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盲目樂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英國投降讓很多人都認為戰爭會在一九四五年結束。(找小説素材就到)顯然這也未必太樂觀了一些。
一九四五年二月初顧祝同等人再度回到青島海軍司令部參與由馮承乾親自召開的海軍高級將領會議。
這次會議不是為了商討作戰行動而是給盲目樂觀的海軍將領打預防針。
在英國宣佈投降之後海軍內部就瀰漫着一種盲目樂觀的情緒即很多人多認為在失去了最後一個盟友之後美國獨木難支必然會在一九四五年向同盟國集團投降從而結束這場大戰。
顯然這太低估美國了。
不可否認英國確實是美國的最後一個盟國但是英國投降絕對不是美國投降的必要與充分條件。
從某種意義講英國投降對美國來説也是一種解。
別忘了一直以來在美英關係中美國扮演的都是支援者的角即美國是純付出的一方從英國獲得的好處少之又少。換句話説英國就是一個累贅不但沒有能夠對美國起到幫助作用反而給美國增添了不少的麻煩。
戰後就有人評估在英國戰敗之前美國援助給英國的物資足夠建造二十艘艦隊航母以及所有的艦載機、配套的護航戰艦或者是武裝十五個坦克師、二十個裝甲師與三十個摩步師或者是製造兩萬架戰略轟炸機與三萬架戰鬥機。甚至可以説。如果英國產生的拖累效應。美國甚至有能力守住澳大利亞。
不可否認失去英國之後美國已經沒有可能打贏這場戰爭了。
從戰略格局來看德意志第二帝國與美國隔着大西洋中國與美國隔着太平洋即便美軍能在大西洋與太平洋戰場反敗為勝甚至能夠奪回主動權也沒有能力在短短數年之內越過這兩道天然屏障也就沒有可能在這場大戰中取勝。*只是美國肯定有機會保持不敗。
原因就是。德軍要想在短期內跨過大西洋是不大可能的事情而中**隊就算攻佔了夏威夷羣島也難以在短期內攻打美國本土。依靠世界最廣袤的兩個大洋美國有足夠的能力守住本土。
只要美國守住了本土。就能迫使對手座下來談判。
有此可見現在談論勝利顯然為時太早。
在這次高級將領會議馮承乾就強調了這一點即迫使英國投降只是取得了階段勝利離最後的全面勝利還非常遙遠。美國肯定不會投降即便在本土遭到攻擊之後也未必會投降。因此任何與速勝有關的思想都是有害無益的。也就必須做好再打幾年的思想準備。
顯然馮承乾在給所有人打預防針。
必須承認馮承乾的判斷非常準確。
關鍵就是美國有沒有能力堅持下去。
除了在地理環境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之外美國在人口、以及自然資源都擁有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優勢。
大戰爆發前美國的人口數量就超過了一億為全球第三僅次於中國與紅俄。如果把加拿大算那麼美國的人口數量還超過了紅俄為全球第二。當然。可以為美國所用的人力資源還不僅僅是加拿大南面的墨西哥、以及加勒比海地區的國家都與美國保持着良好關係都能為美國提供一些幫助。這樣一來美國可用的人力資源接近三億與中國的四億相差不大。
據戰後解密的資料。早在一九四一年美國就開始利用拉美的人力資源。
比如。(找小説素材就到)從一九四二年開始美國擴大了從拉美地區進口的資源從而減輕國內資源生產壓力。到了一九四二年底美國擴大了從拉美地區進口資源的範圍。到了一九四三年美國還開始向墨西哥轉移輕工業即開始利用墨西哥的人力資源為美國生產一些低技術含量的工業產品。到了一九四三年底墨西哥出口到美國的輕工業產品已經佔到了美國總消耗量的百分之六十。別的不説當時美軍的被服就有一半是在墨西哥生產的而提供給軍隊的罐頭食品更是大部分都來自墨西哥。
由此可見美國有足夠的人力資源來支持這場戰爭。
保守估計美國至少能把武裝部隊的規模擴充到一千五百萬如果充分利用了加拿大與墨西哥的人力資源美軍的總兵力甚至能突破兩百萬。此外還有大約一百五十萬加拿大軍隊可供美軍調動。
有了兩千多萬軍隊美國顯然不易被擊敗。
當然關鍵還是在資源。
要知道美國是世界三個能夠在資源做到自給自足的國家之一而且在資源的種類與豐富程度絲毫不比另外兩個即中國與紅俄差。依靠本土資源美國就能支撐起整場戰爭。
事實在某些關鍵物資的產量美國一直位居世界第一。
比如直到大戰的最後一年美國的原油產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佔到了全球總產量的四成左右。
此外美國本土還擁有支持戰爭所需的全部戰略資源。
即便某些資源的產量不夠大比如天然橡膠也可以同拉美地區獲得並不存在資源不足的問題。
也就是説美國具有把戰爭打下去的必要基礎。
除了人力資源與物質基礎之外美**民的鬥志與士氣也不是很大的問題至少比英國強得多。主要就是打到這個時候美國本土並沒有遭到攻擊而且在短期只內也不會受到嚴重威脅。
更重要的是從一九四四年初開始美國就進入了全面戰爭狀態。
在一九四四年底美國聯邦國會還通過了好幾項與戰爭有關的法案加強了以總統為首的戰爭委員會的權力。
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美國的戰爭機器開始全速運轉。
此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這就是在英國戰敗的時候絕大部分美國民眾並沒受到戰爭的影響或者説還沒有體驗到戰爭的殘酷。
在英國投降之前美國本土基本沒有遭到攻擊。
雖然早在一九四一年中**方就開始尋找攻擊美國本土的辦法除了動用艦隊發起偷襲、以及攻佔離美國本土較近的基地實施戰略轟炸之外還提出了很多匪夷所思的方案比如用熱氣球運載炸彈利用平層較為穩定的氣讓炸彈漂到美國本土空然後再依靠定時裝置解來轟炸美國本土。又比如在蝙蝠身安裝小型燃燒彈去對付美國中西部地區的農場。
當然這些離奇的方案都只停留在紙面。
在中國艦隊偷襲舊金山之前對美國本土威脅最大的是德軍潛艇。美國參戰之後德軍潛艇就開始襲擊美國本土東海岸地區。在一九四三年德軍潛艇還數次進入墨西哥灣襲擊美國南部地區的海鑽油平台。
只是這些襲擊都無關痛癢。
在英國戰敗之前針對美國本土規模最大的一次襲擊行動就是中國艦隊偷襲舊金山。
不可否認這次襲擊造成了很大的傷亡與破壞甚至導致美軍加強夏威夷羣島防禦的部署工作沒能按時完成。問題是相對於整個美國而言舊金山本算不了什麼遭受的損失也算不了什麼。
此外這次襲擊反而發了美國人的愛國熱情。
在美國的宣傳機器的鼓吹下中國艦隊偷襲舊金山被美國民眾看成了是可恥的戰爭行為或者説是不光明的戰爭行為。藉此美國當局開始大肆鼓吹愛國主義鼓勵更多的美國人蔘軍服役。
可以説在英國投降的時候美國人並沒有喪失取勝的信心。
此外美國民眾的基本生活也沒有太大的變化。
要知道在英國投降的時候美國都沒有實施配給制民眾依然能夠在ziyóu市場購買到生活物資。
事實美國在食品、紡織品與藥品的生產與供應一直沒有出現問題。
對美國民眾來説戰爭還是非常遙遠的事情。特別是對於廣大中小城市、以及城鎮鄉村裏的美國人他們對戰爭的最為直接受除了税收有所增高之外主要就是某個親戚、或者朋友在遙遠的戰場陣亡、或者是負傷以及鄰居在收到陣亡通知書的時候前去問與弔唁。
正是因為沒有受到戰爭的殘酷所以絕大部分美國民眾都沒有強烈的反戰情緒。
這一點與英國形成了鮮明對比。
要知道在英國當局決定投降的時候幾乎所有英國民眾都產生了強烈的發展情緒只是大部分人沒有表現出來。
由此可見美國還沒有到必須投降的地步。
在擁有足夠多的人力資源、堅實的物質基礎、以及民意支持的情況下美國肯定不會在一九四五年投降。
當然同盟國集團也不可能在一九四五年攻打美國本土更不可能攻佔美國全境。
這樣一來戰爭就不可能在一九四五年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