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67章三曰釋服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張寧沉了好一會兒,心道水往低處人往高處走,確實做碧園老闆不僅是身份地位還是物質上都有所提高,老徐前陣子辦事還算仗義,沒道理不對他厚道些。至於老徐以後會不會被細查底細,除非張寧提前倒黴了、不然沒人會輕易查他的。

張寧便微微嘆了一口氣道:“也好,你要想去我給你安排,現在我這個位置安排個所屬州府的密探頭目是有權力的…

你我雖然相識時間不長,但我沒有把你當外人看,實話告訴你,我已無意於繼續做採訪使,過陣子估計要離任,你到了碧園以後好自為之吧。”老徐忙問:“東家仕途得意,剛升五品,為何…”

“這個五品是虛的。”張寧強笑道“你也不必多問,我志不在此而已。”老徐道:“那碧園的差事,我還是不去了。”

“怎麼又不去?”張寧道“你既然覺得那個位置好,有沒有我也能做下去,官員的調遷和密探頭目關係不大,前任揚州採訪使獲罪下獄,謝雋不也沒動?”

“初時我提這事兒,以為東家做採訪使,我在下面也是為您效力。”老徐道“現在東家説了志不在此,我再去何益,反似不忠。”張寧笑道:“説什麼忠不忠的,我早就和你説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還是淡點好。

你要覺得我對人還行,也無須恩戴德鞍前馬後,心裏面有數某些時候別落井下石就行了。人各有志,我不攔着你。”

“這…”老徐忽然一臉為難“老朽這把年紀還有什麼志?不過留在東家這裏不出幾年反是拖累,如此,文君就託東家照顧。”張寧淡然地點頭:“南京青年才俊不計其數,我瞅見合適的,文君也滿意,給她個歸宿。”又見老徐的表情有些傷,張寧雖然年輕反而勸道“人生聚散本是常情,不用太計較。”***今年年初,蒙古韃靼首領阿魯台以為明朝已經疏於防備,遂率眾在邊境襲擾。

永樂帝得到邊關軍情之後,決意再次率兵北征。此時京師京營和南京京營是明軍最有戰鬥力的兩大主力,永樂帝即率京師京營出征。

去年投降來的王子忠勇王金忠屢請出兵攻擊阿魯台,願作前鋒效力,朱棣批准了他的請求,遂以金忠為前鋒、自率大軍三十萬隨後,大舉北伐。

而另一件牽掛在永樂帝心頭的事,在離京時待給了胡瀅,並説希望勝利班師回朝時能有進展。胡瀅叫錦衣衞校尉拷問了苗歌,審出此人確與亂黨有關係,遂當成了一條線索。

但過去的十幾年他獲得過許多線索,每一條都沒查到頭,查着查着就沒了,這回他也不太樂觀,只能比毫無頭緒要好。

詔獄裏的女犯終於招了,她實際和南直隸的亂黨包括桃花山莊並沒有聯繫,她能聯繫上的地方遠在四川布政使司治下的巫山縣。此人本來不是被故意暗查到南直隸這麼遠的,因為一個官員的關係陰差陽錯才到了碧園。

川北川東山區是胡瀅以前派人暗查過的地方,建文不太可能藏身在那裏,但胡瀅判斷可能巫山縣內的據點是他們聯絡中原的一個門户。

假設建文餘孽在西南某偏僻山區,通極為不便、不容易和外界聯繫,於是在巫山這個數縣匯的地方設一個據點,就能達到聯繫的目的。

胡瀅推論之後,直接派自己的親信屬下前往巫山縣實地取證,由燕若飛親自帶領。燕若飛是胡瀅身邊的心腹,長期不離左右,這次他是對巫山縣這條線索極為看重的。

兩個月過去了,燕若飛自巫山縣快馬趕回,人沒抓到一個,但取回了一些物證線索。一切都在胡瀅的預料之中,這麼急着跑去抓人當然不容易抓到,只要能獲得一些線索就算不錯。

胡瀅立刻擬成了奏章,設計出新的追捕方案,急着趕去北疆面見永樂帝,希望能得到批覆儘快展開佈局。此時胡瀅聞悉明軍主力已取得勝利,正在榆木川,便與隨從一起向榆木川趕去。

***不料到達軍中通報,幾天見不到皇帝,胡瀅覺不妙,按理他身為禮部尚書朝廷大員不應該被這麼涼在一邊、更別説他與永樂帝的特殊關係比一般的朝廷大員還有特權。

幾天之後隨軍的大學士楊榮、金幼孜總算找了胡瀅見面,胡瀅進入中軍大帳後發現外面立刻有軍封鎖。楊榮含淚道:“皇上已…”胡瀅心下頓時“咯噔”一聲,撲通就伏倒在地,金幼孜立刻説道:“胡部堂先別顧着哭,現在消息不宜,謹防有變!”胡瀅抬起頭來時,跪在地上老淚縱橫,哽咽道:“數月前皇上在京師還諄諄叮囑老臣用心公務,音容如在眼前,不想一去便成永別,皇上啊!”楊榮上前扶他:“大家都很傷心,但眼下最重要不是哀慟,咱們受命於危難之中,定要保障帝國平安過渡,方不負皇上平之恩。”胡瀅含淚點頭,心道這回來正巧,摻和到中樞機要決策之中,説不定能在新君面前混個擁立之功。便小心地問兩個輔臣怎麼辦的,不料楊榮一口就説:“胡部堂呆在中軍大營隨我們回去就行了。”擺明了不當胡瀅是自己人,之所以放他進來,是因為胡瀅在外面亂晃實在太可疑,平常胡瀅見皇帝都是很容易的…

據報營外那漢王的密探來往頻繁,不得不防。現在放進來了容易,胡瀅想出去就沒戲。胡瀅品出味兒來,也是沒轍,這裏是他們説了算,之前胡瀅在皇帝面前再怎麼受寵也是白搭。

他只好祭出最後的苦情戲,一把淚一把涕地説:“老臣在皇上面前鞍前馬後一生,能最後看皇上一眼嗎?”楊榮和金幼孜迴避商量了幾句,答應了胡瀅所請,將其帶進靈堂拜一拜就要把他軟

胡瀅進入靈堂跪着又了好多淚,一半是憋出來的一半是確實傷心,一朝天子一朝臣,老皇帝蹬腳了新皇帝上台還不知道會被怎麼對待,能不傷心嗎?

也許是傷心得不夠,胡瀅沒有沉浸在悲傷的情緒中,注意力一分散,忽然聞到一股子若有若無的異香。他十幾年來當着大官長期不在任,江湖跑得見多識廣,但這股子味兒非常陌生而且特別,從來沒聞過。

他又凝神嗅了一會兒,確實有那麼一種特別的味兒,當下有些疑惑。他心道:皇上兩三個月前還好好的,身體有恙能御駕親征麼?

帶兵打仗時也沒聽到任何傳言,突然就暴斃,一點預兆都沒有,實在有些蹊蹺。加上這股子莫名的異香,讓胡瀅心裏疑竇重重,直覺其中有曲折。可是大學士和隨行的親信宦官不可能允許他去動皇帝的屍體,更不允許他去調查。

甚至於人們本不關心皇帝怎麼死的,因為去管這事兒皇帝也活不過來。眼下非常緊急的是讓太子順利繼位、以免國家發生動亂,任何大事都比不上這一點的嚴重。胡瀅就算想查,現在也不是時候。

***此時北征大將寧陽侯陳懋和陽武侯薛祿率三千騎還衞京師,全副武裝的鐵騎匆匆進入德勝門,讓京師內外氣氛驟然緊張,每逢政權替時候,稍不留神就可能造成血雨腥風。

楊士奇等東宮官僚團結在太子朱高熾周圍,積極出謀劃策,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很快皇長孫朱瞻基就帶領衞隊出京先帝遺體。等到皇長孫到達北征大軍軍營時,一干近臣才向全軍宣佈了皇帝駕崩的消息,長期追隨永樂帝南征北戰的將士慟哭震天。大臣們隨即宣佈朱瞻基為北征大軍最高統帥,即刻護送遺體自開平外拔營回京。

皇長孫帶着三十萬大軍向京師進發,意味着全盤已成定局。遠在永安的汗王什麼也來不及做,等事情都成定局了,幹什麼都是找死。國喪開始了,朱高熾一面主持喪事一面籌備登基,在先帝的屍體前坐上至高無上的位置,是完全合法的程序。

不過暗地裏有從宮裏傳出來的秘聞,新皇沒孝衣就在後宮胡搞起女人來…也許不能怪他,他戰戰兢兢生怕有一點不合禮法地憋了太久,突然上面的壓力一下子消失,能不把這些年受的憋屈找回來?

永樂帝朱棣靜靜地躺着不能再折騰了,一個時代的結束。不論功過是非,永樂帝毫無質疑地堪稱強主,他不僅留下了很多政績,還留下了很多國策。政績可以在史書上濃墨重彩地書寫上一段,國策卻沒有前世萬代的,一切都漸漸開始改變。

首先東宮那幫跟着他吃苦的官僚立刻平步青雲,迅速佔領了權力高層,那些被罷官的關在詔獄裏的立刻被釋放出來衣錦加身,那些死了的人平冤昭雪追封榮譽的工作正在展開。

而那些曾經讓新皇不過的人,戰戰兢兢地等着頭上的利劍吧,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清算到頭上。

風水輪轉,禍福天降,生死榮辱就在彈指之間。當然這只是對於那些官僚,權力更替對普通百姓的影響體現出來還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南京的各級官府在消息公開後也很快就得到了來自京師的加急傳報,衙門立刻停止辦公,政府機構的運轉暫停,大堂裏都佈置起來,官僚們三天時間披麻戴孝起來祭奠。

從衙門裏發出的唯一政令是止一切娛樂場所開業、止婚嫁等喜慶的活動,舉國哀悼一代大帝的逝去…

當然有的人想張燈結綵慶祝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對於一般的下級官員來説,除了覺得二十多年的皇帝一下子換了不太習慣外,影響也不是很大。

古代禮法國喪三年,但對於一個龐大的帝國來説有點不現實,發展到現在“天下吏人,三釋服”意思一下就行了。張寧也去南京禮部裝哭了三天,要説真正傷心卻是談不上,他連永樂帝的面都沒見過一次,想傷心也找不到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