麼説,他才二十一歲,跟他同齡的人,要麼還在大學裏苦讀、要麼跟父母生活在一起,而他卻已經在軍營裏摸爬滾打了三年,經受着常人難以想像的磨練,成為了一名優秀的軍人。
收起笑容的時候,李承志主意到,那幾個乘客還在偷偷打量他。
暗自嘆了口氣,李承志拿起了那份報紙。
顯然,那幾個乘客不僅僅對他的軍裝到好奇,還很關心最近發生的事情,發生在地球另外一端的事情。
這就是,危地馬拉內戰。
報紙頭版上那條醒目的標題,就與這場內戰有關。
對絕大部分中國人來説,僅僅在一天之前,這場發生在地球另外一端的內戰還與他們沒有絲毫關係。危地馬拉只是中美洲的一個彈丸小國,國土面積不到十一萬平方公里,人口不到兩千萬,比中國的絕大部分省都小得多。這也是一個極為落後的國家,全國百分之九十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熱帶雨林的覆蓋範圍達到了國土的百分之六十八,只有一條鐵路,公路則大多是土路。
事實上,在今天的事情發生之前,很多中國人都不知道這個國家。
對於在戰後過上好子、豐衣足食的中國人來説,也沒有必要知道這個國家。
只是,今天發生的事情,改變了中國人與危地馬拉的關係。
這就是,中國當局正式在聯合國發出提案,要求以聯合國的名義出兵危地馬拉,干預與遏制由內戰引發的嚴重人道主義危機。雖然聯合國安理會需要幾天才能進行表決,但是誰都知道,箭以上弦,不得不發的道理。
戰爭,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
正是知道了這件事,李承志才買了車票,提前結束探親假,搭乘最早的一趟列車前往寧波。在到達寧波之後,還要乘渡輪前往舟山羣島。
“海龍大隊”的駐地在一座由軍隊管制的小島上。
所幸的是,這不是一段漫長的旅途。
傍晚,列車到達了寧波站。
因為舟山羣島既是海軍基地,又是海軍陸戰隊的大本營,所以在火車站裏,李承志遇到了很多軍人。
與他一樣,大部分軍人都是在得知戰爭即將爆發的消息後提前歸隊的。
在去舟山羣島的渡輪上,李承志遇到了一名健談的海軍軍官,只是談了些什麼,李承志並不關心,他只想早點回到部隊。
憑職業軍人的直覺,李承志知道,建功立業的機會即將到來。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