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虎嘯龍吟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李密忽聞王世充趁自己與宇文化及在黎陽戰之際,突然發起兵變,率部闖入東京帝宮,殺掉了隋帝楊侗左右諸臣,且自命為大丞相併總理天下兵馬,而隋帝已成一介傀儡的消息後,大戰剛剛結束,便怒不可遏地迅速調頭集結大軍,兵分兩路,一路猛力攻克東京洛陽周圍王世充所佔的軒轅、虎牢等重鎮,一路重新聚起重兵,再次死死圍定東京…
王仁則聞知堂弟王拔柱被少林武僧打死,正調兵報復,忽見李密重兵捲來,急忙率部逃往東京…
東京洛陽周圍的大多重鎮重新落在李密手中。東京洛陽宮再次成為一座孤島。
從大業十二年初,王世充奉隋帝楊廣聖詔北上所聚十萬大軍,直至王世充入主東京,與李密大軍大小七十餘戰,王世充的十萬兵馬損失八成,如今僅剩下的不足兩萬的人馬。若説往他在東京城外,與李密戰也罷對峙也好,好歹畢竟還算可進可退;如今,他和他的人馬入駐東京,再次被李密的數萬大軍圍得水不通,而東南西北各鎮統被李密大軍佔據,兩個月時間,東京數萬守軍加上黎民百姓再次陷入大饑荒,一斛米已經賣到八九萬錢,末了,連王世充手下的公卿大臣都已無米可食了…
如今的他,竟然成了甕中之鱉…
眼見要被活活困死,王世充不得不孤注一擲了——他決計親率最後這兩萬兵馬,與李密做最後一場的拚死搏戰!
最後這兩萬將士,也統是追隨他多年的家鄉子弟兵。
決戰之前,他對全軍士兵下發了最後一道號令:此戰,成則共享富貴,敗則死無所葬!
李密自與王世充戰以來,大小七十多場戰役,可謂是屢戰屢勝。所以,在王世充突然開城出兵的最後這場拼死突圍中,李密竟然疏忽輕敵,近十萬大軍幾乎還未及列陣,便被王世充大軍衝得潰不成軍。
王世充又事先備下了一個長相酷似李密的人,乘雙方戰之際,忽令左右將那個相貌酷似李密的人押到陣前,率眾齊呼:"李密被活捉啦!李密被活捉啦!"李密的部下聞聽,頓時譁然,羣龍無首,整個大軍當即全線潰敗!李密不及招架,最後,在左右幾十個武衞的拚死護衞下,殺出一條血路,倉皇逃到大唐帝京長安,歸降到李淵屬下…
東京內外,重歸大隋治下。
東京重歸不久,向以忠臣自詡的王世充突然兇相畢:即刻威楊侗禪位於自己。因楊侗不肯聽從,他竟命侄子王仁則縊殺了楊侗,自立為帝,改國號大鄭。
王世充廢隋建鄭之後,王仁則被封為鄭國的荊王爵號,並晉為屯衞大將軍。在柏谷屯設州,更柏谷屯為轘州。仍命王仁則駐紮於東京外圍,負責轘州等東京周邊諸鎮的鎮守和兵馬調度。
王仁則駐紮轘州之後,對州城附近的柏谷寺和少林寺視為眼中釘中刺——雖説堂弟王拔柱與少林寺僧因尋糧之爭中殺了兩人,可王拔柱之死,畢竟也是為了軍糧。他若不為王拔柱報仇,以後誰還會再為他賣命?故而,見局勢稍定,便上表請鄭帝王世充詔準解散少林寺,並驅散眾僧!
王世充攔阻道:"唉!仁則啊!你要知道,眼下天下大勢,夏、唐、鄭呈三分鼎立之勢。大鄭與李密的幾年爭戰,已經是元氣大傷,近期軍報連連告急,唐軍又從西部一路攻入我大鄭領地。短短兩月,我大鄭江山便十去五六。若不是求助竇建德的夏軍幫我扯住唐軍,東京只怕已不再王姓了!眼下夏、唐兩軍對峙,也不敢掉以輕心。即使夏軍能一舉擊敗唐軍主力,我大鄭仍舊還是吉凶未卜——那姓竇的早有一統天下的野心,很可能還會反過頭來,再一舉滅掉我大鄭啊。
"當初,拔柱不知輕重,偏要去招惹那些不要命的少林和尚,還無緣無故地殺了人家兩個人。不是朕不許你為拔柱報仇,少林寺位居大鄭之地,又距東京甚近,下院十數個,信眾更是不計其數。若能收撫為我所用豈不甚好?即使不能收撫,也用不着為一幫和尚大動干戈損兵折將了。其實,他們一向所倚者,統不過隋文帝當年所賜的萬畝寺田。正是憑着這萬畝良田,少林寺才能供養得起眾多的僧人,並聚攏起眾多的居士佃户。他們若是實在不識時務,其實,朕一道詔書完全就能收回那些寺田。沒了糧地,自然就是樹倒猢猻散,哪裏還用得着費一刀一劍?"王仁則道:"陛下教導的是。只是,臣以為,即使詔命收回寺田,眼下一時,糧食仍是我軍燃眉之急。小小一座寺院,一兩萬畝的良田,按一千個人頭,一年也就吃五十萬斤糧,不算居士佈施,一年至少也可省下三五十萬乃至百八十萬斤糧的。侄兒的手下已經打聽出了,他們寺後的柏谷墅山林一帶有許多的秘密糧窖。我估計,少林寺幾年省下來的存糧,至少也在一二百萬斤以上!侄兒以為,若能把這些糧食來,好歹也可救我大鄭軍一時之急!"
"你們查了兩三年了,除了人家主動送來的十萬斤糧谷,至今也沒見你們查出一粒糧食來!眼下,你不能再給我節外生枝了!你若認定那裏有糧,既可以先派人悄悄去尋找,也可以再張口去借。他們若是不肯相借,你們尋到哪裏有糧,那時再派兵去搬也好,去搶也罷,他們也只能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説不出了。"降龍羅漢慧瑒來到柏谷寺,告知眾僧:鄭帝王世充再次派人到上院少林寺找善護師叔借糧。這次,上座善護派人趕到東京,奉上開皇年間隋文帝賜予的一些金銀諸物,以此寺中已無糧可借…
王世充看到寺裏送到東京的諸多金銀,就是想發作,一時也找不到什麼理由——眼下,糧食雖是鄭國朝廷賴以支撐的唯一急需,可是,人家奉送的這些金銀,並不比他們張口所借的糧食數量價值更菲。所以,一時也無計可施了。
柏谷寺的眾僧便發覺:最近幾天,柏谷塢一帶的山岩叢林,常常會出現一些面目陌生的打柴人、牧羊人和採藥人…
多年以來,柏谷寺僧與附近幾處莊子的百姓你來我往甚是密切。除了每年的夏秋兩季上山租,山下村裏的百姓,凡是家中遇有病災之時,寺裏只要聽説了,多會主動前往救濟。甚至百姓家中有了紅白喜事,寺僧也會派人前往湊個份子。彼此之間一向從未曾謀過面者,實在少之又少。
曇宗與普惠、明嵩、普勝幾人俱都到:這些突然頻頻光臨柏谷塢一帶山林的陌生面孔,恐怕又是衝着寺糧來的。
自開皇以來,因寺糧豐足,上院便開始有意把糧倉分散儲藏。往年,每季收上來的糧食,都是先被寺僧們曬乾了,再拿麻袋紮好了,然後人扛擔挑地,順着寺中一條秘道運到後山,再分別存入各處的糧窖。整個藏糧圖,也只有上座善護、志、慧瑒、曇宗、普惠、明嵩和普勝七個人知道。而柏谷屯的糧窖,因是直接負責收佃的寺院,故而也是少林寺諸多下院中收儲存糧最多的。特別近幾年,因天下動盪,寺僧們不僅又掘建了一些新的地下糧窖,也在後山諸多山岩中新增了一些秘密糧窟。
然而,近幾年因兵荒馬亂,加上連年歉收,坐吃山空,寺裏若真是存有大量陳年餘糧,其實,就算借他幾十萬斤百八十萬的,也犯不着因此與他結下仇怨的。實在的,眼下,寺裏的糧食已經自顧不暇,因而,本不敢再開這個口了。
為防王仁則會派大軍搜山,自從李密兵敗,王世充廢隋建鄭之後,眾僧們連夜又將山上的幾處糧窖以山石亂樹掩遮得更隱秘了一些。
其中,有一處山的糧窖,只因下雨時會有積水從隙滲入,為防糧食受,眾僧便將糧食連夜轉到另一處秘密山之中。
癩頭和尚智興望着這處搬空的糧,想到近幾天老在山上轉悠的那些陌生人,撓了撓癩痢頭,不覺心生一計…
這天傍晚,他叫上鬼影頭陀道廣,兩人到灶房向灶頭討了幾把麥子裝在僧衣裏,悄悄溜出了寮舍、溜出山寺,直到半夜才又悄悄溜了回來,不知又在外面做了什麼勾當。
第二天天未亮,兩人又溜出寺去,爬到後山一處枝繁葉茂的大樹上往下瞅。
天大亮以後,他們看見,從山道上爬上來了兩三個彆着柴刀,卻本不打柴,只是在山岩林間這裏敲敲、那裏扒扒的人。
有一個人突然在石頭上發現了幾粒散落的麥粒兒!只聽他大叫一聲,如獲至寶地撿起了麥粒兒,驚喜地對遠處打了個呼哨。另外兩個打柴人不一會兒便跑了過來,三人在地上指指點點、尋尋覓覓的,順着麥粒兒,最後找到一處幹樹枝遮掩着的山崖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