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三十四章改變人類的棉花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一旁的方行物一直給趙德昭彙報最近軍器監的事情,不過在趙德昭眼中並沒有多大的進展,所有的靈彷彿被束縛一般,沒有發出人心底的那一種潛力。

人的潛力是無限的,但會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其中最主要的還是一個人的思想。

一個人最本的就是他的思想,幸好這個時代並不是程朱理學被統治者肆無忌憚推行的時代,也不是被清妖用弟子規、文字獄扼殺的時代,堂堂民族的脊骨以及神還在,只要往好的方向發展,所有的一切就會變化,如今大宋還只是沉睡在嬰兒期。

這個時代有不好的一面,也有傑出的一面,所有的一切都亟需變革,亟需核心。

所以需要變革,剔除一些不好的東西。

人就應該是萬物的統治者,這是自然賦予人的意義。

所以人是天地萬物的本。

眼下大宋商業繁華,商業的繁華對一個國家的發展起了推動的作用,而今大宋就是如此,趙德昭對此還是非常藉的。

在軍事上,大宋也比歷史上強盛了不少,江南大部的平定,即擴張了大宋的疆域,同事也給大宋開拓南方提供了場地,南方一些荒地被開墾出來,許多地方成為了魚米之鄉,對自然環境也沒有造成多大的破壞。

如今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水泥馳道,從潤州到杭州的一條水泥馳道也在修建當中,從北方登州港一路南下,福船等海船沿着海岸線,依次到達上海港港口、西府港口、泉州刺桐港以及州基隆港、高雄港、廣州港等。

南方水熱充沛,適合種植稻穀,占城的水稻種子在今季節也已經依次播種下去,而在南方水田裏面,占城水稻的種子已經發芽,清水當中便出鞘了綠意。

從廣州河岸兩地的水田,再到荊湖平原、江漢、淮河、常州、乃至北方都依次開始耕中。

飯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眼下要做的事情還有許多,現在還是專心北方之戰。

北方才是關鍵。

趙德昭今在軍器監並沒有見到魏丕,他是東京留守,要為天子守備京畿之地,從政務上、軍務上、商業上等等都要為大宋考慮,天子出京,他也要防備那些暗中蠢蠢動的實力趁機起跳…這一段時間忙得趙德昭有些身心疲憊。…趙德昭在軍器監內巡視了一會兒,方行物越説越起勁,彷彿在他的身上有永遠使用不完的力氣。趙德昭也是暗暗欣喜,看樣子在軍器監內工匠們的積極還是非常高的。

而在軍器監外幾百步外,小貴子急匆匆地駕着馬車到了汴水旁邊,這一座小型的類似村子一般的建築用圍牆圍了起來,圍牆的四周則守候了不少的軍將士,任何人只要隨意踏入此地,就是死,只有皇帝的首肯才能出入。

小貴子焦急地候在門口,他的衣衫上面沾滿了一些零星的黃小花瓣,小貴子知道這裏的規矩,而這的陽光有些猛烈,天空中並沒有層層雲團,小貴子內層的衣衫都濕透了。

趙德昭在軍器監內逛完了,他打算就近去一家酒樓用午膳,這裏最近的酒樓就是西施酒樓,乃是趙德昭贊助給商浩斌開的,做事情是要錢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軍器監的大門一開,門口的小貴子動了動身子,往裏面看着,他顧不得擦汗,動地喚道:“殿下。”趙德昭見小貴子這副急迫樣子,以及他衣衫上面的黃花瓣,在平時的時候小貴子是最注重着裝規準的,如今卻顯得有些狼狽,他當即問道:“小貴子你怎麼也來了,可有大事?”小貴子動叫道:“殿下,你讓西域藩商找的棉花已經找到了。”趙德昭驚喜道:“哦?他們在哪裏?速帶我去看看。”棉花這一種植物,他讓人找了許久,都未曾找到。

棉花這一種植物,原產於印度與阿拉伯,在傳入中國之前,中國人的生活中只有填充被褥的木綿花,而在南北朝之時,也只是在邊疆地帶種植。

如今藩商已經給他找到了,這就好比在茫茫大海的海底撈出了一細小的針頭,卻讓趙德昭高興了許久。

小貴子見自家主人高興的樣子,他知曉趙德昭的心思,至於自家主人為何看重此物,小貴子卻是摸不着頭腦,這聽起來不過就是一種花,難不成是一種稀世的靈丹妙藥,眼下小貴子也只好這麼猜測,隨即他道:“殿下,大食藩商梅樂芝、柯麗芝已經到了如家,殿下的馬車在橋頭,我去駕車過來。”小貴子口中所説的大食藩商梅樂芝、柯麗芝他們是沿着海上的線路而來,而且他們二人與駱駝在海外相識,如今他們二人已在開封。…如家,如今是一片安樂地。

如家的外側,有一大片的田地,圍繞水田的一側則是種植了一大片的油菜,眼下氣温升得過快,田野的油菜已經零星地開出了一些黃花,一陣風吹來,滿是油菜花的味道。

而小貴子身上的黃花瓣就從這裏帶過來的。

馬車沿着水泥路,過了新造的廊橋,從一片油菜花的地裏開過,周圍的一切讓人滿是愜意,油菜花的盡頭則有幾十個連綴在一起的人工魚塘,在魚塘兩側則種植着桑樹。

過了第二座石橋,就到了如家了。

如家有現代的別墅,也有唐宋風格的建築,更有一些來自西域風格的建築,雖然建築風格多了一些,卻也是文化的體現,而且縱觀整個大宋天下,這裏的建築格式倒是豐富多變,如家東西兩側是一條商業街,東西兩頭都是市場,東側的是沃萬家,西側的是康莊。

沃萬家與康莊的風格都是大宋本土的風格,也就是唐宋中古的風格。

這裏橋樑眾多,一座座獨特的橋樑都代表了一部部濃縮的建築史,它們在汴水河道上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你在橋上看風景,卻也成為了一道獨特的風景。”趙德昭從車窗內掀起車簾看着,也在受這裏的變化。

魏王趙德昭的車馬在如家以及沃萬家這裏就是一個標誌,趙德昭車馬一停下,就有熱情的商人以及鄉紳走了過來,問長問短的,趙德昭一臉無奈,人怕出名豬怕壯,他也只是寒暄幾句,就委婉地拒絕了他們的好意,這些人並沒有失望,他們當是趙德昭公務繁忙,也只好暫時回去了。

小貴子指着遠處停靠在碼頭上的三角帆船以及不遠處的一間客棧,道:“殿下,那一艘三角帆船停靠的碼頭就是大食藩商梅樂芝、柯麗芝他們的船隻,他們約殿下在客棧會面呢。”

“唔。”到了十里坡客棧,趙德昭與小貴子二人便入了客棧。

約定的時辰到了,木樓上面隱隱約約地傳來了一陣陣急促的腳步聲,趙德昭聽聲音大概是兩個成年男子的腳步聲。、樓上走下來兩個穿着宋人圓領長衫的番邦人,顴骨高聳,見着趙德昭的時候,二人的眼珠子滴溜溜得轉着。

小貴子在趙德昭的耳邊嘀咕了一下,趙德昭便點點頭。

趙德昭用漢語道:“梅樂芝、柯麗芝你們好,歡你們來大宋。”梅樂芝、柯麗芝雖然是大食商人,但是他們常年在大食與宋國之間來往,是以倒是可以説一口利的漢話。

“梅樂芝(柯麗芝)見過魏王殿下。”梅樂芝、柯麗芝用標準的禮節微微對着趙德昭躬身道。

趙德昭急切問道:“梅樂芝、柯麗芝,你們所説的那一樣物事現如今在何處?”梅樂芝、柯麗芝立即讓他們的僕人梵德從客棧房間內拿來三盆植物。

僕人梵德依次拿來三盆棉花,然後擺在桌子上給趙德昭看。

這三盆內,只有綠的秧苗,趙德昭看了一下大概有一個食指那麼長,還是幼苗了。

這個就是棉花的秧苗,趙德昭還是認識這種植物的,在後世他們家親戚就是種棉花的,按照這植物開看,這些花應該是白的棉花,隨即趙德昭又問梅樂芝、柯麗芝是否有種子。

僕人梵德當即從一個黑的口袋中掏出四五個乾癟的,且有白棉絮從裏面顯出來的蒴果。這碩果也叫棉鈴。蒴果的裂縫沿心皮縱軸方向分開,猶如一朵綻放的花骨頭,白的棉絮裏面夾雜了不少黑的棉籽。

趙德昭用手瓣開一個卵圓形的蒴果,用力撕扯白棉絮,然後將種子從棉絮裏面剝離出來,這些種子就是棉花的棉籽了,如今夾雜了一些棉花。

“不錯,這就是我要的。”趙德昭點頭笑着,然後道,“你二人如此辛苦,也算是對我大宋子民、大宋社稷功不可沒,後皇帝出征歸來,我自然會稟告於他。”梅樂芝、柯麗芝明白趙德昭説的話,他二人聽後立即恩涕零,跪倒在了地上。

“你二人起身罷。”

“謝殿下。”

如今有了棉籽以及三盆棉花秧苗,趙德昭便打算在如家裏面試着種植棉花這一類,將來他就可以在江淮平原、江漢平原、南疆棉區、冀中南、魯西北、豫北平原、長江下游濱海沿江平原內推行種植棉花了。

趙德昭從客棧出來後,便去了如家的耕種地區,在這裏他有一間屬於自己的小院子,而在小院子內,還有一間用玻璃搭建的小小温室,專門是用來培育一些新的品種的,去年就是在這裏試着種植了土豆等物,今年他便要在這裏種植棉花了。

棉花對於趙德昭而言確實是太過於重要了,從秦漢至唐宋一千多年的時間內,百姓以絲綢、麻料等為主,乃是百姓的生活必需品,而且絲綢等物的破損過大,不易多年使用。

除此之外,蠶婦育蠶治繭,績麻紡緯,縷縷而積之,寸寸而成之,也是相當費力,也是導致絲綢的價格不菲的緣故。

如今大宋朝廷沿用的是後周時期的制度,也就是説規定繳納官府者,一匹紬絹幅闊2尺5分,重12兩,長42尺(依1宋尺為31釐米計,約摺合113,866,866米)。

大宋官府的布,主要供軍隊與官員之用。歷史上北宋中期,軍將士平均每年冬,發放紬絹6匹,綿12兩,6匹紬絹約摺合78米。…若是使用棉花則可以解決軍隊的着裝以及人口增長帶來的問題等。從穿着、醫療、軍事等各個方面都會有極大的改變,改變整個大宋社會。趙德昭想着此事,然後依次命人將三盆棉花放入了温室當中,而其他的棉籽他也只是取了一些,在温室內種了起來。…ps。

1《宋代植棉考》:宋朝閩廣地區廣泛種植木綿,吉貝布的生產,已不限於海南島。到南宋時,兩浙和江南的植棉,已有推廣的趨勢。

2宋太宗時,據《宋會要》食貨37之2,令川陝各州罷織各種緻絲織品上貢,“只織買綾、羅、紬、絹、駞布、木綿等”可知西川已有棉布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