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王慧龍玄孫松年五世孫劭鄭羲孫述祖從曾孫道邕道邕子譯譯叔祖儼儼族孫偉王慧龍,太原晉陽人,晉尚書僕愉之孫,散騎常侍郎緝之子也。幼聰慧,愉以為諸孫之龍,故名焉。初,宋武微時,愉不為之禮,及得志,愉閤家見誅。慧龍年十四,為沙門僧彬所匿,因將過江。津人見其行意匆匆,疑為王氏子孫。彬稱為受業者,乃免。既濟,遂西上江陵,依叔祖忱故吏荊州前中從事習闢強。時刺史魏詠之卒,闢強與江陵令羅修、前別駕劉期公、土人王騰等謀舉兵,推慧龍為盟主,剋
襲州城。而宋武聞詠之卒,亦懼江陵有變,遣其弟道規為荊州,眾遂不果。羅修等將慧龍又與僧彬北詣襄陽。晉雍州刺史魯宗之資給慧龍,送度江,遂奔姚興。自言也如此。
姚泓滅,慧龍歸魏。明元引見與言,慧龍請效力南討。言終,俯而涕,天子為之動容。謂曰:“朕方混一車書,席捲吳會,卿情計如此,豈不能相資以眾乎?”然亦未之用。後拜洛城鎮將,鎮金墉。會明元崩,太武初即位,鹹謂南人不宜委以師旅之任,遂停前授。
初,崔浩弟恬聞慧龍王氏子,以女之。浩既婚姻,及見慧龍,曰:“信王家兒也。”王氏世齄鼻,江東謂之“齄王”慧龍鼻漸大,浩曰:“真貴種矣!”數向諸公稱其美。司徒長孫嵩聞之不悦,言於太武,以其嗟服南人則有訕鄙國化之意。太武怒,召浩責之。浩免冠陳謝得釋。慧龍由是不調。久之,除樂安王範傅,領並、荊、揚三州大中正。慧龍抗表,願得南垂自效,崔浩固言之,乃授南蠻校尉、安南大將軍左長史。及宋荊州刺史謝晦起兵江陵,引慧龍為援。慧龍督司馬靈壽等一萬人,拔其思陵戍,進圍項城。晦敗,乃班師。後宋將王玄謨寇滑台,詔假慧龍楚兵將軍,與安頡等同討之。相持五十餘
,諸將以賊盛,莫敢先,慧龍設奇兵大破之。太武賜以劍馬錢
,授龍驤將軍,賜爵長社侯,拜滎陽太守,仍領長史。在任十年,農戰並修,大著聲績,招攜邊遠,歸附者萬餘家,號為善政。
其後宋將到彥之、檀道濟頻頓淮、潁,大相侵掠;慧龍力戰,屢摧其鋒。彥之與友人蕭斌書曰:“魯軌頑鈍,馬楚狂,亡人之中,唯王慧龍及韓延之可為深憚。不意儒生懦夫,乃令老子訝之。”宋文縱反間,雲慧龍自以功高而位不至,
引寇入邊,因執安南大將軍司馬楚之以叛。太武聞曰:“此必不然,是齊人忌樂毅耳。”乃賜慧龍璽書曰:“義隆畏將軍如虎,
相中害,朕自知之。風塵之言,想不足介意也。”宋文計既不行,復遣刺客呂玄伯購慧龍首二百户男、絹一千匹。玄伯為反間來,屏人有所論。慧龍疑之,使人探其懷有尺刀。玄伯叩頭請死。慧龍曰:“各為其主也,吾不忍害此人。”左右皆言義隆賊心未巳,不殺玄伯,無以創將來。慧龍曰:“死生有命,彼亦安能害我。且吾方以仁義為幹滷,又何憂乎刺客。”遂舍之。時人服其寬恕。
慧龍自以遭難離,常懷憂悴,乃作《祭伍子胥文》以寄意焉。生一男一女,遂絕房室,布衣蔬食,不參吉事,舉動必以禮。太子少傅遊雅言於朝曰:“慧龍,古之遺孝也。”撰帝王制度十八篇,號曰《國典》。真君元年,拜使持節、寧南將軍、武牢鎮都副將,未至鎮而卒。臨沒,謂功曹鄭曄曰:“吾羈旅南人,恩非舊結,蒙聖朝殊特之慈,得在疆場效命,誓願鞭屍吳市,戮墳江陰。不謂嬰此重疾,有心莫遂,非唯仰愧國靈,實亦俯慚后土。修短命也,夫復何言!身歿後,乞葬河內州縣之東鄉,依古墓而不墳,足藏發齒而已。庶其魂而有知,猶希結草之報。”時制,南人入國者,皆葬桑乾。曄等申遺意,詔許之。贈安南將軍、荊州刺史,諡穆侯。吏人及將士共於墓所起佛寺,圖慧龍及僧彬像而贊之。呂玄伯
全宥之恩,留守墓側,終身不去。子寶興襲爵。
寶興少孤,事母至孝。尚書盧遐,崔浩女也。初,寶興母及遐
俱孕,浩謂曰:“汝等將來所生,皆我之自出,可指腹為親。”及昏,浩為撰儀,躬自監視,謂諸客曰:“此家禮事,宜盡其美。”及浩被誅,盧遐後
寶興從母也,緣坐沒官。寶興亦逃避,未幾得出。盧遐
時官賜度斤鎮高車滑骨,寶興盡賣貨產,自出
贖之以歸。州闢中從事、別駕,舉秀才,皆不就。閉門不
人事。襲爵封長社侯、龍驤將軍。卒,子瓊襲爵。
瓊字世珍,孝文賜名焉。太和九年,為典寺令六十年,降侯為伯。帝納其長女為嬪,拜前將軍、幷州大中正。正始中,為光州刺史,有受納響,為中尉王顯所劾,終得雪免。神龜中,除左將軍、兗州刺史。去州歸京,多年沈滯。所居在司空劉騰宅西,騰雖勢傾朝野,初不候之。騰既權重,併鄰宅,增廣舊居,唯瓊終不肯與,以此久見屈抑。
瓊女適范陽盧道亮,不聽歸其夫家。女卒,哀慟無已,瓊仍葬之別所,冢不即,常於壙內哭泣,久之乃掩,當時深怪之。加以聾疾,每見道俗,乞丐無已,造次見之,令人笑愕。道逢太保、廣平王懷,據鞍抗禮,自言馬瘦;懷即以誕馬並乘具與之。嘗詣尚書令李崇,騎馬至其黃閣,見崇子世哲,直問繼伯在否。崇趨出,瓊乃下。崇儉而好以紙帖衣領,瓊哂而掣去之。崇小子青肫嘗盛服,寵勢亦不足恨。領軍元叉使奴遺瓊馬,瓊並留奴。王誦聞之笑曰:“東海之風,於茲墜矣。”孝昌三年,除鎮東將軍、金紫光祿大夫、中書令。時瓊子遵業為黃門郎,故有此授。卒,贈徵北將軍、中書監、幷州刺史。自慧龍入國,三世一身,至瓊始有四子。
長子遵業,風儀清秀,涉歷經史。位著作佐郎,與司徒左長史崔鴻同撰起居注。遷右軍將軍、兼散騎常侍,勞
。乃詣代京,採拾遺文,以補起居所闕。與崔光、安豐王延明等參定服章。及光為孝明講《孝經》,遵業預講,延業錄義,並應詔作《釋奠侍宴詩》。時人語曰:“英英濟濟,王家兄弟。”轉司徒左長史、黃門郎,監典儀注。
遵業有譽當時,與中書令陳郡袁翻、尚書琅王誦並領黃門郎,號曰三哲。時政歸門下,世謂侍中、黃門為小宰相。而遵業從容恬素,若處丘園。嘗著穿角履,好事者多毀新履以學之。以胡太后臨朝,天下方亂,謀避地,自求徐州。太后曰:“王誦罷幽州始作黃門,卿何乃
徐州也?更待一二年,當有好處分。”遵業兄弟並
遊時俊,乃為當時所美。及爾硃榮入洛,兄弟在父喪中,以於莊帝有從姨兄弟之親,相率奉
,俱見害河陰。議者惜其人才,而譏其躁競。贈幷州刺史。著《三晉記》十卷。
子松年,少知名,齊文襄臨幷州,闢為主簿。累遷通直散騎常侍,副李緯使梁。使還,歷位尚書郎中。魏收撰《魏書》成,松年有謗言。文宣怒,止之,仍加杖罰。歲餘得免,除臨漳令。遷司馬、別駕、本州大中正。孝昭擢拜給事黃門侍郎。帝每賜坐,與論政事,甚善之。孝昭崩,松年馳驛至鄴都宣遺詔。發言涕泗,迄於宣罷,容
無改,辭吐諧韻,宣訖號慟,自絕於地,百官莫不
慟。還晉陽,兼侍中,護梓宮還鄴。諸舊臣避形跡,無敢盡哀,唯松年哭必
涕,朝士鹹恐。武成雖忿松年戀舊情切,亦雅重之。以本官加散騎常侍,食高邑縣幹。參定律令,前後大獄多委焉。兼御史中丞。發晉陽之鄴,在道遇疾卒。贈吏部尚書,幷州刺史,諡曰平。第二子劭最知名。
劭字君懋,少沈默,好讀書。仕齊,累遷太子舍人,待詔文林館。時祖孝徵、魏收、陽休之等嘗論古事,有所遺忘,討閲不能得。問劭,劭具論所出,取書驗之,一無舛誤。自是大為時人所許,稱其博物。後遷中書舍人。齊滅入周,不得調。隋文帝受禪,授著作佐郎,以母憂去職。在家著《齊書》,時制私撰史,為內史侍郎李元
所奏。上怒,遣收其書,覽而悦之。於是起為員外散騎侍郎,修起居注。
劭以上古有鑽燧改火之義,近代廢絕,於是上表請變火曰:“臣謹案《周官》:‘四時變火,以救時疾。’明火不數變,時疾必興。聖人作法,豈徒然也?在晉時,有人以洛陽火度江者,世世事之,相續不滅,火變青。昔師曠食飯,雲是勞薪所爨,晉平公使視之,果然車輞。今温酒及炙
,用石炭、木炭火、竹火、草火、麻荄火,氣味各不同。以此推之,新火舊火,理應有異。伏願遠遵先聖,於五時取五木以變火。用功甚少,救益方大。縱使百姓習久,未能頓同,尚食內廚及東宮諸王食廚,不可不依古法。”上從之。劭又言上有龍顏戴幹之表,指示羣臣。上大悦,賜物數百段,拜著作郎。上表言符命曰:昔周保定二年,歲在壬午,五月五
,青州黃河變清,十里鏡澈。齊氏以為己瑞,改元,年曰河清。是月,至尊以大興公始作隨州刺史。歷年二十,隋果大興。臣謹案《易-坤靈圖》曰:“聖人受命,瑞必先見於河。”河者最濁,未能清也。竊以靈貺休祥,理無虛發;河清啓聖,實屬大隋。午為鶉火,以明火德;仲夏火王,亦明火德。月五
五,合天地數,既得受命之辰,允當先見之兆。
開皇初,邵州人楊令悊近河得青石圖一、紫石圖一,皆隱起成文,有至尊名,下雲“八方天心”永州又得石圖,剖為兩段,有楊樹之形,黃青葉。汝水得神龜,腹下有文曰“天卜楊興”安邑掘地得古鐵板,文曰“皇始天年,齎楊鐵券,王興”同州得石龜,文曰“天子延千年,大吉”臣以前之三石,不異《龍圖》。何以用石?石體久固,義與上名符合。龜腹七字何以著龜?龜亦久固,兼是神靈之物。孔子嘆河不出圖,洛不出書。今於大隋聖世,圖書屢出。建德六年,亳州大周村有龍鬥,白者勝,黑者死。大象元年夏,熒陽汴水北有龍鬥。初見白氣屬天,自東方歷陽武而來。及至,白龍也,長十許丈。有黑龍乘雲而至,雲雨相薄,乍合乍離,自午至申,白龍昇天,黑龍墜地。謹案:龍,君象也。前鬥於亳州周村者,蓋象至尊以龍鬥之歲為亳州總管,遂代周有天下。後鬥於熒陽者,熒字三火,明火德之盛也。白龍從東方來,歷陽武者,蓋象至尊將登帝位,從東第入自崇陽門也。西北昇天者,當乾位天門。
《坤靈圖》曰:“聖人殺龍,龍不可得而殺,皆氣也。”又曰:“泰,姓商名宮,黃
,長八尺,六十世。河龍以正月辰見,白龍與五黑龍鬥,白龍陵,故泰人有命。”謹案此言,皆為大隋而發也。
“聖人殺龍”者,前後龍死是也。
“姓商”者,皇家於五姓為商也。
“名宮”者,武元皇帝諱於五聲為宮。
“黃”者,隋
尚黃。
“長八尺”者,武元皇帝身長八尺。
“河龍以正月辰見”者,《泰》,正月卦,龍見之所於京師為辰地。
“白龍與黑龍鬥”者,亳州、熒陽龍鬥是也。勝龍所以白者,楊姓納音為商,至尊又辛酉歲生,位皆在西方,西方白也。死龍所以黑者,周
黑。所以稱五者,周閔、明、武、宣、靖凡五帝;越、陳、代、越、滕五王一時伏法,亦當五數。
“白龍陵”者,陵猶勝也。鄭玄説“陵”當為“除”凡鬥能去敵曰除。臣以“泰人有命”者,泰之為言,通也,大也,明其人道通德大,有天命也。《乾鑿度》曰:“泰表戴幹。”鄭玄注云:“表者,人形體之彰識也。幹,盾也。泰人之表,戴幹。”臣伏見至尊有戴幹之表,益知泰人之表,不毫釐。《坤靈圖》所云,字字皆驗。緯書又稱漢四百年,終如其言,則知六十世亦必然矣。昔宗周卜世三十,今則倍之。
《稽覽圖》曰:“太平時,陰陽和合,風雨會同,海內不偏。地有阻險,故風有遲疾。雖太平之政猶有不能均,惟平均乃不鳴條,故風於亳。亳者陳留也。”謹案此言,蓋明至尊昔為陳留公世子,亳州總管,遂受天命,海內均同,不偏不黨,以成太平之風化也。在大統十六年,武元皇帝改封陳留公。是時,齊國有秘記雲:“天王陳留入幷州。”齊主高洋為是誅陳留王彭樂。其後,武元皇帝果將兵入幷州。周武帝時,望氣者雲“亳州有天子氣”於是殺亳州刺史紇豆陵恭。至尊代為之。又陳留老子祠有枯柏,世傳雲老子將度世,雲:“待枯柏生東南枝,回指,當有聖人出,吾道復行。”至齊,枯柏從下生枝,東南上指,夜有三童子相與歌曰:“老子廟前古枯樹,東南枝如傘,聖主從此去。”及至尊牧亳州,親至祠樹之下,自是柏枝回抱,其枯枝漸指西北,道教果行。考校眾事,太平主出於亳州陳留之地,皆如所言。《稽覽圖》又云:“政道得,則陰物變為陽物。”鄭玄注云:“葱變為韭,亦是。”謹案自六年以來,遠近山石多變為玉。石為陰,玉為陽。又左衞園中,葱皆變為韭。
上覽之大悦,賜物五百段。未幾,劭覆上書曰:《易-乾鑿度》曰:“《隨》,上六,拘繫之,乃從維之,王用享於西山。《隨》者,二月卦。陽德施行,蕃決難解,萬物隨陽而出。故上六慾九五拘繫之,維持之,明被陽化而陰隨從之也。”《易-稽覽圖》:“《坤》六月,有子女任政,一年傳為《復》。五月,貧之從東北來立,大起土邑;西北地動星墜,陽衞。《屯》十一月,神人從中山出,趙地動;北方三十
,千里馬數至。”謹案:凡此《易緯》所言,皆是大隋符命。《隨》者,二月之卦,明大隋以二月即皇帝位也。
“陽德施行”者,明楊氏之德教施行於天下也。
“蕃決難解”者,明當時蕃鄣皆通決,險難皆解散也。
“萬物隨陽而出”者,明天地間萬物盡隨楊氏而出見也。
“上六慾九五拘繫之”者,五為王,六為宗廟,明宗廟神靈慾命登九五之位,帝王拘人以禮,系人以義也。
“拘人以禮,系人以義”此二旬,亦是《乾鑿度》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