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三百一十章赤心照性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寒空環顧眾人説道:“我等皆是修行悟道之輩,凡事直指本,不依俗世成王敗寇、強存弱亡等叢林之言,雲霄道友所遇非是他一人之事,而是我等共處世間之事。如有人覺得此間對錯是非難定者,請下場直陳。”寒空這番話還有一重隱含的意味,紅山議會就是給眾人直抒己見之地,自古以來在此確立的約定與規戒,是絕不允許打破的,否則就是挑戰整個修行界,將眾人合議共商的威嚴置若無物。

紅山議會給予了展現見解要求的環境,如果到了這個時候、這個場合還藏掖隱瞞,那麼事後訂立的盟約就不要反悔違背!否則太華門與修行各派都有責任出面懲戒。

道法修行之人不是應該言行如一,而是不言行如一者修行無所成、自損道基功果,如果真的有人不惜自損修為也要悖逆眾議定約,那也怪不得別人要按劍衞道,就算是修行人,也一樣要為自己的言行付出相應的代價。言出必諾這本就是處世原則,誰也不想生活在滿是欺瞞詐騙的世間,既然如此那便遵守共議之約。

如果共議之約、共商結果有人無法接受,那就在紅山議會直接提出,紅山議會已經是修行界中最能展現大小門派傳承各種見地之處了。若無此公平論處,僅憑宗門勢力行走世間,誰又能比得過太華門?而千年以來,恰恰是傳承氣象最盛的太華門,最為積極維護紅山議會權威尊嚴。

可現在偏偏有人意圖打破紅山議會規戒,各憑實力爭鋒世間,長此以往對大道傳承並無益處,只不過是滿足少數人獨私之慾。

這些話寒空並沒有直言,只是在各人元神中各有領悟,至於能聽懂多少、又願意聽進去多少,全看各人自己。

“我有一言。”此時北側階座上,一人身而起,不是玉真子也不是張谷衡,而是虛神谷掌門點蒼生。

虛神谷一門比較玄異,傳説發源自上古巫儺,沒有哪一位特定的祖師,而是效法自然,最初甚至沒有成文的道法卷籍,一應儀軌法度都是後來於九州各大修行門派效仿而來。

虛神穀道法專注於元神,而且深信萬物皆有其自然靈,以元神契合自然化作圖騰,最終所求並不是飛昇超

這不過這一門傳承可以説一直都不太有起,雖然不至於斷絕,但也只是維持着九州十二宗門之一的虛名,像如今這般在紅山議會公開發言,數百年來還是頭一回。

寒空讓出赤心台,示意點蒼生下場。點蒼生身披斑衣、繫骨帶,形貌十分古樸,只見他略一抱拳:“諸位同道,今時今再談此等道德文章再無助益,世間紛爭甚囂塵上,我等修行之輩亦難置身事外。我承認雲霄道友斬應昌天師或為自保,但是究竟是何等原因導致雙方糾葛,難道這不是我等最應細究之因嗎?

單純孤立看待劍斬天師之事,本無益如今局勢之變。雲霄是舊太子齊德仲之徒,也曾受幹朝先帝冊封為弘法真人,這樣的身份本就參與在社稷更迭之中,怎能輕易揭過不談?若**明府有責是因其有違紅山議會規戒,那江湖散人紛紛涉世禍亂便可不加約束麼?

紅山議會至今已是陳規,約束無力、章法難行,不能真正代表天下修行界,若再是自縛手足固守陳規,待得大亂無可遏制之時,則天下修行同道無一寸安身之所!”雲霄沉默着沒有説話,此時耳邊傳來了一個聲音,眼神掃劃間正好與樓銀章看一個對臉:“這個點蒼生好大的口氣,一開口想廢了紅山議會。就這麼急着要當出頭鳥嗎?是嫌虛神谷混得還不夠慘?雲霄,這種人你還看得下去嗎?”

“地仙之眼見所見,能看見的都是願意看見的,不願看見的自然看不見。”雲霄説道:“不過這位虛神谷的前輩,在我眼中也只是世事之一,沒有什麼看不看得下去。”

“你果然承認了!”樓銀章的聲音中帶着一絲興奮:“我之前聽聞你與何家三老在白帝城外鬥法,你卻不知我事後曾經前往該處,發覺有地仙高人世而去的痕跡,原來那人就是你!”

“能得前輩探尋是晚輩之福,今得見前輩境界也是晚輩之幸。”雲霄這麼説,是因為他們二人以地仙心印彼此溝通,即便在紅山議殿也不會被其他人窺聽得見。

“不必誇我,地仙修行不可以常理推論,你進境非凡當世僅有,誰也評斷不了。我比較好奇的是,你失蹤的這半年時間裏,到底去了何處?”樓銀章詢問道。

雲霄面不改,心印中述説起自己穿越至元始界的種種見聞,一念之間閃現出無數高深修行境界,若非樓銀章也有地仙修為,恐怕此刻早已元神潰散,是一般修行人無法容納消化的龐然知見。

這時赤心台上的點蒼生也已洋洋灑灑大説特説了一番,最後將目光引至雲霄身上,似乎要求他回應當年身為弘法真人卻要庇護“逆賊”王啓年的事。

雲霄還沒開口,王啓年怒然起身指喝:“好一張利嘴,王某不過是滬海一介修行執事,你們驟然起事不留餘地,稍有逆意便以殺伐了斷,我另外十二位好友慘死在你等同謀手中,如今居然還要莫名揹負叛逆之名!幹朝如斯復辟,我等憑什麼不能反抗?難道乖乖站着給你殺光不成?”一般來説紅山議會發言者應該要站在赤心台,這不僅是一種形式,而且也是借赤心台妙用。但實際上只要有離形去知修為,移神御器自然可現元神追眼回照,沒想到王啓年居然此時此刻突然進境破關,這一點連雲霄也吃了一驚。

其實這次紅山議會所討論的事情,王啓年也有親身經,對他來説不啻為一次修行機緣,回首過往種種兇險、恩怨,一念之間參透知常明關,自然便有離形去知修為。(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