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一百二十七章失陷經過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馬蕭蕭,甲兵青晃,河水隆隆。七千騎兵,踏着白亮的河水,起一片“嘩嘩”的響聲。水花在清晨火紅的陽光照耀之下,閃耀着金紅的光芒,鮮紅如血。

馬蹄踢踏聲中,七千騎士向着南方飛馳而去。踏過一條條的河,楊奇他們終於是來到叛軍的營寨之前。七千騎在營寨之前緩緩的展開,以一個半弧形隱隱的包圍着營寨的一側。

淡水營寨四周營門緊閉,營牆之上密密麻麻的站立着無數的叛軍士卒,隱約的可以看到營牆之外,有着無數的閃亮的光點。

楊奇打量着淡水營寨,臉上出凝重的神,叛軍在這桌營寨之上也是投入了不少的心思。叛軍所建之營寨,營牆高約兩丈,完全是比照其他的大型軍營所建。周圍共挖了不下於五條壕溝,每條壕溝深約一步半,寬約三步,而且壕溝雖然不能挖成內款外窄,但還是儘量的挖了直角。士卒掉入其中,基本上就很難再從中爬上來。而且五條壕溝之間的通道相互錯開,形成了一個“w”形,也就在一點程度上減弱了叛軍突襲淡水營寨的可能。在加上壕溝之間每個一段時間都會有着一些鹿角和拒馬,雖然不能説是固若金湯,但楊奇心中已經明白,要想攻下淡水營寨,不付出一些代價基本是不可能的。

叛軍把這營寨營造的如此這般,看來也是所圖非小。現在的淡水營寨和之前漢軍所有時變化很大,但唯有一點不變,那就是無論是當時的叛軍還是今的漢軍若想要攻下淡水營寨,都要付出不小的代價。

叛軍之前能夠攻下淡水並非是漢軍士卒不鋭,也不是漢軍對淡水的營造不用心,而是以為漢軍將領的大意,當時包括董卓和張温在內的所有人都認為淡水應該沒有任何問題的。因為董卓的軍營和美陽距此都不是很遠,董卓的軍營遠一些,但是騎兵輕騎也就是半天的時間,美陽距離淡水更加的相近,騎兵一個時辰而已。

按眾人的想法,來犯的敵軍即便淡水擋不住,但撐個幾個時辰還是沒有任何的問題,到時候至少美陽的援兵也就到了,那還有什麼可擔心的。本來事實也就是如此,但最後也就是眾人的這種放心產生的大意,才使得淡水和川口丟失。

不過誰也沒有想到叛軍為了這兩個據點,居然花費了這麼大的力氣。當時叛軍二十萬人全軍出動,在加上那些民夫,浩浩蕩蕩的幾乎是把漢軍完全包圍了起來。當時董卓和張温等幾乎都是認為叛軍是想要和漢軍進行決戰。當時張温又因為是新到不久,還不能説是完全悉了漢軍,因此當時定下的策略就是死守。叛軍二十幾萬人,分別進攻三個地方,在加上還有後面留守軍營和押送糧草的軍隊,分開之後的叛軍人數也是不多。而且漢軍那些在運送糧草的部隊,也是迅速的回到各自軍隊之中。一時間漢軍總人數增加到十八萬人,而且還不算那些被留在軍營之中的民夫。

因為一些原因當時漢軍並沒有出城和叛軍決戰,否則現在勝負已分,也就不用董卓等現在為了這個淡水營寨而奔波。但當時幾十萬漢軍龜縮不出,人數幾乎是相當的叛軍也確實是拿漢軍沒有辦法。在進攻了兩天之後叛軍也就隨之撤退了。

叛軍撤出之後,漢軍才是發現了叛軍的真正意圖,因為那時淡水和川口已失。誰能想到叛軍居然有着如此大的手筆,二十萬大軍出動居然只是佯攻,目的竟然只是兩個小小的營寨而已。

叛軍在以大軍漫向漢軍之時,同時組織了數萬的民夫和大軍進攻兩處。兩處雖然設計巧妙,但終究不過是一座不大的營寨而已。而且守軍人數在一次次的調撥之下越來越少,最後更是隻剩下兩三千人而已,面對數萬叛軍的進攻,也只能是束手無策而已。

當叛軍進攻之時,營寨之內的漢軍只能眼睜睜的看着叛軍快速的把那一道道的壕溝填平,一點點的移開那些鹿角、拒馬等障礙物。不過是一個時辰而已,那些防禦就已經在大地上消失不見,只留下一塊塊平整的土地。

當時面對這種情況,這兩處的守軍也都想着各處派去信使,但要在數萬叛軍的包圍之下,還要穿過兩軍的戰之地,把求援的信件到漢軍手中,其中的困難就不用多説。而且當時面對叛軍大軍的進攻,雖然各處將領都認為是無事,但又有那一人膽敢懈怠,都是彈思竭慮的要儘快的擊退叛軍。

美陽還好一些,有着美陽城牆的護衞,還有周圍的連環營,只需要躲入城牆之內,數萬大軍都對此無可奈何。當時董卓卻是不可學張温的樣子,因為手下士卒不同而已,張温手下愛的士卒多是雒陽北軍,和冀州士卒,因此可以長久防守,因為他們格可以做到。

但董卓卻又不同,董卓手下多是西涼人士還有羌兵,西涼民風彪悍,士卒悍不畏死。尚未加入軍隊之前,一言不和都有可能揮拳相向。更何況是在軍隊之中殺人無數,更是不知道增加了多少戾氣。讓他們龜縮營中士氣立即就是大,而且叛軍之中同樣多是西涼人,對西涼人的脾更是瞭解的清清楚楚,營牆之外罵聲震天,軍營之內的這些火爆脾氣,又如何能夠受的住。而且久收必失,這些營寨雖然堅固,但畢竟不如城牆,因此在下面的將領請戰之後,也就順勢答應了。

求援到達的時候,正是叛軍和漢軍列陣戰的時候,董卓又怎麼會在意這些,而且即便當時董卓願意派出援兵,那些援兵也本派不出去。周圍有着叛軍的數萬大軍,派出的人數多了本就不可能出的去,少了又不濟事。最後也就只能是不了了之。

不過當時美陽城中為什麼沒有派出援兵,卻是讓楊奇百思不得其解。董卓是因為要出營敵,所以不能派出援軍還情有可原的話,那當時張温在想什麼,就不得而知了。但楊奇知道當時張温受到的壓力最小,據楊奇所知,張温整個過程之中都是死守不出,而且三軍之中又以張温手下人數最多,不僅是之前他所帶來的北軍和冀州兵的人數,而且在叛軍進攻之時,押送糧草的部隊,也大多都是進入了美陽城中。因此城中僅僅是漢軍士卒就有着八萬人,要想派出一軍,不過是輕易之事。當時美陽為什麼不派兵前去,也就不是楊奇能夠揣度的。

不過最後的結果就是兩天之後叛軍撤軍之後,楊奇領兵在後面跟着的時候,就發現之前是營寨的地方,已經是和一片廢墟差不多少了。許多的屍體散佈在營寨之外,營寨上的的旗幟也已經變化了,同樣是漢字大旗,但主將的旗幟已經變換了。漢軍主將姓張,一你吃旗幟上就是一個張字,但現在卻是一個李字,楊奇不記得什麼時候有換過將領,即便是美陽之中更換將領,至少也要和董卓説一聲,免得誤會。

但直到楊奇離開之前也未曾接到此類的消息,因此這就只有一個解釋而已,那就是營寨已經被叛軍所佔領。

叛軍在一點點的清除營寨四周的障礙之後,先是進行勸降,勸降不成,才是真正的開始了進攻。一隊隊的叛軍如水的一般不停的向着營寨攻去,弓弦聲,士卒的吼叫聲,武器與武器的碰撞聲,武器入體的割裂聲…各種聲音在這一片土地之上響起,或許人數這裏比不上美陽還有另外兩處,但戰場上的慘烈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一隊隊的叛軍倒在營牆之下,想對的漢軍士卒也一個接一個的倒在營牆之上。

叛軍猶如海一般連綿的不斷的衝擊着營寨,叛軍可以休息,每過一段時間就可以從前面撤下,在軍陣之中開始休息。但漢軍卻不能就此休息,只能是繼續呆在營牆之上,在叛軍不分晝夜,連綿不斷的進攻之下,漢軍很快就是支撐不住了。當大隊的叛軍進入營寨之內時,大部分漢軍都已經失去了命,偶爾保的命之人,在叛軍進入營寨之後,不是投降了叛軍,就是死在叛軍的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