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五百八十四章死衚衕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十一月一正式談判開始。[]因為德方已經做出重大讓步承認有承擔償還的義務所以談判就從每一筆軍火貿易的欠款開始。

與以往不同顧祝同等三名高級將領全程參與了談判工作。

主要就是每一筆軍火貿易的資金數額都極為巨大負責具體談判事務的軍官本就沒有決策權必須由主導談判的將領來拍板。當然這也是任命顧祝同等三人為中**方全權代表的主要原因。

首先談的是涉及金額最大的轟炸機貿易。

事實中德軍火貿易就是從“轟炸機貿易”開始的而在此之前中德在軍火領域以相互援助、以及技術支援為主。大戰期間轟炸機是第一種德意志第二帝國以現金大規模採購的軍火。

這也沒什麼好奇怪的德意志第二帝國本沒有大批量生產重型轟炸機的能力。

在採購轟炸機的同時德軍也購買了轟炸機的設計圖紙並且聘用中國的技術人員幫助建造了生產線可是在大戰期間德軍採購的重型轟炸機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來自本國的飛機制造廠其餘均直接從中國購買。

主要原因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鋁產量嚴重不足。

事實德意志第二帝國飛機制造公司也主要依靠從中國進口鋁錠才製造出了重型轟炸機。

要知道大戰期間設計與生產的重型轟炸機耗量最多的就是鋁材。

整個大戰期間只有中國與美國有足夠大的鋁產量也只有中國與美國生產了足夠多的重型轟炸機。

事實也只有中美把戰略航空兵當成主力其他國家都以戰術航空兵為主。[找小説素材就到]主要原因就是戰術飛機對鋁的需求量並不高甚至不需要鋁材。大戰期間的一些優秀戰鬥機本就沒有使用鋁材而戰略飛機、特別是戰略轟炸機要想達到較好的能就必須大量使用鋁材。

有趣的是從中國進口鋁材並不比購買轟炸機便宜多少。

原因就是在大戰期間鋁是戰略物資其地位在煤炭與鋼鐵之與石油具有同等的戰略價值。整個大戰期間。中國一直在嚴格限制鋁的出口總量某些時候甚至止向國外輸出鋁材。一是中國的鋁產量也不算富足首先得供應本國需求、特別是軍事需求。二是輸出鋁材將導致本**火的競爭力降低也就是會對出口轟炸機造成負面影響。三是重型轟炸機屬於戰略武器而戰略航空兵更是當時唯一的戰略兵種而中國當局並不希望盟國擁有太強的戰略打擊能力。

當然控制鋁材出口的最好辦法就是由官方制訂最低出口價格。

做為戰時管制手段出口物資的價格肯定比內需物資昂貴得多而當時出口給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重型轟炸機都是按照中**方的採購價格定價由此也就導致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飛機制造廠從中國購買鋁材生產出來的轟炸機。反而要比德軍直接從中國飛機制造廠購買的轟炸機昂貴。

事實監控轟炸機要比監控鋁材的向容易得多。

要知道。每一架轟炸機都有唯一的機身代碼而且每一台發動機都有唯一的代碼因此德軍在獲取了轟炸機之後不可能挪做他用其戰損、報廢等都有記錄可查因此德軍的轟炸機羣規模一直在掌控之中。相反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企業在進口鋁材的時候。並非全部用於製造轟炸機而中國的出口管制機構也不可能知道出口的鋁材被用在了什麼地方也就無法掌握德軍轟炸機羣的規模。

正是如此。[]中國當局的很多政策都是支持出口成品而不是出口原料。

當然出口成品還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好處。

這就是能夠讓中國企業獲得訂單也就能夠創造更多的勞動崗位而中國在大戰期間並不缺乏勞動力。

事實這場大戰從本推動了中國的全面工業化進程。

如果按照工業從業勞動力所佔比例計算中國在戰前只是一個初級工業國工人在勞動力總量中佔的比例還不到十分之一大部分社會勞動力依然是農民。大戰結束的時候中國已經是一個全面的工業國了工人所佔比例達到了四分之一服務業在勞動力總量中所佔的比重達到了百分之五十五農民所佔比例降低到了百分之二十低於工人數量農業產值更僅有工業產值的百分之七。

顯然軍事需求是推動工業化的主要動力。

在這裏面軍火出口又佔了很大的比重。

説白了如果沒有鉅額軍火出口中國的工業化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

總而言之軍火不但是中**人用來戰勝強敵的武器也是中國在經濟戰場最重要的武器。

甚至可以説中國在大戰期間就是一座巨大的軍火工廠。

在這裏面中德間的轟炸機貿易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

到一九四八年底德意志第二帝國從中國進口的轟炸機超過了一萬架且百分之九十都是四發重型轟炸機。即便按照中**隊的採購價格計算這些轟炸機的總價值也達到了一千四百億華元相當於兩百億帝國金馬克而德意志第二帝國通過各種方式只抵償了全部購買款項的百分之四十。

也就是説轟炸機貿易中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欠款就達到了一百二十億帝國金馬克。

這是個什麼概念?

在大戰爆發前帝國金馬克直接與黃金掛鈎任何人都可以拿帝國金馬克去德意志第二帝國的zhōngyāng銀行以一比一的比例兑換黃金即一帝國金馬克兑換一克黃金。一百二十億帝國金馬克相當於一千二百噸黃金!在大戰爆發前德意志第二帝國發行的帝國金馬克總共只有四十億。即便在大戰期間為了湊集戰爭資金德意志第二帝國放寬了帝國金馬克的發行規模但是到一九四八年底總髮行量也不到五百億而且其中四分之三以各種方式控制在帝國銀行或者金融企業手裏還有一部分轉為了盟國的外匯儲備在市場通的還不到一百億。

可以説不考慮其他欠款僅僅是這筆欠款就能拖垮德意志第二帝國。

説白了德意志第二帝國本無力償還一百二十億帝國金馬克因為到這個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zhōngyāng銀行的金庫裏面只有不到一千噸黃金而償還這筆欠款需要一千二百噸黃金。

事實除了解除帝國金馬克與黃金的關係不然德意志第二帝國就將宣佈破產。

只是解除帝國金馬克與黃金的關係所造成的影響比德意志第二帝國zhōngyāngzhèngfu與zhōngyāng銀行宣佈破產還要嚴重。

要知道德意志第二帝國是純進口國也就是貿易逆差國其經濟的基礎就是堅的貨幣。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貨幣變成廢紙那麼就不可能從外界購買到原料所有工廠都得停戰重建也就無從談起。

顯然這也正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不想償還軍火欠款的主要原因。

只是在這個問題德意志第二帝國沒有主動權。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只要中國的立場沒有鬆動那麼還與不還欠款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經濟都將崩潰。

所幸的是中國的立場並不是不可鬆動。

談判期間顧祝同盡職盡責在壓制德方的同時不斷的向在後方遙控的馮承乾等人提到如果強行讓德意志第二帝國償還軍火貿易的欠款那麼將使德意志第二帝國破產而這對中國沒有任何好處。為此顧祝同也提出了建議即以轉移支付的方式來抵償部分、甚至是全部軍火欠款。

事實即便顧祝同不提出這樣的建議中**方與zhèngfu也會這麼做。

原因很簡單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國zhōngyāngzhèngfu與zhōngyāng銀行在債務壓迫下不得不宣佈破產的話那麼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所有欠條都將變成白條到時候就算拿回欠款也是嚴重貶值之後、與白紙沒有多大區別的貨幣。

説白了當時出現了一個奇怪的死循環。

這就是如果中國想要收回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欠款就得確保德意志第二帝國經濟不在戰爭結束後崩潰也就必須降低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爭債務甚至得減免掉大部分債務而也就不可能收回欠款。

面對這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中國當局也沒有別的選擇。

要知道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經濟徹底崩潰那麼中國損失的將不僅僅是欠款而中國在減免掉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大部分、甚至是全部戰爭欠款之後也不是毫無收穫至少保住了最主要的貿易伙伴。

只不過這只是最本的厲害關係。

在具體執行層面必須儘可能的減少損失而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德意志第二帝國以轉移支付的方式也就是用一切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甚至是用金錢無法衡量的物品、權益與利益來支付欠款。

這也成為了接下來的談判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