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二十五章斬妖除魔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兵變江都之後,宇文化及命眾人倉促收拾一番,便率十萬武衞和驍果軍並數千嬪妃宮人,分乘幾百條舟船,順着當年隋帝楊廣南巡江都的那條煙波浩緲的大運河,一路往北進發。

這真是一支奇異的隊伍。乘坐帝王大龍舟的,不是冕琉龍袍的皇帝陛下楊浩,而是大丞相宇文化及。

與總理兵馬的宇文化及同船而行的,不是左右文武百官,而是蕭皇后和幾位貴妃。而乘坐蕭皇后鳳船的,不是皇后,而是宇文化及的胞弟宇文智及。

大丞相儼然太上皇,一路之上,不是召集眾將商議國事進退,而是美酒佳人、絲竹歌舞。

好光景還沒有過幾天,宇文化及和他的左右武衞首領們即刻發覺:此番北上,人馬供給和行走住宿的艱難困窘,本不是他們設想的那樣簡單。

兩年前,南巡時,畢竟有五百里的沿途供及。十萬人馬,每天都得二十萬斤的糧草。如今雖説大隋陛下南巡所帶的江山美人和金珠銀寶盡數在囊,卻不能換回米麪糧草。

更令躊躇滿志的宇文化及沒有料到的是:他原以為,自己殺了楊廣,是替天行道,是救民於水火。天下百姓皆會簞食壺漿於道旁的。哪裏料到,一出江都,一路之上,北方的各路義軍,竟然不約而同地全都打着討伐他這個弒君逆賊的旗號,從各自的領地對他圍追堵截…

越發令他到意外的是,就連當初發起天下人反隋的第一反賊李密,此時也搖身一變,竟然成了東京洛陽新帝楊侗的太尉、尚書令,也打着要為先帝楊廣報仇的旗號,率大軍對他圍攻來了——兩軍在童山拉開戰場,一場惡戰,武衞軍諸多將士竟然紛紛叛離…

息稍定的大丞相、行軍大元帥宇文化及知道自己遲早會成為他人的刀下之鬼,不望天而嘆:人生故當死,豈不一為帝乎?一不做、二不休!於是,決計命人殺掉剛剛由他扶立起來還不足半年的隋帝楊浩,自己來做一回皇帝…

被一路挾持的數千後宮,上自後妃下至宮人內侍,忍飢挨餓,餐風宿,做飯洗衣,餵馬勞作,還要被軍士作踐,實在遭了大罪。

含煙好歹在何總管的掩護下,一路之上雖吃盡了顛宕勞累之苦,比起後宮姐妹們,倒也算是清靜安寧,躲過了一場又一場的劫難和不堪…

幾次兩軍戰之際,含煙見別的姐妹過着婢妾不如的子,唯恐被人看破女兒真相,幾番尋機逃走。何峽每每悉心勸道:"丫頭,東京洛陽那邊你不是還有一個表兄麼?要想平安回到東京,眼下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死活也要跟着他們走。如若不然,你想想,眼下,滿天底下都亂成這樣了,這千里迢迢的,一兩個人在路上如何行走?半道上,不是被別的亂軍殺掉,也會餓死途中。還有,這車啊船的,你到哪裏去尋?你一定要咬牙堅持,萬不可貿然行事。待大軍快到東京時,我自會想辦法幫你逃走的。"其實,含煙心下也明白:想要回到東京,眼下,也只有何峽説的這一條道才最穩妥。於是,漸漸地安下心來,每天跟着大軍走走停停。

轉眼去夏來,含煙每天一身寬大的閹人穿的袍子,不梳不洗、灰頭土臉的早就遮了本相和身段。再加上何峽與武衞將軍們的情,處處關照,倒也未出什麼差錯。只是,眼看她這樣遭罪,何總管常常愧疚難當,後悔當初不該攔着那個人,不如讓他帶她離開了:"唉!當初,怕你逃亡天涯吃苦受罪。現在想想實在後悔。若放他把你救出去,如今,還會跟着遭這些罪?"含煙無語,只是默默淚…

王世充萬沒料到:自己當初從江都一路北上,率幾路大軍與叛賊李密主力大小戰四十多陣,十萬兵馬只剩下了不足兩萬…後來,江都突然傳來凶耗,左屯衞將軍宇文化及在江都發動兵變,隋帝楊廣和皇室長幼盡皆遇難!他和東京留守的文武大臣含淚扶立楊侗為新帝不久,又忽聞急報:叛賊宇文化及一路北上,大軍主力近東京,他正調兵遣將,與宇文化及一決生死之際,突然,竟然聽説東京隋帝楊侗為了替先帝報仇,竟然命內侍發詔,招撫大隋宿敵李密為太尉、尚書令、東南道大行台、行軍元帥、魏國公,並命其李密率部前往殲擊弒君賊首宇文化及,然後入朝輔政…

不想,李密竟然答應了隋帝楊侗的詔撫,並遣使前往東京報謝並願意歸屬,而且當即調集兵力,前往擊宇文化及去了…

王世充聞訊大驚:自他率兵從江都趕到中原,整整一年的子裏,他率部與李密先後惡戰不下七十場!一次又一次的損兵折將,從當初聚集起來的十萬討賊大軍,到現在只剩下了不足兩萬的兵馬。萬沒有料到,隋主楊侗竟然要詔與自己整整惡戰一年的宿敵為太尉和尚書令,一夜之間,生死對頭不僅和自己同朝為臣,而且職位竟還在自己之上,這令他如何心甘?説不得那個窩火,一時咬牙切齒,與左右預謀:乘李密擊宇文化及之際,突然發起宮變、廢隋自立…

就在李密受詔奉命後,率主力與宇文化及在童山展開殊死決戰之際,王世充卻率部一舉攻入東京,發動兵變,左右大臣誅殺殆盡。

隋帝楊侗驟然淪為傀儡…

王世充入主東京之後,即刻晉任堂侄王則仁為輔國大將軍,命王則仁駐守柏谷屯,又改柏谷屯為轘州,並命其節度東南一帶的兵家重地如柏谷屯、轘轅關、金墉、含嘉城、函谷關等要隘重鎮的兵馬節度。

輔國大將軍王仁則率部開往轘州城後,即刻晉命堂弟王拔柱等人官職,王拔柱終於從軍曹,成為五品的鷹擊郎將。

儘管王拔柱對開小差的士兵一向心狠手辣,殺一儆百,可是,只因軍中已無後續之糧,每天三頓稀粥也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士兵因吃不飽肚子,也管不了那麼多了,隔三差五地開溜不斷。

王拔柱晉為郎將後,一心想為堂叔的天下盡些心力,他也明白,自古至今,當兵就是為了吃糧,喂不飽肚子,誰肯賣命?然而,因天下大亂,加上夏秋大旱,附近的百姓家中哪裏還能榨出多少油水?因見軍心浮動,王拔柱重新又打起了少林寺的主意:前番,他挾持了柏谷寺和尚道廣的家人,原以為能從此打出缺口,道廣打探出少林寺藏在柏谷塢一帶的秘密糧窖。不想,草料場不明不白的一場大火,道廣一家人失蹤,使他的謀算竹籃子打水。

自從道廣一家失蹤,他為堂兄納娶秀秀為妾一事又辦砸之後,王拔柱一直沒再得到過堂兄的好臉。他思量,自己好歹能回來萬把幾萬斤的糧食,堂兄駐紮在柏谷屯的兵馬便可保無虞。若能回十萬二十萬的軍糧,那可是給已經實際掌領天下的堂叔王世充的一份厚禮了!將來,堂叔一旦入踐大位、號令天下,自己繼續加官晉爵,何愁無望?

柏谷屯距柏谷寺不過七八里地,這次他動了點心思:派屬下掉軍衣,扮作小商小販出屯去四處探查,企圖能查勘出少林寺的秘密糧窖的蛛絲馬跡來…

後來,雖説並未查出些什麼有用的消息,可是,天天,他的左右手下卻向他稟報,説軍中有一位綽號"左撇子"的,對人閒侃時,説他認得柏谷寺裏有位綽號叫"貼餅羅漢"的和尚,俗家就在柏谷塢,説他的餅子貼得如何如何神,如何如何焦黃誘人,誘得肚子餓的咕咕叫的士兵們越發垂涎滴…

王拔柱心下暗暗一喜:命屬下即刻把那個左撇子叫到衙署來,以晉他為百夫總為誘,命他裝成百姓,打探貼餅羅漢的情形…

原來,這位左撇子前幾年曾租種過少林寺的寺田,前往柏谷寺佃租時,認得了少林寺的覺行。他打聽出來了:自兩個月前,柏谷寺的老灶頭普淨和尚圓寂後,他便被晉為新灶頭了。還打聽出,他是少林寺寺主志的弟子之一。

聞聽覺行的有關諸事,又聽説覺行的俗家就在柏谷寺對岸的柏谷莊時,王拔柱聞聽後着實驚喜萬分:真是天助我也!

他打量,既然覺行和尚是少林寺寺主的嫡傳弟子,當然會清楚寺裏的秘密糧窖都設在在何處!

更妙的是,覺行的老孃和侄子侄女就住在柏谷塢莊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