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九章戰火熄滅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更重要的是,以當時的技術,本無法確保把八枚原子彈在同一時間投放到確地點。
此外,當時的核武器技術還不夠發達,雖然科學家已經完成了對氫彈的基礎研究,但是短期之內能夠製造出的原子彈,爆炸當量都不可能超過兩萬噸,而且實戰使用的原子彈還會有一定程度的縮水。
事實上,中**方的第一枚核爆炸裝置的當量連一萬五千噸都不到。
後來,中**方在試驗中用掉了製造的第一批原子彈,而這四枚原子彈的平均爆炸當量只有一萬三千噸。
顯然,與後來出現的氫彈相比、甚至與增強型原子彈相比,這本算不了什麼。
由此可見,原子彈在誕生的時候,更像是一種心理威脅武器。即全世界的科學家都知道這種炸彈有十分驚人的威力,但是隻有中國的科學家真正瞭解這種炸彈,因此中國zhèngfu更加需要原子彈的威懾作用。
結果就是,美國人的神防線徹底崩潰了。
當時,連美國總統杜魯門都相信,只需要一枚原子彈就能毀滅芝加哥,而中國空軍並不缺乏轟炸芝加哥的能力。
顯然,在美國總統看來,只要中國空軍的轟炸機在芝加哥上空投下一枚原子彈,他與生活在這座城市裏的數百萬軍民都將灰飛煙滅。如果中國真有一百枚原子彈,甚至可以摧毀美軍控制的所有大中城市。
這下,繼續打下去,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美國宣佈投降,意味着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當然,要到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十一,也就是美國正式簽署投降協議這一天,第二次世界大戰才正式結束。
代表中**隊去受降的是陸軍大將張萬青,而不是海軍大將魯志剛。
主要就是,此時陸軍的兵力投入已經遠遠超過了海軍,而且在攻佔了美國東北沿海地區之後,陸軍承擔起了所有的作戰任務。只是,簽字儀式被安排在停泊在切薩皮克灣裏的“běi”號大型巡洋艦上進行。
顯然,這是為了表現出海軍在對美戰爭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只是,這個安排依然讓魯志剛非常不滿。
原因很簡單,在魯志剛看來,中國海軍與海軍陸戰隊打贏了最艱苦的戰鬥,陸軍只是揀到了一個現成的勝利果實,結果卻霸佔了最重要的榮譽。更讓魯志剛想不通的是,馮承乾並沒有為海軍爭取。
十二月二十,美國投降簽字儀式的前一天,魯志剛遞了調職申請書,馮承乾也批准了他的調職申請,當晚就安排專機送他回國,而接替魯志剛出任戰區司令官的田黛芳在二十一清晨到達邁阿密。
結果就是,代表中國海軍參加簽字儀式的是田黛芳大將。
這件事,直接導致魯志剛大將在不到六十歲的時候就正式退役。當時,魯志剛回國之後並沒有獲得正式任命。兩年之後,在顧祝同正式出任海軍參謀長之後,他就遞了退役申請書。顧祝同三次挽留魯志剛,並且表示可以會給他爭取一個重要職位,但是魯志剛三次都拒絕了。
顯然,魯志剛沒有李向龍那麼放得開。
一九五七年十月,在過了六十五週歲生後不到一個月,魯志剛就因心臟病突然發作逝世。
在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國海軍大將中,他也是第一個去世的。
與之相比,李向龍長壽得多。
在一九五九年,也就是六十六歲的時候,李向龍才正式退役,而在此之前,他已賦閒七年。此後,李向龍寫了好幾本書,並且由人代筆寫了自傳質的回憶錄。一九八八年,李向龍在九十五歲高齡時去世。在中國海軍的八位大將中,李向龍是最長壽的,而且其退役後的生活豐富多彩,非常值得羨慕。顧祝同在晚年的時候,就曾經提到,他最佩服、最嫉妒的就是李向龍,因為李向龍能夠在晚年遠離紛爭,享受了二十多年的清福,並且在去世之後受到了所有人的尊敬。
顯然,顧祝同沒有選擇的餘地。
按理説,顧祝同最有資格代表中國去參加美國的投降簽字儀式,因為在針對美國的戰爭中,他的貢獻最大。
只是,在美國投降的時候,顧祝同正在忙着處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這就是,確定各個國家的援助方案,為啓動戰後援助工程做最後的準備工作。
當時,顧祝同已經被選定為該計劃的實施者。
正是如此,戰後也有人把這項影響了整個世界的工程稱之為“顧祝同計劃”當然,這種説法有點片面,因為顧祝同只是該工程的實施者,而不是發起者,更是是唯一的組織者。更重要的是,顧祝同能夠成為實施者,與馮承乾有很大的關係,或者説是馮承乾刻意安排的結果。
原因很簡單,這項偉大的工程,不但影響了戰後的世界格局,也決定了中國海軍在戰後的發展方向。甚至可以説,正是這項偉大的工程,讓中國海軍在大戰結束之後,依然保持着最強軍種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