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十章落雁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海量小说,在【就要看書網

襄陽城雄據漢水中游,周長七公里,護城河最寬處250米,堪稱華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鐵打的襄陽”之説。《漢書-地理志》謂:“襄陽位於襄水之陽,故名。”戰國時楚置北津戌,始為軍政重邑。漢時置縣,三國時置郡,此後歷代為州、郡、府治所。漢代,襄陽城處於歷史上的鼎盛時期。《荊州記》載:東漢時襄陽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城南一帶號稱“冠蓋裏”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劉表為荊州刺史,將州治從漢壽遷至襄陽,使襄陽城由縣級治所一躍升為京城以下州的首府,地轄今湖北、湖南兩省及河南、廣東、廣西、貴州等省的一部分,成為當時中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夕陽西下,照得天空與江水一片通紅,秦川牽着匹白馬緩緩入了襄陽古城。只望見六門城樓高聳,四方角樓穩峙,王粲樓,獅子樓,奎星樓點綴十里城郭,金瓦琉璃,高牆飛檐,極是壯觀,整個城池都和諧地融為一體,給人以古樸典雅的受。城內人來人往,店鋪林集,四處都是叫賣聲,一片繁華景氣。

雖然正是亂世,可西南,中南地區還算太平。與獨孤鳳分手後,秦川便改走陸路。早幾在一個小鎮上竟然遇見了馬販子。於是秦川便上前選馬。挑來挑去見一匹瘦瘦白馬不斷向秦川眨眼,秦川上前後,那白馬便用長長的馬臉朝秦川身上親暱的擦去。秦川認為它很有靈,多半是匹被埋沒的千里馬,於是便買下它來。馬販子笑道:公子好眼光,堪比伯樂,正所謂老馬識途,越上年紀越有靈!秦川興沖沖將白馬牽到家客棧,飽飽餵了頓上等飼料,便試騎起來。不料白馬吃飽喝足後,仍然不見發飈,跑得比驢子還慢三分。秦川加了幾鞭,白馬倔脾氣上來了,乾脆卧在路邊,死活不走。秦川只好下馬,將它牽回客棧,又疑心是飼料吃壞了,便招來夥計一問。夥計扳開馬嘴一看,指着其牙齒告訴秦川,這匹馬太老了,可謂馬中之壽星,看它這一副老不死的德,估計還有幾年命。秦川才知道自己竟然買了匹馬中的老油條,於是自我安:吃一虧長一智,以後就知道如何分辨馬的年齡了。隨後的子,秦川騎着老馬,悠哉悠哉上路。因為秦川沒想好應該去哪兒,於是任憑老馬載着他亂走。老馬識途到的確不假,不幾,老馬就帶着秦川來到了襄陽。

秦川白衣白馬,人又長得俊俏,自然引人注目。那些小姑娘們火辣辣的目光也就罷了,畢竟秦川已經漸漸習慣了,可是當一個肥胖的中年男子用變態的眼光打量秦川之時,秦川就覺得一陣噁心,恨不得將他那對老鼠眼給挖出來。那胖子一臉笑朝秦川走了過來,正要開口,秦川已經冷冷哼道:“滾回去!不想死的話,就別惹我!”那胖子一臉驚恐,二話不説,竟然真的轉身,身法極快,飛奔而去。秦川也大為意外,那胖子顯然是個江湖高手,竟然被自己一句話就嚇跑了。秦川心中一琢磨,便推測那傢伙多半是安隆,不知道跑到襄陽來幹什麼見不得人的勾當。他之所以被自己一句話就打發走了,必然是因為將自己當成了石之軒。想到這裏,秦川心中一片煩躁,侯希白與安隆還好説,畢竟是站在石之軒這邊的,將來別的傢伙要是也把自己當成石之軒,那自己就別想過逍遙子了。

“公子,來一碗油茶吧!”一個十幾歲的小女孩揹着個沉重的大銅壺帶着懇求的目光注視着秦川。

“好的,來一碗吧!”秦川見她面黃肌瘦,小小年紀就出來為生活打拼,大為憐憫。小女孩利落的倒了一碗給秦川。秦川接過一看,黃糊糊的,上面浮着葱、姜、花生,香味四溢,於是幾口便喝掉了。又讓小女孩再添上一碗。

“公子,多吃幾碗吧!這油茶不但味道好,還可以暖胃、潤肺、生熱,可是我們襄陽一絕啊!”小女孩一邊給秦川倒油茶一邊打廣告。

秦川微笑着又喝了幾碗,然後掏出一小塊金子,遞給小女孩,説道:“不用找了!”小女孩驚喜至極,生怕秦川反悔,接過金子,道謝一聲,轉身就跑。此時,街上幾個小混混眼放金光,都盯上秦川了。秦川心道:不好,錢財不可外。這下可被賊盯上了!秦川馬上避開人羣,找了家客棧投宿。進了房間,秦川趕緊將裝金子的袋子,進內衣口袋,這口袋還是自己要獨孤鳳給縫上的,不過還是覺得不保險,於是琢磨良久,終於想出一個辦法來了。

不多久,秦川又出現在街上。他一面,後面立刻多了幾個尾巴。秦川來到一個麪攤,要了碗牛油麪,尾巴們也跟着光顧了麪攤,圍着秦川坐下了。秦川心道:這些賊還真明目張膽啊!等下看我怎麼玩死你們!秦川拿出袋子,在眾目睽睽之下,打開裝滿小金塊的袋子,慢條斯理取出一塊,扔給麪攤老闆,説道:“今天我請了,所有人的帳都記到我頭上!”麪攤老闆賠笑道:“多謝公子!就是把這裏的東西都吃光也要不了這麼多啊!”那幾個賊胚們也假惺惺向秦川道謝,眼睛卻盯着秦川的錢袋放光。秦川將錢袋回懷中。這時,老闆親自端了碗熱氣蓬蓬的牛油麪給秦川,又為秦川倒了碗黃酒,説道:“這是襄陽特產的‘茅廬’,是當年諸葛孔明之夫人黃月英所釀。吃牛油麪時,再喝上一碗襄樊黃酒,保管公子舒服似神仙!”秦川吃到一半時,又拿出錢袋隨手朝桌子上一放,向老闆問道:“這裏有好點的宅院賣嗎?價錢不是問題。”老闆還沒有回答,一個賊胚就伸手搶過錢袋轉身就跑。他的同夥,高呼抓賊,卻一個個慢騰騰起身,藉機擋住秦川。秦川起身急了,一個踉蹌,站穩再看之時,那賊已經跑不見了。他的同夥還假惺惺來安秦川。秦川哭喪着臉,失魂落魄喃喃道:“金子,我的金子!百兩黃金,還有兩顆價值連城的夜明珠都沒了!”那些賊胚們頓時一個個興高采烈,飛快散去,回賊窩裏分贓。麪攤老闆小聲告訴秦川道:“他們和賊是一夥的,都是漢水派的爪牙。”秦川一臉苦相,回到客棧,進了房間後,卻偷笑起來。原來他了兩個袋子,一個裝金子,一個裝石子,被搶走的正是裝石頭的袋子。秦川心想:等你們分贓的時候,去狗咬狗,一嘴吧!動手的那個傢伙必然被同夥認為是獨,有得受了。秦川樂了一陣子,見天已晚,便上牀睡了。

一早,風和麗,秦川用過早點,就開始騎着老馬閒逛襄陽城。出了北門,只見滔滔漢水環繞,西邊羣山連綿,有羊祜山、鳳凰山諸峯,此時沒有環境污染,真可謂山清水秀。秦川興致大發,道:“楚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天地外,山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留醉與山翁。”突然後面傳來聲音:“好一個酸書生,不會絲毫武功,竟然也敢來襄陽撒野!真是活得不耐煩了!”秦川掉轉馬頭一看,是個高瘦俊逸的中年人,臉上泛着嚴厲陰森之,令他的笑容透出一種冷酷殘忍的意味。秦川心道:多半是昨天那些賊胚的頭子。看起來是個狠角,不過我有絕對防禦,怕什麼。秦川原本的格是不喜歡多事的,但最近剛和獨孤鳳分手,心中正鬱悶着,脾氣自然也大些,可本不在乎鬧些麻煩出來。秦川也不下馬,冷笑道:“你就是昨天那些狗賊的頭子?人模狗樣的,卻不學好,你父母沒教導你做人的道理嗎?”那人見秦川出口比他還囂張,頓時大怒道:“找死!”然後飛身撲來。

秦川絲毫不懼,也不躲閃,反正任何攻擊對自己都無效。忽然耳邊一陣風聲,一道銀光擦着自己耳朵朝那人飛去。那人雙手一合,夾住飛來的暗器,一眼看去,竟然是隻銀釵。一個甜美的聲音響起:“錢城主,火氣怎麼這麼大啊?落雁幫你去去火吧!”秦川回頭一看,只見一個白衣美女風資綽約的站在老白馬之後。她眉目如畫,肌膚勝雪,氣質極為高雅動人。河風吹過,她的秀髮雲裳貼體往後飄拂,更突顯出她窈窕的身段和絕世的風姿,幾使人疑為下凡的仙子。秦川心道:這必然就是美人軍師沈落雁了,果然人如其名,確有沉魚落雁的姿,不過比起鳳兒來,還是差遠了。其實沈落雁姿並不比獨孤鳳遜,但情人眼中出西施,在秦川眼中,初戀情人自然是最美的。

那姓錢的傢伙正是漢水派的龍頭老大“雙刀”錢獨關,他見沈落雁朝自己出手,心中大驚,失聲朝秦川問道:“你就是徐世績?”秦川冷冷道:“在下秦川,並非割股示義的徐世績。”錢獨關望了望沈落雁,又望了望秦川,出恍然大悟的神,一臉賤笑道:“呵呵,我明白了!秦公子,多有得罪,還望海涵。沈軍師,在下不知這位風倜儻的秦公子是你的相好,所以剛才多有得罪,還請見諒!”沈落雁嬌笑道:“錢城主,你可誤會了。這位秦川秦公子可是當今天下第一才子,鼎鼎大名的畫聖,密公與瓦崗眾將皆仰慕秦公子久已,只恨未能一見。沒想到今卻讓落雁先遇見了。有誰如果要得罪秦公子,便是與密公瓦崗軍為敵。”此時瓦崗軍勢力最大,是天下眾義軍公認的首領,沈落雁這話一出,讓錢獨關又驚又懼,悻悻然朝秦川請罪,然後立即離去。秦川上下打量沈落雁,心想:她如何會知道我的?李密那傢伙會仰慕我?簡直是無稽之談!多半是侯希白那小子與她有一腿,因而把我給賣了。這隻該死的小“猴”子!不過我曾經叫他為我四處宣揚畫聖的名頭,他告訴沈落雁也沒錯。

沈落雁笑道:“秦公子一定是在想,密公與我為何會知道秦公子的吧?”秦川沒好氣的回答:“必然是侯希白那小子告訴你的。奇怪,你就算知道我的名聲,也不應該能認出我啊?”沈落雁嬌笑道:“秦公子這麼英俊風的人物,落雁如果還認不出來,那豈不是瞎了眼嗎?”説完拿出一幅畫像遞給秦川。秦川接過一看,正是自己的肖像畫,上面有字雲“恩師畫聖秦川之像”落款處題着侯希白的名字。秦川心道:侯希白那小子見了美女,骨頭就酥了,竟然把師傅的畫像也拿着去送人,ft!這畫像怎麼覺就象是遺像?

沈落雁又問道:“不知剛才秦公子提到世績割股示義是怎麼一回事啊?為何落雁從來沒有聽人説起過呢?”

“割股示義”是發生在徐世績投靠李世民之後的事情。秦王李世民擒獲王世充後,下令斬殺王世充及他的十餘名將領,其中有單雄信。在瓦崗起義的時候,單雄信就與徐世績為摯友,曾盟為兄弟同生共死。徐世績對李世民説:“雄信驍勇絕倫,我願意除官贖他不死”李世民説:“單雄信雖然驍勇,但輕易反覆,留之無益。”徐世績極力請求無用,涕泣着去見單雄信。單雄信輕蔑地説:“我早知道你一定不能辦事。”徐世績説:“我並不是怕死,可以與你一起死;但是,我以身許國,總不能做出兩種選擇。如果我也死去,誰來照管你的子兒女呢?”世績説着,用刀割下大腿上的一塊,讓雄信吃了。世績説:“這塊隨兄入土,權當我們不負昔盟兄之情”徐世績説完這句話,放聲大哭而去。此時的徐世績與單雄信還在李密手下打工,事情還沒有發生,沈落雁自然不可能聽説過。

秦川心想:歷史上的徐世績徐懋公可是非常了不得的人物,不過在大唐裏面,卻萎得差點成了綠帽龜,如果不是徐子陵天生冷淡的話。導師曾經説過,要修補一些破綻,不知道在這個空間裏人物的才能是以大唐書上寫的為主,還是以真實歷史為主。這個講義氣的熱血青年後居然成了兩面三刀,老而不死的老狐狸,武則天的上台,他可是居功至偉。可惜他死後,他的孫子,從小就被認為是禍胎的徐敬業,野心,藉口討伐武則天,自己卻想乘機做皇帝,結果把徐家給敗了,還把唐初文壇四傑之一的駱賓王給拖下水了。總的來説,徐世績還是個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沈落雁嫁給他也算是嫁對了金龜婿。秦川一臉高深莫測,對沈落雁説道:“有些事情跟你説了,你也不會明白的!”沈落雁心中大為氣惱,任何男人,不論敵我,即使不對她的姿神魂顛倒,也對她的才智極為敬服。而這個秦川不但對她不假顏,而且還很蔑視她的智慧。她心中雖怒,但神卻更加歡暢動人,嬌聲道:“秦公子,即使人家很笨,不明白,但還是想聽聽啊!”秦川正處在失戀期,腦子和口舌都極為衝動,又加上剛才被錢獨關破壞了興致,於是口無遮攔道:“你後嫁入徐家後,要好好管教一下孫子!你孫子裏面有個禍胎,叫徐敬業,長大後會造反。他要造反也就罷了,千萬別把人家駱賓王拖下水!”駱賓王(註釋1)文采出眾,詩文極有氣勢,是秦川相當喜歡的一個歷史人物。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水猶寒。”這首氣勢驚人的易水送別詩便出自其手,與李清照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詩可並列為最有氣勢的千古絕唱。

秦川這番話讓智比諸葛的沈落雁也聽得目瞪口呆。過了片刻,沈落雁回過神來,帶着點諷刺,笑道:“如此説來,秦公子是活神仙了。就連人家孫子將來的事情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佩服佩服!”秦川心道:倒,今天説話怎麼這麼口無遮攔。居然把未來的事情都説了出來,還不被人當成瘋子怪物?他可不願意在美女面前失面子,於是又裝出神秘莫測的樣子,説道:“在下對周文王的先天神卦頗有研究,要推測出五百年後的事情也並非難事。”沈落雁心中半點也不信,卻裝出一副崇拜驚歎的神,讓秦川的虛榮心大大的滿足了一把。秦川心情有些好轉,下了馬,得意洋洋問道:“落雁找我有何事?是不是讓我給你畫像?侯希白那小子已經得到我的真傳了,只是還欠缺火候。”沈落雁原本是來襄陽辦事的,遇到秦川純粹是巧合,而秦川卻以為她是專門來找自己求畫像的,心中不免得意。沈落雁見他正在興頭上,便也不道破,反讚歎道:“秦公子果然神機妙算,落雁佩服得五體投地!”秦川從馬鞍邊上取出紙筆,仔細打量了沈落雁一番,然後大筆一揮,很快就將沈落雁畫到紙上了。又自言自語道:“美人比花嬌,再添幾朵花好了!”於是又揮筆如飛,片刻就畫完了。從動筆到畫完,總共才用了不到半頓飯的時間,這讓秦川心情更加愉快起來,自己的速畫本領又有了大大的提高。他得意洋洋的將畫遞給沈落雁,説道:“如何?”沈落雁接過畫像(見沈落雁的形象設計)一看,驚喜異常,連連讚歎秦川的畫技,這回到是出自真心實意。其實沈落雁一直為李密出謀劃策,打天下,哪裏會有閒工夫去找人作畫?她之所以假借畫像之名,經常接近侯希白,其實是為了套取情報。侯希白走南闖北,經常給各勢力的權貴們畫像,是個非常吃得開的人物。沈落雁最擅長從不經意的閒聊中套取情報,因此時常打着畫像的名頭找侯希白閒聊。侯希白見了美女,魂都丟了三分,自然將自己在其他地方的所見所聞都毫無保留的説出來賣,讓沈落雁暗中總結出了不少非常有用的情報。由於深知侯希白一心追求逍遙,不想介入政治權利之間的糾紛,因此沈落雁也沒有籠絡侯希白來當瓦崗軍的間諜,只是不動聲的暗中套取情報。早些時,侯希白路過瓦崗寨,又去找沈落雁聊天。在談話中,沈落雁很快知道了侯希白與獨孤鳳新拜了一個師傅,叫秦川。沈落雁察言觀,竟然發現侯希白對這個新拜的師傅極為崇拜,每次談起秦川,時常在不經意中透出崇拜景仰的神。沈落雁非常震驚,能讓多情公子侯希白如此景仰的人物必然不簡單。天下第一才子和畫聖的名頭,令他必然與侯希白一樣受歡,因為絲毫不會武功,很難引起別人戒心,又便於控制,正是個做間諜的好材料。而且他與獨孤鳳的師徒關係也大可利用,李密正夜思索着如何對付王世充拿下洛陽,如果能挑動王世充與獨孤閥的火拼,對李密可大有好處。沈落雁一番算計,便打定了無論無何都要籠絡秦川的主意,因此找侯希白要了秦川的畫像,帶在身上。不料此次在襄陽竟然遇到秦川,沈落雁自然要好好把握機會。沈落雁原本只是拿畫像當藉口來結侯希白,心中對畫像並不怎麼在意,可是看到秦川的神筆之後,一陣喜悦之情還是油然而生。

沈落雁最擅長察言觀,很快就摸透了秦川的脾氣和喜好。她連連使用高明不痕跡的奉承,將秦川得飄飄然,暢快淋漓。秦川原本是在象牙塔內長大的書呆子,雖説後來經歷種種磨難,但社會經驗還是極為淺。在沈落雁有心算計下,很快就暈頭轉向,一下落網了。沈落雁邀請秦川去瓦崗寨做客,秦川也沒有多想,就一口答應了。兩人説走就走,一路上沈落雁不斷暗示秦川,瓦崗軍如何強大,李密如何英明不凡,後必然成就大業。秦川早知道天下是李世民的,對沈落雁這些暗示都不置可否,一笑了之。兩人走了一天,眼見天漸晚,突然前面面走來一羣人。為首之人身形雄偉,長髮披肩,氣質不凡,聲音極為柔和的道:“李密率瓦崗諸將恭秦公子!”秦川雖然心思單純,但畢竟是後世之人,見李密親自帶人出自己,如此禮賢下士,心中也大疑:奇怪,李密為何會這麼看重我?難道他知道我在這個空間是天下無敵的?連侯希白與鳳兒都不知道我的底細,他又怎麼可能知道?莫非他們要利用我來招攬侯希白,聯絡獨孤閥?

註釋1:下文轉載自某bbs(駱賓王(619--687或626--684),字觀光,唐朝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幼年即資質穎悟,聰慧過人。七歲時即景賦《詠鵝》詩,被譽為神童。晚年參加徐敬業揚州起事,並寫下了著名的《計武氏檄文》。

駱賓王作為“初唐四傑”之一,對盪滌六朝文學頹波,革新初唐浮靡詩風,開闢唐代文學的繁榮局面作出了貢獻,因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有影響的人物,長期來受到人們的讚譽。他一生著作頗豐,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作家,一個政治上很有抱負卻長期懷才不遇的小官吏。

他七歲那年,一天,祖父的一位朋友遠道來訪。席間,祖父談起教孫讀書的樂趣,就把賓王在詩習文方面的靈悟表現,情不自地一一道出。客人聽着,捋髯而笑,心裏似乎不太相信。飯罷,祖父帶賓王陪客人外出散步,領略農家幽靜的田園風光。當他們走過村邊的一口池塘時,看見一羣白鵝正在塘中戲水。有的拍翅追逐,有的引頸高歌。白翻騰,清波盪漾,煞是好看。客人心裏一動,就把小賓王拉到身邊,指着塘中的景象,附耳對他説:“你能把白鵝戲水的情景做成一首詩嗎?”賓王聽罷,向塘中凝視片刻,略一思索,就用清脆的童音大聲念道:“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短短18個字,把一羣白鵝戲水的神態維妙維肖地表現出來。形象是那麼生動,意境是那麼清麗。

“白”、“紅掌”

“綠水”、“清波”於用詞準確,對仗工緻之中,又出童稚的天真漫。客人幾乎不相信自已的耳朵,他一把把賓王抱在懷裏,動地説:“你真是一位神童!”駱賓王七歲詠鵝的故事,迅速傳遍遐邇,為此,他博得了江南神童的美譽。

駱賓王的父親外出謀仕,經過幾番拼搏,終於京試中式,被任命為博昌(今山東博興)縣令。大約在10歲左右,駱賓王隨母北上,寓居父親的任所。

駱賓王的父親為了給兒子實施嚴格的系統教育,一方面他親自督導,讓賓王繼續承接家學的傳統。另一方面,他又把賓王送進博昌縣學館,接受齊魯學風的薰陶。同時還讓兒子多方接觸當地的學界名,使他在廣泛的切磋中,提高和深化自己的學識。通過這種多渠道、多層面的嚴格教育,加上駱賓王資質穎悟,學習刻苦,態度虛心,所以學業進步很快。在後寫的《上兗州崔長史啓》中,駱賓王回顧自己在博昌學習的情事,詳細談到由於接受父親的嚴格訓導,各方面規範自己的言行,學習非常專心,態度極為刻苦。所學的內容也十分廣泛,不僅有儒家的經典、諸子的學説、名家的詩賦,而且還涉及兵書、術數、方技、乃至三教九的諸多學問。最終使自己成為“雖不能縱逸韻於霜皋,唳野致九天之響;而頗亦蓄餘芬於薄,垂薰有十步之芳”的著名學者。

總之,通過在博昌的多年苦讀,駱賓王已經從一個江南神童,成長為一名齊魯才子。他不僅學識淵博,而且賦詩作文,得到當地學人的口稱讚。他在齊魯大地的才子林中穎而出,成為一名佼佼者。但就在這個時候,一場厄運降臨到他的頭上;正當英年有為的父親,突然病死任上。這時駱賓王年僅十七八歲,還缺乏處世經驗和應變能力。幸虧駱履元為官清正,做人剛直,深受當地父老鄉紳的擁戴,人們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孤兒寡母料理喪事。接着駱賓王停學守孝,待到三年服闋,家計已十分艱難。為了解決一家人的温飽,也為了自已的仕途前程,駱賓王決定上京赴試。期望闈一搏,鵬程萬里,然後輔君佐國,建功立業,以實現祖、父對自已的熱切期望。

駱賓王入京應試,是在22歲那年的秋天。試前,他把家移居到兗州的瑕丘縣,投靠父親生前的好友韋明府(唐時稱縣令為明府),然後直奔長安。駱賓王對自己的學識頗為自負,以為闈一博,即可雁塔題名,獲取功名。他對科舉場上的種種弊,諸如請託、通關節、私薦、場外議定之類,不屑一顧。‮試考‬前後,人家忙忙碌碌進行院外活動,他卻悠閒自得地飽覽京、洛名勝。然而‮試考‬的結果,竟是名落孫山!這一下駱賓王慌了手腳,他第一次體味到現實生活的冷酷無情。個人的前程、家庭生活的改善、父輩師長的熱情期待,都成了泡影。下一步該怎麼辦?經過幾個不眠之夜的輾轉思忖之後,他決定南下義烏,向親人求援。

在外的遊子,投入了久違的故鄉懷抱,受到家人和親友們熱情地接待,使他真切地受到親情的温暖。但這時母親和年幼的弟弟正在遠方翹首等待。他不能在故鄉多作逗留,於是匆匆趕回瑕丘,和一家人團聚。此後他以更務實的態度潛心書海,閉門苦讀,為接第二次試場拼搏作充分的準備。

幾年以後,駱賓王終於在長安出仕了。這次謀仕的經過及其所擔任的職務不清楚。從自傳體長詩《疇昔篇》中所描述的生活境況來看,大約是權門幕僚之類。但僅僅過了幾年,就遭人排擠,受到誣陷,罷去了官職。這一突如其來的打擊,使駱賓王陷入深深的苦惱之中。幸好有人出來幫忙,推薦他到道王李元慶府中擔任新的職務,才算擺了困境。

李元慶是唐高祖李淵的第16個兒子,唐太宗的異母弟,封道王,其時正任豫州刺史。他對駱賓王的學識十分讚賞,當賓王在他府中任職三年之後,特地下了一道手諭,要賓王“自敍所能”目的是希望駱賓王自陳器識才情,要賓王“自敍所能”目的是希望駱賓王自陳器識才情,作為任滿提拔舉薦的依據。這是唐初任用官員的普遍做法,但駱賓王認為這樣做有自我吹噓之嫌,會使虛誇浮飾之人乘機而入。所以回書李元慶,不願奉命。駱賓王這樣做,固然表現了他剛直的品質,但也違悖了李元慶的初衷。此後李元慶對此事不再過問,據唐制在諸候王府中任職時間不能過長的規定,不入駱賓王就離開道王府。在官場混跡將近十年,目睹宦海中翻滾的污水濁,駱賓王對繼續謀仕不再興趣。於是返回第二故鄉兗州,決定過耕讀自娛的隱居生活。他經常和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悠遊山水,飲酒賦詩,開頭一陣,生活過得很舒坦,也創作了大量反映山水‮趣情‬的隱逸詩。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他的經濟越來越拮据,最後到了“糟糠不贍,簞笥無資”的地步。一批要好的朋友,有的出外謀仕,有的改任他鄉,使他的心境也一天比一天落寞起來。

駱賓王閒居兗州,前後一共12年。這是他一生中第一個創作高峯,為列名“四傑”奠定了基礎。特別是最後幾年,由於生活艱難,加上母親和自己身體都不好,這種病困窮愁,反映在詩文中,顯得意藴深厚,情真切,具有極大的藝術染力,博得時人的口稱讚。

生活實在堅持不下去了,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駱賓王只好改變初衷,重謀出仕,於是他給司列太常伯兼右相的劉祥道等一批朝廷大員寫信,企求引薦。大約是由於他的文壇聲譽,不就被舉薦入朝對策。這年駱賓王已經49歲了,他白髮滿頭,重上長安,開始了又一輪多災多難的仕途生涯。

駱賓王風塵僕僕來到闊別十七八年的長安,經過對策‮試考‬,終於中式錄用,被授予奉禮郎。品秩為從九品上,任務是朝廷舉行朝會、祭祀典禮時負責君臣版位的安排和各種祭器的擺設,以及儀式開始時做做贊導和主持鼓吹。讓一員文壇宿將去做這樣的工作,的確是才非所用。好在這時的駱賓王,經過幾十年的宦海浮沉和齊魯窮愁之後,心地已經平實多了。只要一家人的温飽能夠解決,職位的高下並不在意。公事辦完,和詩友切磋詩藝,議論文章,生活過得倒還自在。

大約是詩文界有地位的朋友舉薦,駱賓王擔任奉禮郎不久,又兼任東台詳正學士。後者是學術機構的職務,地位與影響比奉禮郎為高。

駱賓王的耿介剛直、嫉惡如仇的豪邁格難免得罪權要,並遭羣小的嫉恨。但任奉禮郎的第三年,又遭人排擠,被罷了官職。正當駱賓王進退維艱的時候,西北邊境發生了戰爭,吐蕃大舉寇邊,佔領了西域的的大片土地。朝廷派薛仁貴為行軍大總管,率兵進討。於是駱賓王上詩給朝中掌管人事的大員,要求從軍以自效。很快得到吏部同意,於當年七月離開長安,開始了窮沙極漠的軍旅生涯。

薛仁貴孤軍深入吐蕃腹地,結果全軍覆沒,只得議和而歸。因而整個西北前線都籠罩着失敗的陰雲。駱賓王從軍的動因雖由罷官引起,但他的內心深處卻勵着愛國的情。他在《從軍行》中高喊:“不求生入,惟當死報君!”大有投筆從戎去,馬革裹屍還的英勇氣概。在此時創作的別的一些詩歌中,也都表了這種心聲。但當他到了天山腳下的安西都護府之後,目睹將士低落的情緒外荒涼的自然景,既沒有勝利的喜悦,也沒有烈戰鬥的刺,他的心境也就漸漸地落寞起來。從軍初期溢出來的壯志豪情逐漸消退,最終只留下無盡的悲涼了。

雖然駱賓王立功邊疆的理想沒能實現,但軍旅生活的親身經歷,使他獲得了極其豐富的創作素材。天山積雪、河絕、戈壁沙、邊庭落,加上戍樓烽火、野氣狼煙,拌和着作者濃濃的愛國情思和羈旅的慨,凝鑄成一首首情真意切的軍旅詩歌,成為有唐一代邊詩的先聲。

不久,駱賓王離開西域,隨軍入滇,參加姚州(今屬雲南)境內的平叛戰鬥。這場戰爭進行得很烈,唐軍在幾天內就取得了勝利。主帥向朝廷報捷的幾道文書都由駱賓王起草。戰爭結束,駱賓王跟隨主將入朝獻捷,得以和老母及家人小聚。因為他還在服役期中,不入即奉命入蜀。

駱賓王在四川擔任的大約是軍中的幕府書記之類,主要負責文字工作。高級將領和地方官佐都願和他接近。蜀中山水,歷來為文人騷客所向往,駱賓王盡情遨遊各地的名勝古蹟。峨眉山秀麗的風光,諸葛孔明的八陣圖址,李冰父子的都江堰,以及司馬相如的琴台,卓文君的酒肆,他都一一親臨光顧。所見所,融入詩歌,掀起了他創作生涯中的又一高

駱賓王在蜀中停留了兩個整年,56歲那年的冬天,他返回長安,總算結束了漂泊不定的從軍生涯。

駱賓王回到長安,吏部按績考核,量功補過,授予他一個武功縣主簿的職位。和十年前對策入選所授的奉禮郎,同屬九品,僅增二階。長年漂泊邊庭,歷盡艱辛,卻落得這樣的結果,心裏難免耿耿。

就在武功主簿任上,駱賓王的著名長詩《帝京篇》寫成,一時朝野傳誦,譽為絕唱。不久,調任明堂縣主簿。明堂是京縣,品秩有所提高。這年底,母親病故,駱賓王離職守孝。待三年服滿,補授長安縣主簿。幾個月之後,他突然被提拔重用,擔任御史台御史。這是駱賓王一生中最高的職位,是“糾舉百僚,推鞠獄訟”的朝廷監察官。駱賓王以剛直不阿、嫉惡如仇的態度治事,自然受到別人的忌恨。上任還不到半年時間,就以“贓罪”入獄。也就是説有人告的他在長安主薄任上有貪污行為。

駱賓王在獄中受盡折磨,知情人懾開誣陷者的威,不敢為他伸冤。縶獄期間,他寫下了一系列詩賦,控訴司法的腐敗,抒發內心的鬱,表明自已的清白。最有名的有五律《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時白頭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整首詩託物寄興,借蟬自喻。蟬兒居高飲潔,品高雅,但卻受到秋風秋無情地摧殘,使它飛不能,響無聲。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這扯心裂肺的呼喊,噴身出駱賓王滿腔憤怒,讀之令人心神為之震憾。駱賓王在獄中關了將近兩年,62歲那年的八月,唐高宗立英王為皇太子,大赦天下。他遇赦出獄,但沒有官復原職。第二年夏天,把他謫貶到東南邊遠的臨海(今屬浙江台州),擔任一名小小的縣丞。

公元683年臘月,也就是駱賓王任職臨海的第三年,高宗駕崩。來年一月,皇太子李顯遵遺詔即位,改元嗣聖,是為中宗,尊武則天為皇太后。但武則天權極旺,野心很大。高宗在世時,她已經實際執掌朝柄幾十年,她不願把朝政大權給兒子,就藉故把中宗廢為廬陵王,幽於別所。另立小兒子李旦為皇帝,是為睿宗。

“政事決於太后,居睿宗於別殿,不得有所預。”(《資治通鑑-唐紀》)為了防止天下反對,武則天一方面大肆誅殺李唐宗室和元老勳臣,另一方面重用武氏宗族和自己的心腹,同時大開告密之風。由是天下惶惶,籠罩着一派恐怖氣氛。

駱賓王於這年天因事進京,目睹了武則天廢帝奪權、大開殺戒,以及武氏勢力橫行無忌的種種惡行,心中頗憤憤。他帶着一腔鬱郁之氣離京南下,但沒有再回臨海。而是去了揚州,和徐敬業等人聚合密商,準備武裝討伐,推翻武則天。

徐敬業是唐代開國元勳英國公徐世績的長孫,原為四川眉州刺史,擁有兵權,這時貶為柳州司馬。因此他的祖父死後曾封揚州大都督,所以他沒有去柳州赴任,而是跑到揚州,密謀起事。駱賓王在四川軍中,大約就和徐敬業結識,所以徐就密召駱賓王參與。經過一番密商,制訂出行動計劃:確定以“擁戴廬陵王,匡復唐室”為號召;首先佔領揚州城,作為起事據地;徐敬業任匡復府上將,領揚州大都督;駱賓王為藝文令,起草討伐武則天的檄文。徐敬業等迅速佔領揚州城,並把駱賓王寫的討武檄文傳佈各個州縣,號召天下勤王。這篇檄文義正詞嚴,氣勢磅礴,彷彿長虹凌空,迅雷震宇,深深地扣動讀者的心絃。天下反武勢力,莫不聞檄扼腕。人們奔走相告,聞風而動“旬間得勝兵十萬”揚州起兵的最初形勢很好,不僅很快集結軍隊十多萬人,而且楚州率先響應,兵不血刃就擁有揚、楚兩州之地。不久又攻下潤州,連朝廷內部也產生動搖。宰相裴炎就要求武則天退出政治舞台,還政於皇帝。但徐敬業沒有利用這有利形勢,揮師西進,直京洛。而是想先鞏固江南據地,然後再經營中原。這就給武則天以足夠的時間清除朝中的反對派,然後派幾十萬大軍圍剿夾擊。徐敬業雖然奮力戰,也取得了幾次勝利,但最後終因力量懸殊而失敗,前後歷時僅三個月。

兵敗後駱賓王的下落,傳説紛紜。有説被殺的,也有説逃亡的,還有説投江水而死的。綜合各種史料考證,逃亡一説似較可信。因為武則天死後,朝廷曾令山東人郄雲卿蒐集駱賓王的詩文,並結集發行,作為對駱賓王匡扶唐室的褒揚。郄在文集序中有“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的話,想必有據。至於逃亡後的行蹤,也有各種各樣的説法。其中靈隱為僧,月夜為宋之問續詩一説,傳最廣。實際情況大約是逃以後,就隱姓埋名,在吳中一帶亡。隱匿幾年之後,帶着一腔壯志未酬的遺恨離開了人世,終年約在70歲左右。

綜觀駱賓王的一生,其前進道路,有着兩條明顯不同的發展軌跡。作為一位作家,他前進的道路較為順暢。從七歲詠鵝,到齊魯親閒居寫下的大量隱逸詩,再到從軍路上寫的邊詩,回長安後創作的以《帝京篇》為代表的長篇歌行,一直到揚州起兵寫下的《討武氏檄文》,成就和聲譽直線上升,一高似一。在唐初人才濟濟的文壇上,技壓羣芳,穩居盟主的地位,成為“初唐四傑”之一,可以説是一帆風順。但作為一個官吏,政治上卻處處遭受挫折,先是求仕不果,繼而罷官長安。在兗州過了十多年窮困生活之後,再度入朝,不久又被免職。接着從軍邊,羈留蜀中,待再回京師,做的仍是和十處前一樣的九品小官。後來突然得以提升,成為御史台侍御史,但不到半年,就被誣下獄。最後憤而走向武裝反抗,迅即被狂飆淹沒,以致身死何處,都成了歷史懸案。這條道路發展得很不順利,不僅荊棘叢生,坎坷泥濘,而且四周潛伏着毒蛇猛獸,稍不留意,就有被噬的危險。

但這兩條道路,又是粘合在一起互相影響、錯前進的。其相互影響的關係,又往往成反比形式表現出來。即政治上下沉的時候,文學上就呈上升態勢。如早年宦途不遂,隱居齊魯,就創作出大量描寫閒情逸致、詩酒遊冶為主題的隱逸詩,掀起了一生創作的第一個峯,博得了很高的聲譽。第二次仕途波折,從軍邊,功業無成,心情寥落,但這期間寫的軍旅詩,開有唐一代邊詩的先河。返回長安之後,政治上不被重用,十年不調,仍舊沉淪下僚,但卻寫出了《帝京篇》、《疇昔篇》等著名歌行,不僅名動京城,而且把這種藝術形式推向新的高峯。人獄以後,更以滿腔悲憤,創作了《在獄詠蟬》、《螢火賦》等名篇,既為自己抒志辯誣,也為文壇增光添彩。揚州兵起,他以垂暮之年,杖策而從,雖兵敗後逃亡荒野,最後客死他鄉,不為人知。但他寫下的那篇《討武氏檄文》,卻眾口傳誦,萬古唱。與王的《滕王閣序》一道,成為中國駢文史上的雙璧。這一沉一顯的發展軌跡,表面看來,好像相互背向,實際卻反映了駱賓王人品、文品和志行的高度統一。他以清正耿直之氣,懷經國安邦之抱負,力圖政治上有所進取,但不為時用,並處處受到佞小的打擊和排擠。有志難伸,於是鬱積心頭的不平之氣,就通過詩文創作迸發出來。鬱積越深,噴發力越強,而噴發出來的又全是思想珠璣,自然為大眾所喜愛。這就是每當駱賓王政治地位下沉,而文學聲譽卻愈顯的原因。

但人們對駱賓王的評價,往往把兩者割裂開來。在駱賓王生活的當時,主社會一些政治上和他對立的人,鑑於他文學上的成就有目共睹,無法否定,就採取文才肯定,人品否定的辦法予以詆譭。説他“文才有餘而器識不足”屬“浮躁淺”之輩。《舊唐書》本傳,就説他“落魄無行,好與博徒遊”宋代的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也把駱賓王參加揚州起兵,稱為“從逆”屬:“賊黨”駱賓王在“四傑”中的排名,起先稱“駱盧王楊”和“盧駱楊王四才子”大約也因為他參加揚州起兵的關係,最終成為“王楊盧駱”殿居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