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一百零一章遠戰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在兵力不如對手的情況下,帝國海軍對戰艦遭受損失更加,因此在海戰中,公海艦隊保存實力的意義高於對手。為了保存實力,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拉開戰距離,爭取在遠戰中擊敗對手。雖然這無法做到全殲對手,但是至少能夠保證己方受損的戰艦能夠從容不迫的撤出戰鬥。

此外,帝國海軍在和平時期的訓練中就十分重視遠戰,特別是在炮擊訓練的時候,每個炮手都被要求掌握遠距離開火的技巧。當時,帝國海軍甚至把遠距離炮擊命中率當成是炮手技能考核的第一標準。

對希佩爾來説,保持較遠的戰距離,才是取勝之道。

十一點半,在距離縮短到十八千米左右的時候,希佩爾命令艦隊轉向,與傑利科保持相同的航向。

這個距離,正是希佩爾希望得到的理想戰距離。

戰前,帝國海軍對五十二倍徑三百毫米艦炮做過嚴格的能測試,發現在一萬八千米處的穿甲能力最為理想。結合獲取的英國皇家海軍的情報,帝國海軍專門制訂了一套遠距離戰的戰術。馮承乾回到帝國海軍之後。強化了這一戰術,及利用較遠的戰距離,儘可能的發揮出長倍徑火炮的威力。

説得簡單一些,就是直接打擊英艦的水平裝甲。

要知道,當時包括帝國海軍在內。沒有哪個國家的海軍認識到了水平防護的重要,主要是火炮的程有限。導致戰距離過近,炮彈的命中範圍主要在艦體側面,很難擊中戰艦的水平面。此外。較為落後的觀瞄方式。也限制了戰艦主炮的遠距離戰能力,使得遠戰行不通。

直到一九一零年左右,隨着火炮製造工藝取得關鍵突破,火炮的能、特別是程有了大幅度提升,加上瞄準設備的改進,才使遠距離炮戰變得具有可行。問題是,短短几年之間,本沒人認識到遠戰的重要

帝國海軍能有超前認識,與馮承乾有很大的關係。

當然。這也與一家帝國企業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即享譽全球的蔡思公司。

在英德決裂之前,英國皇家海軍都得從帝國採購光學設備,而蔡思公司就是帝國最好的光學設備製造商。大戰爆發前,蔡思公司生產的望遠鏡、潛望鏡、瞄準鏡等等,銷售到了世界各地,是公認的最優秀的光學設備。

當然,最好的肯定得留着自己用。

正是有了蔡思公司,帝國海軍才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觀瞄設備。

當然,克虜伯等軍火商也功不可沒。要知道。當時克虜伯公司掌握着世界上最頂尖的火炮製造工藝。兩場海戰已經證明,由克虜伯公司製造的五十二倍徑三百毫米艦炮在各項能上都超過了英國皇家海軍的mk5型四十五倍徑十二英寸艦炮,即便跟“喬治五世”級上的十三點五英寸主炮相比也毫不遜

事實上,這也正是帝國海軍沒有急於採用三百五十毫米,乃至三百八十毫米艦炮的主要原因。

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帝國海軍擁有當時最強的遠戰能力。

傑利科想在遠戰中佔到便宜,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事實上,傑利科也沒有想過打遠戰,而是希望逐步縮短戰距離,最後在近距離炮戰中擊敗公海艦隊。

問題是,希佩爾會給他這個機會嗎?

發現希佩爾再次讓艦隊轉向,保持戰距離之後,傑利科也立即下令轉向,打算繼續縮短戰距離。

可惜的是,希佩爾似乎沒有想過打近戰,緊跟着調整了航向。

這下,問題出來了。

雖然傑利科擁有兵力上的優勢,但是在速度上就沒有任何優勢了。更嚴重的是,傑利科做出了錯誤判斷。

關鍵就是,傑利科借用了大戰爆發前的情報,準確的説是一九一二年的情報。

當時,帝國海軍中的兩艘“拿sāo”級、兩艘“萊茵蘭”級與四艘“赫爾戈蘭”級戰列艦採用的仍然是三脹往復式蒸汽機,持續高速航行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在注重速度的艦隊決戰中肯定是艦隊裏的短板。

問題是,大戰爆發的時候,這一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至少得到了部分解決。

大戰爆發的時候,四艘“赫爾戈蘭”級已經完成了必要改造,換上了燃油鍋爐與蒸汽輪機。雖然受戰爭影響,一些改造工作並沒進行,但是解決了最基本的問題,即持續高速航行能力。

當時,真正的短板,只有兩艘“拿sāo”級與兩艘“萊茵蘭”級。

這四艘戰列艦在大戰爆發的時候,正準備進行現代化改造,因為繼續擴充艦隊規模,所以都終止了改造工作。

只是,對公海艦隊來説,這並非致命缺陷。

在編組戰鬥序列的時候,希佩爾就讓第四戰列艦分隊,即由兩艘“拿sāo”級與兩艘“萊茵蘭”級組成的編隊留在最後面,並且授權分隊指揮官在必要的時候可以自行撤離,但是不得干擾主力戰。

問題是,少了四艘戰列艦,希佩爾還有多少勝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