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卷十四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宋隱(從子愔)愔(孫弁弁孫欽道弁族弟翻弟子世良)世軌翻弟世景許彥(五世孫惇刁雍(子遵曾孫衝柔辛紹先韋閬孫子粲杜銓宋隱,字處默,西河介休人也。曾祖奭,祖活,父恭。世仕慕容氏,位並通顯。慕容俊徙鄴,恭始家於廣平列人焉。隱至孝,專好學。仕慕容垂,位本州別駕。道武平中山,拜隱尚書吏部郎,積遷行台右丞,領選。以老病乞骸骨,不許。尋以母喪歸列人,既葬被徵,乃棄子匿於長樂,數年而卒。臨終,謂其子經曰:“汝等苟能入順父兄,出悌鄉黨,仕郡幸而至功曹史,以忠清奉之,足矣。不勞遠詣台閣,恐汝不能富貴,徒延門户累耳。若忘吾言,是死若父也。使鬼有知,吾不歸食矣。”隱弟宣,字道茂,與范陽盧玄、海高允、博陵崔建、從子愔俱被徵,拜中書博士。後拜侍郎、行司徒校尉。卒,諡曰簡侯。宣子謨,字乾仁,襲爵,卒於遼西太守。子鸞襲爵,位東莞太守。

鸞弟瓊,字普賢,以孝稱。母曾病,季秋月思瓜。瓊夢想見之,求而遂獲,時人異之。卒於家。

愔歷中書博士、員外散騎常侍,使江南。爵列人子。卒於廣平太守。長子顯襲爵。顯無子,養弟子弁為後。

弁字義和。父叔珍,娶趙郡李敷妹,因敷事而死。弁至京師,見尚書李衝,因言論移。衝異之,退曰:“此人一千里,王佐才也。”顯卒,弁襲爵。弁與李彪州里,迭相祗好。彪為秘書丞,請為著作佐郎。遷尚書殿中郎中。孝文曾因朝會次,歷訪政道。弁年少官微,自下而對,聲姿清亮,進止可觀。帝稱善者久之。因是大被知遇,賜名為弁,意取弁和獻玉,楚王不知寶之也。遷中書侍郎兼員外散騎常侍,使齊。齊司徒蕭子良、秘書丞王融等皆稱美之,以為志氣謇諤不逮李彪,而體韻和雅,舉止閒邃過之。轉散騎侍郎。時散騎位在中書之右。孝文曾論江左事,問弁在南興亡之數。弁以為蕭氏父子無大功於天下,既以逆取,不能順守,必不能貽厥孫謀,保有南海。若物憚其威,身免為幸。後車駕南征,以弁為司徒司馬、東道副將。軍人有盜馬靽者,斬而徇,於是三軍震懼,莫敢犯法。

黃門郎崔光薦弁自代,帝不許,亦賞光知人。未幾,以弁兼司徒左長史。時大選內外羣官,並定四海士族,弁專參銓量之任,事多稱旨。然好言人之陰短。高門大族意所不便者,弁因毀之,至於舊族淪滯而人非可忌者,又申達之。弁又為本州大中正,姓族多所降抑,頗為時人所怨。遷散騎常侍,尋遷右衞將軍、領黃門。弁屢自陳讓,帝曰:“吾為相知者,卿亦不可有辭。豈得專守一官,不助朕為政!且常侍者,黃門之冗;領軍者,三衞之假攝,不足空存推讓,以棄大委。”其被知遇如此。孝文北都之選,李衝多所參預,頗抑宋氏。弁恨衝而與李彪結,雅相知重。及彪之抗衝,衝謂彪曰:“爾如狗耳!為人所嗾。”及衝劾彪,不至大罪,弁之力也。彪除名,弁大相嗟慨,密圖申覆。

孝文在汝南不豫,大漸,旬餘不見侍臣,左右唯彭城王勰等數人而已。小瘳,乃引見門下及宗室長幼諸人。入者未能皆致悲泣,惟弁與司徒司馬張海歔欷涕,由是益重之。車駕征馬圈,留弁以本官兼祠部尚書,攝七兵事。及行,執其手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故令卿綰攝二曹。”弁頓首辭謝。弁劬勞王事,恩遇亞於李衝。帝每稱弁可為吏部尚書,及崩,遺詔以弁為之。與咸陽王禧等六人輔政,而弁先卒。年三十八。贈瀛州刺史,諡曰貞順。

好矜伐,自許膏腴。孝文以郭祚晉魏名門,從容謂弁曰:“卿固當推郭祚之門。”弁笑曰:“臣家未肯推祚。”帝曰:“卿自漢、魏以來,既無高官,又無俊秀,何得不推?”弁曰:“臣清素自立,要爾不推。”侍臣出後,帝謂彭城王勰曰:“弁人身自不惡,乃復以門户自矜,殊為可怪。”長子維,字伯緒,襲父爵。為給事中。坐諂事高肇,出為益州龍驤府長史,辭疾不行。太尉、清河王懌輔政,以維名臣子,薦為通直郎,闢其弟紀行參軍。靈太后臨政,委任元叉,恃寵驕盈,懌每以公理裁斷。叉甚忿恨,思害懌,遂與維作計,以富貴許之。維見叉寵勢隆,乃告司染都尉韓文殊父子謀逆立懌。懌被錄中。文殊父子懼而逃遁。鞫無反狀,以文殊亡走,懸處大辟。置懌於宮西別館,兵守之。維應反坐,叉言於太后,開將來告者之路,乃黜為燕州昌平郡守,紀為秦州大羌令。

維及紀頗涉經史,而浮薄無行;懌尊親懿望,朝野瞻屬。維受懌眷賞而無狀構間,天下士人莫不怪忿而賤薄之。及叉殺懌,專斷朝政,以維兄弟前者告懌,徵維為散騎侍郎,紀為太學博士、領侍御史。叉甚暱之。維超遷通直常侍,又除洛州刺史。紀超遷尚書郎。紀字仲烈。初,弁謂族弟世景,言“維疏險而紀識慧不足,終必敗吾業”世景以為不爾。至是果然。聞者以為知子莫若父。尚書令李崇、左僕郭祚、右僕遊肇每雲:“伯緒兇疏,終敗宋氏,幸得殺身耳。”論者以為有徵。後除營州刺史。靈太后反政,以叉黨除名,遂還鄉里。尋追其前誣告清河王事,於鄴賜死。

卿早亡,弟紀以次子欽仁嗣。欽仁,武定末為太尉祭酒。紀,明帝末為北道行台,卒晉陽。子欽道。

欽道仕齊,歷位中山太守。長於撫接,然好察細事。其州府佐吏使人間者,先酬錢然後敢食。臨蒞處稱為嚴整。尋徵為黃門侍郎,又令在東宮教太子吏事。時鄭子默以文學見知,亦被親寵。欽道本文法吏,不甚諳識古今,凡有疑事,必詢子默。二人幸於兩宮,雖諸王貴臣莫敢不敬憚。欽道又遷秘書監,仍帶黃門侍郎。乾明初,遷侍中,與楊愔同誅。贈吏部尚書、趙州刺史。

弁族弟穎,字文賢,位魏郡太守。納貨劉騰,騰言之,以為涼州刺史。穎前劉氏亡後十五年,穎夢見之。拜曰:“新婦今被處分為高崇,故來辭君。”泫然涕。穎且見崇,言之。崇後數而卒。

穎族弟鴻貴,為定州平北府參軍。送戍兵於荊州,坐取兵絹四百匹,兵告之,乃斬兵十人。又疏凡不達見令,律有梟首罪,乃生斷兵手,以水澆之,然後斬決。尋坐伏法。時人哀兵之苦,笑鴻貴之愚。

弁族弟翻。翻字飛烏,少有行,世人以剛斷許之。孝莊時,除司徒左長史、河南尹。初,翻為河陰令,順陽公主家奴為劫,攝而不送。翻將兵圍主宅,執主婿馮穆,步驅向縣。時正炎暑,立之中,汗沾地。縣舊有大枷,時人號曰彌尾青。及翻為縣,主吏請焚之。翻曰:“置南牆下,以待豪右。”未幾,有內監楊小駒詣縣請事,辭不遜,翻命取尾青以鎖之。小駒既免,入訴於宣武。宣武大怒,敕河南尹推之,翻具自陳狀。詔曰:“卿故違朝法,豈不作威以買名?”翻對曰:“造者非臣,買名者亦宜非臣。所以留者,非敢施於百姓,待兇暴之徒如駒者耳。”於是威振京師。

及為洛陽,迄於河南尹,畏憚權勢,更相承接,故當世之名大致減捐。卒官,贈侍中、衞將軍、相州刺史。孝武初,重贈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尚書左僕、雍州刺史,諡曰貞烈。翻弟毓:字道和,敦篤有志行。卒於太中大夫。子世良。

世良字元友。年十五,便有膽氣。後隨伯父翻在南兗州,屢有戰功。行台、臨淮王彧與語,奇之。魏朝以爾硃榮有不臣跡,帝將圖之,密令彧將兵赴洛。彧在梁郡,稱疾,假世良都督,令還南兗發兵以聽期。世良請簡見兵三千騎,五必到洛陽,並陳三策,彧皆不能從。

尋為殿中侍御史,詣河北括户,大獲浮惰。還見汲郡城旁多骸骨,移書州郡,悉令收瘞。其夜甘雨滂沱。河內太守田估贓貨百萬,世良檢按之,未竟,遇赦而還。孝莊勞之曰:“知卿所括得丁,倍於本帳。若官人皆如此用心,便是更出一天下也。”其後遷殿中。世良奏殿中主齊會之事,請改付餘曹。帝曰:“卿意不親庖廚?宜付右兵,以為永式。”河州刺史梁景睿,枹罕羌首,恃遠不敬,其賀正使人,頻年稱疾。秦州刺史侯莫陳悦受其贈遺,常為送表。世良並奏科其罪。帝嘉之,謂長孫永業曰:“宋郎中實有家風,甚可重也。”後拜清河太守。世良才識閒明,尤善政術。在郡未幾,聲問甚高。陽平郡移掩劫盜三十餘人,世良訊其情狀,唯送十二人,餘皆放之。陽平太守魏明朗大怒雲:“輒放吾賊!”及推問,送者皆實,放者皆非。明朗大服。郡東南有曲堤,成公一姓阻而居之,羣盜多萃於此。人為之語曰:“寧度東吳會稽,不歷成公曲堤。”世良施八條之制,盜奔他境。人又謠曰:“曲堤雖險賊何益,但有宋公自屏跡。”齊天保初,大赦,郡無一囚,率羣吏拜詔而已。獄內魯生,桃樹蓬蒿亦滿。每牙門虛寂,無復訴訟者,謂之神門。其冬,醴泉出於界內。及代至,傾城祖道。有老人丁金剛者,泣而前謝曰:“老人年九十,記三十五政。府君非唯善政,清亦徹底。今失賢者,人何以濟?”莫不攀轅涕泣。後卒於東郡太守,贈信州刺史。世良強學,好屬文,撰《字略》五篇、《宋氏別錄》十卷。

子伯宗,位侍御史。清退好學,多所撰述。至齊亡,不徙職,遂不入仕。隋大業初,卒於家。世良弟世軌。

世軌幼自修整,好法律。天保初,歷三尚書三公、二千石、都官郎中,兼併州長史。執獄寬平,多所全濟。為都官郎中,有囚事枉,將送,垂致法。世軌遣騎追止之,切奏其狀,遂免。

稍遷廷尉少卿。洛州人聚結劫河橋,吏捕案之,連諸元徒黨千七百人。崔昂為廷尉,以為反,數年不斷。及世軌為少卿,判其事為劫,唯殺魁首,餘從坐悉舍焉。大理正蘇珍之以平幹知名,寺中語曰:“決定嫌疑蘇珍之,視表見裏宋世軌。”時人以為寺中二絕。南台囚到廷尉,世軌多雪之,仍移攝御史,將問其濫狀。中尉畢義雲不送,移往復不止。世軌遂上書極言義雲酷擅。文宣引見二人,親敕世軌曰:“我知台欺寺久,卿能執理抗衡,但守此心,勿慮不富貴。”敕義雲曰:“卿比所為誠合死,以志在疾惡,故且一恕。”仍顧謂朝臣曰:“此二人並我骨鯁臣也。”及卒,廷尉、御史諸繫囚皆哭曰:“宋廷尉死,我等豈有生路!”贈光州刺史,諡曰平。無子,世良以第五子朝基嗣。

翻弟世景。世景少自修立,事親以孝聞。與弟道璵下帷讀誦,博覽羣言,尤經義。族兄弁甚重之。舉秀才上第。再遷彭城王勰開府法曹行參軍。勰愛其才學,雅相器敬。孝文甚嘉異之。遷司徒法曹行參軍。世景明刑理,著律令,裁決疑獄,剖判如。轉尚書祠部郎。彭城王勰每稱曰:“宋世景微,尚書僕才也。”台中疑事,右僕遊肇常以委之。世景既才長從政,加之夙勤不怠,兼領數曹,深著稱績。左僕源懷引為行台郎。巡察州鎮,十有餘所,黜陟賞罰,莫不鹹允。遷七鎮,別置諸戍,明設亭候,以備不虞。懷大相委重,還,薦之宣武,以為不減李衝。帝曰:“朕亦聞之。”後為伏波將軍,行榮陽太守,鄭氏豪橫,號為難制。濟州刺史鄭尚弟遠慶,先為苑陵令,多所受納,百姓患之。而世景下車,召而誡之。遠慶行意自若,世景繩之以法。遠慶懼,棄官亡走。於是屬縣畏威,莫不改肅。終坐於事,未嘗寢息。人間之事,鉅細必知。發擿伏,有若神明。嘗有一吏,休滿還郡,食人雞豚。又有一干,受人一帽,又食二雞。世景叱而告之,吏、幹叩頭伏罪。於是上下震悚,莫敢犯。坐弟道璵事除名。

世景友于之,過絕於人,及道璵死,哭之,酸行路。歲餘,母喪,遂不勝哀而卒。世景曾撰《晉書》,竟未得就。

遺腹子季儒,位太學博士。曾至譙、宋間,為文吊嵇康,甚有理致。後夜寢室壞,壓而殞,時人悼傷惜之。

道璵少而俊,自太學博士轉京兆王愉法曹行參軍。坐愉反得罪。作詩及輓歌詞寄之朋親,以見冤痛。道璵又曾贈著作郎張始均詩,其末章雲:“子深懷璧憂,餘有當門病。”道璵既不免難,始均亦遇世禍,時鹹怪之。

道璵從孫孝王,學涉,亦好緝綴文藻。形貌矬陋而好臧否人物,時論甚疾之。為北平王文學。求入文林館不遂,因非毀朝士,撰《朝士別錄》二十卷。會周武滅齊,改為《關東風俗傳》,更廣聞見,勒成三十卷以上之。言多妄謬,篇第冗雜,無著述體。周大象末。預尉迥事,誅死。

許彥,字道謨,高陽新城人也。祖茂,仕慕容氏高陽太守。彥少孤貧,好讀書,從沙門法睿受《易》。太武徵令卜筮,頻驗,遂在左右,參與謀議。彥質厚慎密,與人言,不及內事,帝以此益親待之。賜爵武昌公,拜相州刺史。在州受納,多違法度,詔書切讓之,然以彥腹心近臣,弗之罪也。卒,諡宣公。子熙襲。熙卒,子安仁襲。安仁卒,子元康襲,降爵為侯。

熙弟宗之,歷位殿中尚書、定州刺史,封潁川公。受敕討丁零。既平,宗之因循郡縣,求取不節。深澤人馬超毀謗宗之,宗之怒,毆殺超。超家人告狀,宗之上超謗訕朝政。文成聞之曰:“此必宗之懼罪誣超。”案驗果然,遂斬于都市。

元康弟護,州主簿。子恂,字伯禮,頗有業尚,閨門雍睦,三世同居,吏部尚書李神俊常稱其家風。位司徒諮議參軍。修起居注,拜太中大夫。卒,贈吏部尚書、冀州刺史。恂弟惇。

惇字季良。清識速,達於從政。位司徒主簿,以明斷見知,時人號為“入鐵主簿”稍遷陽平太守。時遷都於鄴,陽平為畿郡,軍國責辦,賦斂無準。又勳貴屬請,朝夕徵求。惇並御之以道,鹹以無怨,政為天下第一。特加賞異,圖形於闕,詔頒天下。歷魏尹、齊梁二州刺史,政並有治聲。遷大司農。會王思政入據潁城,王師出討,惇常督軍,無乏絕。引洧水灌城,惇之策也。遷殿中尚書。惇美須,下垂至帶,省中號“長鬣公”齊文宣嘗因酒酣,提惇須稱美;以刀截之,唯留一握。惇懼,因不復敢長,人又號“齊須公”歷御史中丞、膠州刺史、司農大理二卿。再為度支尚書、太子少保、少師、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僕、特進,賜爵萬年縣子,食邑下邳郡幹。惇年老,致仕於家。三年,卒。

惇少純直,晚更浮動。齊朝體式,本州大中正以京官為之。乾明中,邢邵為中書監,德望甚高。惇與邵競中正。遂憑附宋欽道,出邵為刺史,朝議甚鄙薄之。雖久處朝行,歷官清顯,與邢邵、魏收、陽休之、崔勵、徐之才比肩同列,諸人或談説經史,或詠詩賦,更相嘲戲,欣笑滿堂,惇不好劇談,又無學術,或坐杜口,或隱几而睡,不為勝所重。子文紀,武平末,度支郎中。

文紀弟文經,勤學方雅,身無擇行,口無戲言。武平末,殿中侍御史。隋開皇初,侍御史、兼通直散騎常侍、聘陳使副、主爵侍郎。卒於相州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