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七章華夏之紅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此時,看眾人都用一種看怪物的驚奇目光望着自己,蘇懷微微笑着,輕輕展開摺扇,望了江户川一眼道:“江户川監督,剛才説油紙傘是曰本的傳統工藝,其實這是一種極大的誤解,油紙傘雖然是唐時傳到了本,不過本人雖然學去了油紙傘,可工藝卻沒有學去…你們用的是胡麻油,而華夏用的卻是桐油…”
“桐油?”所有人聽到這個詞都很陌生。
蘇懷知道他們不懂,解釋道:“其實熬製桐油在華夏已經有着漫長的歷史,我看過的民間資料中,隋唐時期華夏的農民們已廣泛利用桐油,主要在西南地區,人們居住的房屋大多是木質結構,需要桐油塗制以防蟲、增亮;油燈、油墨、油布、油簍。
而古時製作最好的油紙傘的桐油,據記載是在現今的洪江地區:古書中記載‘以桐油作原料,加入桐籽炒枯之後榨出的子油、洗油,熬煉而成。因其紅…”而這種高檔的桐油不是一般桐油的金黃或淺黃,而呈現出質地濃豔的紅,因此也稱之為“紅油”在古代,被盛讚其為桐油中的極品。其獨特的防水、防滲、防蛀、防海螺、苔蘚附的功能,使其成為塗抹木製海船底部的油灰的主要原料…
而製作出油紙傘,就是這種鮮紅的油紙傘。”蘇懷説着微微笑道:“而這個鮮紅的桐油傘,也成為華夏喜慶的顏,也是有來源的。
主要是華夏人祭祀祖輩先靈:在很多地方,有用油紙傘祭祀祖輩先靈的習俗。
習俗來源於中華夏古代皇帝打着黃蓋傘,表示至尊無上。用油紙傘祭祀祖輩或亡靈,顯示其在是陰間地位顯赫,不受苦受難,可早投胎轉世。
而後在慢慢演化,整個華夏都以紅油紙傘代表着喜慶,我國家很多地方,做壽、結婚、生子、喬遷、高升等依然保持送紅油紙傘的習俗。
比如《白蛇傳》中許仙和白娘子的一段姻緣,就是一把紅傘為媒的。”蘇懷介紹到這裏,也是意味深長地道:“現代很多年輕人,都以為華夏喜慶用大紅太過俗氣,傢俱也喜歡用深紅顯得過於深沉,卻不知道華夏古人喜歡用紅,並非單純美學品味,而是實用,是有中醫知識作為底藴在裏面的。
像是油紙傘既可以擋光,又可以透析紫外線,起到殺菌,消毒的作用,這對於使用者,是非常有好處的。
而華夏只有在葬禮上,才大面積的採用黑白,也是因為過世的人,不需要這樣的保護了…曰本結婚時都還是用全黑白,戴個大白紙帽罩在新娘頭上,其實在華夏古人看來,是非常不講究的,兩人結婚入房之前,都不拿紫外線消消毒,萬一染了什麼不好的病怎麼辦…?”蘇懷説到這裏興致也來了,還很良心地對着鏡頭呼籲道:“朋友們,不要為了美,放棄健康啊~~”完全忘記了這是錄播…他的鏡頭本不會播出。
江户川監督和現場一些曰本觀眾,嘴巴都合不攏了,他們引以為傲的美學,曰本優美又有氣質的白紙傘,竟然不如華夏那土裏土氣的紅油紙傘?
華夏人只在葬禮上用黑白,在其他喜慶場合,全部用紅,都是有科學道理的!?
這完全譏諷他們曰本不懂中醫,把油紙傘學去用胡麻油,本就是不倫不類…
蘇聖人把本油紙傘諷刺着一錢不值,令江户川和曰本觀眾啞口無言。
誰也沒有想到,華夏就連一把油紙傘都有這麼多門道,還和本國喜慶用的顏傳統有關聯,這當中醫知識運用,真是令人覺得驚歎。
盧科夫此刻雖然驚訝於這桐油紙傘的奧妙,但是卻還是微微有些不悦道:“我們似乎把話題扯太遠了,繼續説這個案件吧。”江户川雖然被訓斥的,可此刻心裏卻是無比的盧科夫,再讓蘇懷説下去,她真是沒臉留在台上了。
旁邊的道爾趕緊接回話題,繼續道:“我們先假設這紅油紙傘真有紫外線的功能吧,如果從骨頭上,觀察到了‘血蔭’現象,那麼就可以推測出死者身前是被鈍器重擊的。
因為出血是一種活體反應,活着的機體才會在受到損傷之後產生出血,並且血進入組織內。
死亡後切斷血管形成的傷口雖然也會有血出,但往往只在表面,不會進入組織內。不過如果在受傷後極短的時間內就死亡的話,這種出血表現也並不會很明顯了…
所以單純依靠這種方法得出確定的結論卻並不是很可靠,影響因素有很多,例如死亡的時間,死亡的方式等等。”道爾突然嘴,點出另外一個關鍵,珍妮聽出一絲希望,連忙驚喜引導道:“那就説這種方法雖然巧妙,但是並不準確?無法作為法醫依據?”盧科夫點頭道:“確實可以這麼説,顯然單純用紫外線來觀察血蔭,太過武斷了…”可正在眾人以為盧科夫是站在道爾的結論這邊時候,這位俄國專家卻又道:“不過宋慈在劇情中,利用了另外一種方法來補充,來提升檢驗的準確,那就是‘塗墨法’…骨頭受損之後,會出現眼無法分辨的細縫,墨水塗上,滲透進去留下痕跡,也能證明骨頭受過重擊…有這個補充,就嚴謹多了,不過…”説到這裏,眾人都看到盧科夫言又止,望向蘇懷,珍妮都不由焦急催促道:“盧科夫教授,你覺得當中還有什麼問題,直接説出來吧。”盧科夫凝視蘇懷,沉聲道:“要想墨水能滲透到骨頭細微的縫隙中,而且水洗不掉,能做到這一步的,必須要墨水有十分強的着能力,和細膩的染劑,墨水是碳製作的,恐怕達不到這個程度,請教蘇先生,這當中是怎麼回事?”盧科夫之前質疑油紙傘不可能透析出紫外線,被蘇懷當場打臉之後,這次底氣也不是那麼足了。
語氣客氣了不少,已經用上“請教蘇先生”這種求問語調了。
眾人都望過去,心想剛才油紙傘你有門道,這墨水難道你們華夏還有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