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四方震動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劍河總兵許浩清同樣也收到胡廣總督張碩的軍令,他眉頭深皺,似乎有些為難,那場戰爭似乎就像是昨天發生一樣,清晰可見,許浩清可是記憶深刻,他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忘記那場自己指揮的戰爭,敗的是多麼的慘烈。
而今天得到總督張碩的軍令,他的心再一次活躍起來,既然這次總督大人有如此把握,那麼總督大人一定會有什麼特殊的手段或者非常好的計謀。
許浩清的目光也變得堅定起來,他心中決定這次一定要報仇雪恨,要讓鎮南王李仲舉體會到失敗的滋味。最後許浩清率領六千大軍,向着橫州府而去。
於此同時,華夏南方的土地,已經全都陷入戰火之中,所有人對於鎮南王李仲舉北伐這件事,都覺不可思議,在他們的印象中,似乎鎮南王從海上進軍更加可靠一些,但是他們哪裏知道鎮南王李仲舉的真正目的。無論怎麼説,鎮南王李仲舉的北伐,讓的四方全都無比震動。
兩廣、雲貴、福建的老百姓心中也是無比的痛快,上次清廷南下,不知造成了多少家破人亡的慘樣,這次鎮南王上承天意,下從民心,理所當然的北伐,一共三路大軍北伐,這是前所未有的。
老百姓高興,李仲舉治下的官員也是無比的興奮。大多數官員心中都有一股強烈的愛國主義神,雖然這種神是李仲舉向着他們灌輸的,但是毋庸置疑,李仲舉的做法無疑是非常正確的。
另外眾多官員興奮在於李仲舉打下更多的地方,肯定需要大批的官員去治理,這就會提拔他們去治理那裏。再者他們對於鎮南王李仲舉和鎮武軍有着一種謎之自信,他們相信李仲舉一定會勝利的。
李仲舉治下的地方,人們很是希望鎮南王李仲舉這次北伐大獲全勝,至於其餘的地方,下層老百姓當然內心深處也是無比希望鎮南王李仲舉能夠解救他們,讓他們過上好子。
但是對於一些地主來説,他們其實還是支持清廷的統治,因為清廷的統治有利於他們的利益。當然他們家族也有族人在當官,很多官都做得很大。
在清廷的統治中,一個比較大的官員是可以帶動一個家族的蓬發展,那個地主家族出現一個知府以上的官員,那麼這個地主家族真的就已經很強了。
橫州府有一大族,已有四代在朝為官,這個家族在整個橫州府都是極其出名的,同時他們也擁有很多土地和其他資產,他們生活過得當然非常好,他們自認為自己很快樂。
但是今天他們卻是聽到了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鎮南王李仲舉打來了,鎮南王竟然公然進攻清廷,這讓他們一時間不知所措起來。
因為他們知道一旦鎮南王李仲舉佔領橫州府,那麼他們面對的會是什麼局面,他們是無比的清楚,恐怕他們需要出百分之八十的土地經營權,甚至還要出一些資產。
他們怎麼可能心甘情願的出來,要知道地主一般都是鐵公雞一樣,一不拔。
家主已經是六十多歲的人了,他看着四個兒子,振振有詞道,“幾個兒啊!我們梁家能有今天的地位,完全是先輩們和我們幾代人,苦心經營才得到的,決不能毀在我的手中。”幾個兒子全都使勁的點點頭,大兒子馬上道,“爹,那麼面對鎮南王,我們需要怎麼做,我們都知道鎮南王李仲舉的軍隊可是非常強大的。”老頭子虎目圓睜,“鎮南王李仲舉是強大,但是也不要小看了胡廣總督張碩,此人也是很有野心的一個人。我們準備一些軍用物資給張總督送去,相信有我們做表率,橫州府其他家族也是非常樂意送張總督糧食等物資的。”四個兒子全都點點頭,他們也覺得老爹的這個做法很不錯。他們也認為只要他們梁家宣佈為清軍提供支援,絕對會有一大部分家族願意跟着梁家的腳步,支持胡廣總督張碩。
他們同時也收到胡廣總督張碩關於這場大戰的決心,畢竟胡廣總督張碩已經是無路可退,難道要他撤出胡廣之地,這絕對沒有絲毫的可能。
祈州北部一個比較貧窮的村子,人們都是吃了上頓沒下頓,他們很多人都一直喝稀粥過子,更有甚者還靠吃野菜過子。他們聽説鎮南王李仲舉率領大軍要打來了,他們全都高興的手舞足蹈。
這些窮苦老百姓,他們對於鎮南王北伐,全都到無比的高興,他們認為只有鎮南王李仲舉主政,他們才能真正過上好子,擺目前的困境。其實他們的想法也是非常正確的,畢竟時間已經證明了,只要是李仲舉治下的老百姓,他們子過得都是非常不錯的。
一個接近六十歲的老頭,看那模樣恐怕人們會覺得那是八十歲的老爺子,滿頭銀髮,臉上更是滿臉的皺紋,這個老頭子對着周圍的老百姓道,“鎮南王此次北伐,其實是來拯救我們的,鎮南王知道我們被滿清韃子壓迫,所以鎮南王在實力強大了,他來拯救我們了。鎮南王是我們的大救星。”其餘人都點點頭,當他們第一次聽説,鎮南王李仲舉的時候,在他們心中就已經埋下了一顆種子,只有鎮南王這樣的王爺,才是真正從內心深處愛戴老百姓,把老百姓的事情當回事,其餘清廷的大小官員有幾個把老百姓的事情會當回事?
老頭子此生最大的希望就是看到自己的村子,能夠成為鎮南王李仲舉的治下,享受同兩廣、雲貴一樣的老百姓一樣的待遇。就是讓他馬上進棺材他也非常願意。
其實湖南,甚至其他省的老百姓都是這個想法,只要鎮南王能夠解救他們,他們願意為鎮南王做任何事情。老百姓其實就是這樣的,當他們知道一個人對老百姓非常好時,他們心中也就會向着那個人。很顯然,此時的李仲舉就是老百姓希望的那個人。(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