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時機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全文字無廣告第一百三十二章時機與一個月前的情形完全相反,這次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不應該立即向美國宣戰。
吳鐵生等陸軍將領擔心的是,如果立即向美國宣戰,資源肯定會向海軍傾斜,因此正在西伯利亞苦戰的陸軍肯定會受到影響。以空軍司令劉亞光元帥代表的空軍將領認為,本還沒有投降,與美國開戰後,對作戰行動肯定會遇到麻煩。海軍將領則認為,海軍還沒有為與美國開戰做好準備。
當然,關鍵是後者。
雖然第二批三艘“秦始皇”級航母,即“光武帝”號、“魏武帝”號與“唐高祖”號已經在六月初正式服役,配套的六艘防空巡洋艦、六艘輕巡洋艦與八艘反潛驅逐艦也在此之前付給海軍,但是訓練工作還沒有結束,而且新式艦載戰鬥機、俯衝轟炸機與魚雷攻擊機的量產工作正在進行,要到八月份才能取代現有的艦載機。如果考慮到飛行訓練,則要到十月份才能形成戰鬥力。
在此之前,海軍依然只有三艘艦隊航母。
顯然,這點力量,本不足以戰勝美國海軍,甚至不足以與美國海軍抗衡。
要知道,在年初的時候,美國太平洋艦隊的規模就增強到六艘艦隊航母,在五月份還獲得了兩艘快速戰列艦。
雖然美國海軍沒有實戰經驗,而且嚴重欠缺防空戰艦,但是美國與本不一樣,除了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還有強大的工業基礎。也就是説,要想戰勝美國,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按照李向龍與魯志剛等人的判斷,至少要到年底,中國海軍才有能力戰勝美國海軍。
也正是如此,李向龍等人都認為不應該立即向美國宣戰,至少應該把宣戰時間推遲到年底,最好能推遲到一九四二年初。
原因很簡單,到一九四二年初,在開戰後建造的戰艦將陸續服役。
這其中,包括中國海軍的第二級艦隊航母,即“唐太宗”級。
前面已經提到“唐太宗”級最大的改進之處是通過增大排水量,彌補了“秦始皇”級存在的缺陷。此外“唐太宗”級還是中國海軍第一種配備了彈器的航母,其航空作戰效率比“秦始皇”級大為提高。
在設計階段,馮承乾就明確提到,新航母必須配備彈器。
雖然初期的艦載機都不需要彈器,能夠直接從航母的甲板上起飛,但是隨着戰機的能提升,起飛重量越來越大,而且載荷也越來越大。如果沒有彈器,那麼戰機的起飛重量就會受到限制。
在研製新一代戰機的時候,這個問題顯得極為突出。
如果按照海軍提出的能指標來設計,那麼新式艦載機都無法在最大起飛重量的情況下從航母上滑行升空,必須減輕載荷或者減少載油量,降低了戰機的作戰效能。只有使用彈器,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最初,馮承乾希望直接發展蒸汽彈器。
顯然,這太好高騖遠了。
以中國的工業實力,特別是工業技術,別説在一九四零年代,即便再等十年,也不見得能夠製造出蒸汽彈器。
相對而言,壓彈器更加現實一些。
所幸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也在開發壓彈器,而且給予了中國相當大的幫助。
正是如此“唐太宗”級在設計階段才把彈器考慮了進去,並且由此確定了艦載機的基本能指標。
此外,馮承乾還有一個不大切合實際的想法,即採用斜角甲板。
只是,在馮承乾提出這個想法的時候“唐太宗”級的基本設計已經確定下來,如果更改設計,必然耽擱建造工作。
結果就是,直到第三級艦隊航母,才採用了斜角甲板。
“唐太宗”級依然採用的是直通飛行甲板,前端設置了兩部壓彈器,並且用阻攔網與降落區隔開,降落區設置了十一道阻攔索,飛行甲板總長度為二百四十七米,僅比“秦始皇”級略長了一點,寬度則增加到了三十三米,有了明顯提高。增大飛行甲板寬度,最大的好處就是增加了待飛區的面積,可以在飛行甲板上繫留更多的戰機,以及提高了飛行甲板的作業效率。
當然,飛行甲板增寬,艦體也隨之增寬,機庫面積大幅度提高。
與“秦始皇”級相比“唐太宗”級的機庫面積增加了將近百分之四十。在同樣搭載四個艦載機中隊的情況下,可以將百分之八十的戰機置於機庫內,減少了繫留在飛行甲板上的戰機數量。
顯然,這對提高飛行甲板的作業效率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