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校讎與活字印刷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九月底,一條從江寧府而來的客船經過虹橋後,便停靠在了城南的汴水碼頭。
船隻靠岸,船工已經拿了跳板,架在碼頭上。隨即從船上走下來一個穿着淡綠襦裙,上身一件碎花對襟長衣,衣袖的兩端則披着一套淡紅的披,只見這個女子輕抬繡花鞋,從船艙內走了出來,她兩隻眼睛一直盯着碼頭上的那個一個少年,自船到碼頭前她便一直緊盯着碼頭上的人。
身後的另外一個穿着粉紅襦裙,淡黃對襟長衣的少女,則對着那個女子道:“周姊姊,殿下都在碼頭了,可是我怎麼不見我家二蛋哥?”
“興許是有事?對了以後在人前,切莫叫商小哥兒叫二蛋。”周嘉對着張芃芃道。
“唔。”碼頭上,少年見到少女之後,便衝着她笑,“周姊姊,你來了?張小娘子你也來了?”
“唔。”周嘉從跳板上下來,走到了碼頭上,趙德昭便眼睛呆呆地看着周嘉,周嘉嗔怪一聲,“你怎麼這麼看我,都不好意思了。”趙德昭擠眉眼道:“這哪有不好意思的?”
“周姊姊與魏王殿下是一對天生的璧人。”一旁的張芃芃調戲道,隨即她忽然想起甚麼,則失落地看着**的二人,嘆了口氣。
這個時候,商浩斌便已經駕着一輛四輪馬車前來,張芃芃的眼睛見到商浩斌的時候,也一下子閃現動,隨即低下頭去,整張臉都漲的通紅。
商浩斌揮揮手道:“都請上車,午飯去廣味樓用膳,我已經喚了武凌清前來。”周嘉以及張芃芃看着周圍開封熱鬧的一切,一路上都好奇地看着這一座城池,一路上則問長問短,好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
用過午膳之後,趙德昭便吩咐幾個小廝陪周嘉、張芃芃二人去開封逛逛,至於趙德昭、武凌清與商浩斌三人則坐在原位,一同商議接下來的事情。
首要之事便是書籍與活字印刷術,至於封賞一事,前幾,宰相趙普與晉王趙光義則辦得不錯,南征的將士們都得到了所要。
唐宋時期,國內便有官方藏書(公藏)、私家藏書、書院藏書、寺觀藏書四大系統。
趙德昭一直有個心願,就是將天下的書籍全部重新整理一遍,然後教人攥寫排版,在大宋的各地也廣開藏,讓全天下的百姓、士子們也可窺見這些珍藏的書籍,其餘二人便點頭示意。
趙德昭想起了當初在江陵府,黃州刺史孫光憲便收羅了不少的書籍,自己也在一旁參校修訂,有時候也對手抄書進行校正勘誤,此為“勘書”這修書之事實在是甚為龐大,所需士子、鴻儒工夫也大。
這一趟回開封,孫光憲也帶來了不少的書籍,進獻給朝廷,而且大宋自從並(南)唐、(南)漢國疆域之後,趙匡胤下令從江寧府、興王府皇宮史館、舍人院以及其他子庫、私人藏書那裏調集了許多書籍送到開封,共計十幾餘萬卷。
趙德昭與武陵清、商浩斌告辭後,便回了宮。…崇政殿西北角,陽門內後苑中,絳霄樓(即太清樓)內,趙匡胤、趙德昭父子駐足於此,此樓內堆放着經、史、子、集、天文、圖畫等抄錄三館(昭文館、集賢院、史館)所藏之書,跨入樓內,只見樓內的藏書很多,卻比不上江寧府的藏書。
趙德昭對趙匡胤説道:“江南李氏,自李朝伊始,便開始校讎書籍,至李煜登基之時,江寧府內,‘家至户到,鹹慕置書;經籍道開,文武並駕’藏書風氣,以至於江寧府‘宮中藏籍萬卷’,是以江南藏書,為天下冠。”趙匡胤聽了點點頭道:“昭兒,此番平定江南,我大宋得金陵藏書十萬餘卷,分佈三館及舍人院。其書多讎校審,編秩完具,與國本不類,至於漢國雖然書籍少,也大多都是孤本,這次定讓翰林書院、舍人們好好校讎一番。”二人見絳霄樓內的翰林官員、舍人們、士子已經內侍們都在搬運整理書籍,他便和趙匡胤二人一起去了上書房。
趙匡胤的上書房桌子上的一角則放着一隻柴窯(柴窯是五代十國皇帝周世宗柴榮的御窯,據記載創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初年河南鄭州。但是至今尚未發現實物及遺址)出爐的瓶子,此瓶名喚玉屏翠,從澤上看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滋潤細媚有細紋。
不過現在趙德昭的一門心思,當在活字印刷之上,等解決了此事,他也要想想歷史上的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定、鈞),讓大宋的瓷器傳揚整個世界。
此刻,趙匡胤已經到了御桌前,二人正在計較如何行事。
藏的之事,也是國之大事,趙匡胤這幾也一直在思考中。不過雕版的價格太貴,每頁的書籍都要雕刻一個版本,雕刻一個版本至少需要十天半個月的工夫,所需的時間也是好大,而整理那些浩如煙海的書籍所需的工夫這樣子算下來要幾年工夫了,還有萬一錯了個字,整塊雕版都沒用了,除此之外還需保證此雕版的完整,工匠們的勞作。
是以趙德昭便將活字印刷這一秘術上呈給趙匡胤,趙匡胤一聽,手裏頭拿着一枚玉印章在紙上一遍又一遍地印着,他讓張德鈞拿來幾枚玉印章在印奩內蘸取了一些印泥,試了一下,澄心堂紙上便出現了一整排清晰的印章拓印,隨即趙匡胤便明白趙德昭説的法子了。
“這李煜果真是個妙人啊,澄心堂紙真不錯,此紙膚卵如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冠於一時,當然還有昭兒的活字印刷也是不錯,若問世,則天下間修書越發簡便,書籍價錢自然也便宜許多。”趙德昭聽見趙匡胤如此盛讚,他臉一紅,此法並非他所想,他道:“爹爹謬讚了。”此法果真不錯,是以趙匡胤便讓將作監李清與魏王趙德昭二人一併負責活字印刷之事。
至於李煜,這一次也一併參與此事,歸於二人下首,其餘如韓熙載、徐鉉、徐鍇以及江南士大夫、士子也一併加入了校讎當中,朝廷也派了各地的鴻儒等人入京,與大宋翰林官吏一併修書。
修書、校讎等事已經開展。
至於活字印刷還在瓦子坡將作監內試驗當中。
這一,秋高氣,在瓦子坡一帶。
至於為何不用木材,趙德昭借鑑了歷史上畢昇的想法,畢竟有上一世的經驗在,趙德昭也擔心木材紋理疏密不勻,刻制困難,木活字沾水後變形,在使用過程中,會出現木活字沾水後變形,以及和藥劑粘在一起不容易分開等原因,是以趙德昭也同畢昇一般,沒有使用木活字。
而泥活字因為成本低,用料隨意,成為一種被使用的材料。
工匠們按照魏王趙德昭吩咐,先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坯,識字的工匠們已經在坯上的一端刻上反體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