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卷二十六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裴駿從孫敬憲莊伯從弟安祖裴延俊裴佗子讓之孫矩皇甫和裴果裴寬裴俠子祥肅裴文舉裴仁基裴駿,字神駒,小名皮,河東聞喜人也。父雙碩,位恆農太守、安邑子,贈東雍州刺史、聞喜侯。駿幼而聰慧。親表稱為神駒,因以為字。弱冠,通涉經史,方檢有禮度,鄉里宗敬焉。蓋吳作亂於關中,汾陰人薛永宗聚眾應之,來襲聞喜。縣令憂惶,計無所出。駿在家聞之,便率歷鄉豪奔赴之。賊退,刺史以狀聞。會太武親討蓋吳,引見駿。駿陳敍事宜,帝大悦,謂崔浩曰:“裴駿有當世才,其忠義可嘉。”補中書博士。浩亦深器駿,目為三河領袖。轉中書侍郎。宋使明僧皓來聘,以駿有才學,假給事中、散騎常侍,於境上勞接。卒,贈秦州刺史、聞喜侯,諡曰康。

子修,字元寄。清辯好學,歷位秘書中散、主客令。累遷中大夫,兼祠部曹事,職主禮樂,每有疑議,修斟酌故實,鹹有條貫。卒,諡曰恭伯,宣武時追贈東秦州刺史。修早孤,居喪以孝聞。二弟三妹,並在幼弱,撫養訓誨,甚有義方。次弟務早喪,修哀傷之,於行路。愛育孤侄,同於己子,及將異居,奴婢田宅悉推與之,時人以此稱焉。

子詢,字敬叔。美儀貌,多藝能,音律博弈,鹹所閒解。位平昌太守。時太原長公主寡居,與詢私,明帝仍詔詢尚焉。尋以主婿,特除散騎常侍。時本邑中正闕,司徒召詢為之。詢族叔昞,自陳情願此官,詢遂讓焉。時論善之。尋監起居事,遷秘書監,出為郢州刺史。詢以凡司戍主蠻酋田樸特,地居要險,眾逾數萬,足為邊捍,遂表樸特為西郢州刺史。朝議許之。梁將李國興寇邊,樸特與部曲為表裏聲援,郢州獲全,樸特頗有力焉。徵為七兵尚書。武泰中,以本官兼侍中為關中大使。未及發,於河陰遇害。贈司空公,諡曰貞烈。無子。

修弟宣,字叔令。通辯博物,早有聲譽。少孤,事母兄以孝友稱。司空李衝有人倫鑑,見而重之。孝文初,徵為尚書主客郎,累遷太尉長史。宣上言:自遷都以來,凡戰陣之處及軍罷兵還之道,所有骸骼無人覆藏者,請悉令州郡戍邏檢行埋掩。並符出兵之鄉,其家有死於戎役者,皆使招魂復魄,祔祭先靈,復其年租調。身被傷痍者,免其兵役。朝廷從之。出為益州刺史。宣至州綏撫,甚得戎羌之心。後晉壽更置益州,改宣所蒞為南秦州。

宣家世以儒學為業,常慕廉退,每嘆曰:“以賈誼之才,漢文之世,而不歷公卿,將非運也?”乃謂親賓曰:“吾本無當世之志,直隨牒至此,祿厚養親,效不光國,可以言歸矣。”因奉表求解。宣武不許,乃作《懷田賦》以敍心焉。宣素明陰陽之書,自始患便克亡,果如其言。贈豫州刺史,諡曰定,尋改為穆。子敬憲嗣。

敬憲字孝虞,少有志行,學博才清,撫訓諸弟,專以讀誦為業。淡於榮利,風氣俊遠。郡徵功曹不就,諸府辟命,先進其弟,世人歡美之。司州牧、高陽王雍舉秀才,策高第,除太學博士。和雅,未嘗失於人。工隸草,解音律,五言之作,獨擅於時,名聲甚重,後進鹹共宗慕之。中山將之部,朝賢送於河梁,賦詩言別,皆以敬憲為最。其文不能贍逸,而有清麗之美。少有氣病,年三十三卒,人物甚悼之。敬憲世有仁義於鄉里,孝昌中,蜀賊陳雙熾所過殘暴,至敬憲宅,輒相約束,不得焚燒,為物所伏如此。永興三年,贈中書侍郎,諡曰文。

敬憲弟莊伯,字孝夏。亦有文才,器度閒雅,喜愠不形於;博識多聞,善以約言辯物。司空、任城王澄闢為行參軍,甚加知賞。年二十一,上《神龜頌》,時人異之。文筆與敬憲相亞。臨淮王彧北討,引為記室參軍,委以章奏之事。及聞敬憲寢疾,求假不許,遂徑自還,亦矜而不問。扶侍兄病,晝夜不離於側,形容憔悴。因葬敬憲於鄉,遇病卒,年二十八。兄弟才學知名,同年俱喪,世共嗟惜之。永安三年,贈通直散騎侍郎,諡曰獻。兄弟並無子,所著詞藻,莫為集錄。

莊伯弟獻伯,廷尉卿、濟州刺史,少以學尚風,有名京洛。為政嚴酷,不得吏人之和,但以清白譽。卒於殿中尚書。

駿從弟安祖,少聰慧,年八九歲,就師講《詩》,至《鹿鳴篇》,語諸兄雲:“鹿得食相呼,而況人乎。”自此未曾獨食。弱冠,州闢主簿。人有兄弟爭財,詣州相訟。安祖召其兄弟,以禮義責讓之。此人兄弟,明相率謝罪。州內欽服之。後有人勸其仕進,安祖曰:“高尚之事,非敢庶幾,但京師遼遠,實憚於棲屑耳。”於是閒居養志,不出城邑。曾天熱,舍於樹下。有鷙鳥逐雉,雉急投之,遂觸樹而死。安祖愍之,乃取置陰地,徐徐護視,良久得蘇,喜而放之。後夜忽夢一丈夫,衣冠甚偉,著繡衣曲領,向安祖再拜。安祖怪問之,此人云:“君前見放,故來謝德。”聞者異焉。

後孝文幸長安,至河東,存訪故老,安祖朝於蒲坂。帝與語甚悦,仍拜安邑令,以老病固辭,詔給一時俸以供湯藥焉。年八十三,卒於家。

裴延俊,字平子,河東聞喜人也,魏冀州刺史徽之八世孫也。曾祖奣,諮議參軍、幷州別駕。祖雙彪,河東太守,贈雍州刺史,諡曰順。父山松,州主簿,行平陽郡事,以平蜀賊丁蟲功,贈東雍州刺史。延俊少孤,事後母以孝聞。涉獵墳史,頗有才筆。舉秀才,策高第,除著作佐郎,累遷太子洗馬,又領本邑中正。及太子恂廢,以宮官例免。宣武即位,為中書侍郎。時帝專心釋典,不事墳籍,延俊上疏致諫。後除司州別駕。及詔立明堂,羣官博議,延俊獨著一堂之論。太傅、清河王懌時典眾議,讀而笑曰:“子故遠符僕也。”明帝時,累遷幽州刺史。范陽郡有舊督亢渠,徑五十里;漁陽、燕郡有故戾陵諸堨,廣袤三十里,皆廢毀多時,莫能修復。時水旱不調,延俊乃表求營造。遂躬自履行,相度形勢,隨力分督,未幾而就,溉田百萬餘畝,為利十倍,百姓賴之。又命主簿酈惲修起學校,禮教大行,人歌謠之。在州五年,考績為天下最。拜太常卿,歷七兵殿中二尚書、散騎常侍、中書令、御史中尉,又以本官兼侍中、吏部尚書。延俊在台閣,守職而已,不能有所裁斷直繩也。莊帝初,於河陰遇害。贈儀同三司、都督、雍州刺史。子元直、敬猷,並有學尚,與父同時遇害。元直贈光州刺史。敬猷丞相、高陽王雍外孫,超贈尚書僕。延俊從叔愛醜、桃弓並見稱於鄉里。

子夙,字買興。沈雅有器識,儀望甚偉,孝文見而異之。吏部尚書、任城王澄有知人鑑,每嘆美夙,以遠大許之。位河北太守,以忠恕接下,百姓而懷之。卒於郡。三子,範、升之、鑑。

鑑字道徽,強正,有學涉,卒於廷尉卿。鑑居官清苦,時論稱之。贈東雍州刺史。

子澤,頗有文學。齊孝昭初,為齋帥,奏舍人。孝昭崩,魏收議為恭烈皇帝,澤正抗論曰:“魏收死後,亦不肯為恭烈之諡,何容以擬大行。且比皇太后不豫,先帝飧寢失常,聖躬貶損,今者易名,必須加孝。”遂改為孝昭。因此忤旨,出為廣州司馬。尋歷位中書侍郎,兼給事黃門侍郎,以漏免。後為散騎侍郎,尋為誹毀大臣趙彥深等,兼詠石榴詩,微以託意,有人以奏武成,武成決杖六十,髡頭除名。後主即位,為清河郡守。與祖珽有舊,珽奏除尚書左丞,又引為兼黃門。執政疾其祖珽之黨,與崔季舒等同見誅。

澤本勁直,無所迴避,及被出追還,折節和光。然好戲笑,無規檢,故頻敗。鉅鹿魏氏,恩好甚隆,不能暫相離,澤每從駕,其不宿。亦至強立,時人以為健婦夫半。

延俊從祖弟良,字元賓,稍遷尚書考功郎中。時汾州吐京胡薛羽等作逆,以良兼尚書左丞,為西北道行台。時有五城郡山胡馮宜都、賀悦回成等,以妖妄惑眾,假稱帝號,服素衣,持白傘白幡,率諸逆眾,於雲台郊抗王師。良大破之。又山胡劉蠡升,自雲聖術,胡人信人,鹹相影附,旬之間,逆徒還振。以良為汾州刺史,加輔國將軍,行台如故。良以城人飢窘,夜率眾奔西河。汾州之居西河,自良始也。孝靜初,為衞大將軍、太府卿,卒於官。贈吏部尚書,諡曰貞,又重贈侍中、尚書僕

子叔祉,涉文學,居官甚著聲績,位終司空右長史。

良從父兄子慶孫,字紹遠。少孤,倜儻,重然諾。正光末,汾州吐京羣胡薛悉公、馬牒騰並自立為王,眾至數萬。詔慶孫為募人別將,招率鄉豪以討之。慶孫每摧其鋒,進軍深入,至雲台郊;大戰郊西,賊眾大潰。徵赴都,除直後。於是賊復鳩集,北連蠡升,南通絳蜀,兇徒轉盛。以慶孫為別將,從軹關入討,深入二百餘里,至陽胡城。朝廷以此地被山帶河,衿要之所,明帝末,遂立邵郡,因以慶孫為太守。慶孫務安緝之,鹹來歸業。爾硃榮之死也,世隆擁眾北度,詔慶孫為大都督,與行台源子恭率眾追擊。慶孫與世隆密通,事,追還河內斬之。

慶孫任俠有氣,鄉曲壯士及好事者多相依附,撫養鹹有恩紀。在郡,逢歲飢兇,四方遊客恆有百餘,慶孫自以家糧贍之。武,愛好文,與諸才學之士鹹相結。輕財重義,坐客恆滿,是以為時所稱。

延俊從祖弟仲規,少好經史,頗有志節。咸陽王禧為司州牧,闢為主簿,仍錶行建興郡事。車駕自代還洛,次於郡境。仲規備供帳,朝於路側。詔仲規曰:“畿郡望重,卿何能自致此也?”仲規曰:“陛下棄彼玄壤,來宅紫縣,臣方躍馬吳、會,冀功銘帝籍,豈一郡而已。”孝文笑曰:“冀卿必副此言。”駕還,見咸陽王曰:“昨得汝主簿為南道主人,六軍豐贍。元弟之寄,殊副所望。”除司徒主簿。仲規父在鄉疾病,棄官奔赴,以違制免。久之,中山王英徵義陽,引為統軍,奏複本資。於陣戰沒。贈河東太守,諡曰貞。無子,弟叔義以第二子伯茂後之。

伯茂少有風望,學涉羣書,文藻富贍,釋褐奉朝請。大將軍、京兆王繼西討,引為鎧曹參軍。南征絳蜀陳雙熾,為行台長孫承業行台郎中。承業還京師,留伯茂仍知行台事。以平薛鳳賢等,賞平陽伯。再遷散騎常侍,典起居注。太昌初,為中書侍郎。永熙中,孝武帝兄子廣平王贊盛選賓寮,以伯茂為文學。後加中軍大將軍。

伯茂好飲酒,頗涉疏傲。久不徙官,曾為《豁情賦》。天平初遷鄴,又為《遷都賦》。二年,因內宴,伯茂侮慢殿中尚書、章武王景哲。景哲遂申啓,稱伯茂棄其本列,與監同行,以梨擊案,傍污冠服,庭之內,令人挈衣。詔付所司,後竟無坐。

伯茂既出後其伯仲規,與兄景融別居。景融貧窘,伯茂了無賑恤,殆同行路,世以此貶薄之。卒,年三十九,知舊嘆惜焉。

伯茂末年,劇飲不已,乃至傷,多有愆失。未亡前數,忽雲吾得密信,將被收掩,乃與婦乘車西逃避。後因顧指壁中,言有官人追逐,其方知其病。卒後,殯於家園。友人常景、李渾、王元景、盧元明、魏季景、李騫等十許人於墓傍置酒設祭,哀哭涕泣,一飲一酹,曰:“裴中書魂而有靈,知吾曹也。”乃各賦詩一篇。李騫以魏收亦與之友,寄以示收。收時在晉陽,乃同其作,論敍伯茂,其十字雲:“臨風想玄度,對酒思公榮。”時人以伯茂侮傲,謂收詩頗得事實。贈散騎常侍、衞將軍、度支尚書,雍州刺史,重贈吏部尚書,諡曰文。伯茂曾撰晉書,竟未能成。無子,兄景融以第二子孝才繼。齊武平末,位中書舍人。

叔義亦有學行,累遷太山太守,為政清靜,吏人安之。遷司徒從事中郎。卒,贈東秦州刺史,諡曰宣。

子景融,字孔明,篤學好屬文。舉秀才,策高第,除太學博士,稍遷諫議大夫,領著作。元象中,儀同高嶽以為錄事參軍。弟景龍、景顏被劾廷尉獄,景融入選。吏部擬郡,為御史中尉崔暹所彈,雲其貪榮昧進,遂坐免官。病卒。景融卑退廉謹,無競於時,雖才不稱學,而緝綴無倦,文詞氾濫,理會處寡。所作文章,別有集錄。

景顏頗有學尚,孝靜初,為司空長史,在官貪穢,為中尉崔暹所劾,遇病死獄中。

延俊族兄聿,字外興,以尚貞立,被孝文所知。為北中府長史。時帝以聿與中書侍郎崔亮清貧,以幹錄優之,乃以亮帶野王縣事,聿帶温縣。時人榮之。卒於平秦郡太守,贈洛州刺史。子子袖入關西。

延俊族人瑗,字珍寶,太和中析屬河北郡。少孤貧,清苦自立。為汝南王悦郎中令。孝靜初,卒於雍州刺史。

延俊從父兄宣明,位華州刺史,有惠政,諡曰簡。二子景鸞、景鴻,並有逸才,河東呼景鸞為驥子,景鴻為龍文。景鸞位華州刺史。子文端,齊行台郎。四子,願、安志、弘、振。景鴻,齊和夷郡守。子叔卿,博涉有孝行,時人號曰“裴曾子”隋貝丘令。子神舉、神符,而神舉最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