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28章出門捉蟲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周氏子急,前一晚李大伯和她商量要把李綺節送回她孃家周家村避風頭,第二天卯時正,灶上的粥飯才剛蒸上,她便一連聲催促劉婆子和寶鵲趕緊收拾行李鋪蓋。

李綺節洗漱畢,對着南窗下的鏡台,自己動手,梳了個簡單的小抓髻。麻花辮子盤成對稱的髮髻,拿天水碧綢帶細細纏繞,一邊扎一個小小的鼓包。這種髮型是未滿十歲的女童們常梳的,看去天真可愛,極度幼稚。

李綺節年歲漸長,加上沒有纏腳,發育良好,長得愈見高挑,再梳小抓髻有些不合時宜。寶珠怕別人看見笑話,早就不給她梳小髻了。

偏偏李綺節就愛這個髮型,因為簡單利索,方便她調皮搗蛋。而且她手笨,暫時也只會盤這一種髮髻。

新世紀的摩登女郎想要換個漂亮大方的髮型,必須去理髮店花錢消費。古代的閨秀小姐想梳一個端莊正式的髮髻呢,則只能靠梳頭娘子和家中丫頭。

平民百姓家的女眷一來沒有條件,二來忙於家中雜務,從來不梳高髻,大多是梳低髻,戴裹布包頭,髮髻梳好了,能夠保持好幾天,輕便省事。

未出閣的小娘子們呢,還是有閒暇愛俏爭風頭的。縣裏誰家丫頭梳頭的手藝好,往往會引得另外幾家閨秀暗地裏嫉恨。

寶珠頭一個爭強好勝,為了給李綺節爭臉面,曾經找一個走街串巷的梳頭娘子拜師學藝。雖然目前她還不算出師,但梳頭的手藝已經是李家一眾僕婦丫頭中的第一人了。

李綺節當初看着手癢,跟着寶珠這個半吊子學了一個月,始終沒學會自己給自己梳頭髮的技巧,光是學會一個扎小抓髻,她就費了不少功夫呢!

梳好一對抓髻,李綺節穿一件茶綠繡翠花石榴紋領琵琶袖寧綢薄夾襖,鬱泥黃細布百褶裙,袖子卷得高高的,在院子裏的桂花樹下拍皮球。

拍了幾十下,一抬眼,正巧看到曹氏牽着哈欠連天的李昭節和李九冬出來,立馬把皮球往寶珠懷裏一,領着兩個妹妹做廣播體

她教的是第二套廣播體

李昭節和李九冬覺得很好玩,跟着李綺節的動作伸胳膊伸腿,嘻嘻哈哈笑成一團,瞌睡立時就清醒了。

曹氏臉上帶笑,眉頭卻微微皺着,在一旁小心翼翼道:“小心些,莫要扯壞衣裳。

“李綺節教到需要踢腿的動作時,動作一滯,想起底下穿的是百褶裙,沒法抬腿,一時有些興味索然,又看到曹氏一臉不贊成的神,歇了把廣播體普及給妹妹們的心思,仍舊領着兩個妹妹拍皮球。

吃早飯間,周氏説要帶李綺節和李昭節姐妹倆回周家村小住幾

李昭節和李九冬不知道周家村是哪兒,聽説能出門玩,便喜得眉開眼笑,歡呼一聲,嘰嘰喳喳吵着要帶這件衣裳,那件裙子,連裝果子糕點的糖果匣子都不能落下,全然一副即將要遠行的架勢。

李大伯、李乙和李子恆在另一張圓桌子吃飯,三人默契地互望一眼,沒有吭聲。

看李乙和李子恆父子二人異常的平靜,李綺節心中有數,這周家村,她是非去不可的。

吃完飯,李大伯和李乙兄弟在書房清算酒坊的賬目,周氏在後廚打點家務,而李子恆生怕李綺節盤問他,早已經一溜煙跑得無影無蹤。

因為要出門,李綺節的小抓髻必須重新梳,寶珠把她頭上的辮子拆散,刻壽桃紋的桃木梳子在折枝梅花紋扁罐子裏蘸了些桂花油,把烏黑柔亮的頭髮重新一一梳通,給她挽了個雙螺髻。

李綺節的頭髮又黑又亮,厚密豐澤,一雙手幾乎攥不下,梳好髮髻,還能留出幾束髮絲纏裹,完全不需要填充假髮或是棉花絨繩製成的假髻。

寶珠替李綺節梳好頭髮,把固定髮髻的素釵簪子全部攏在髮絲底下,只在她鬢邊簪了一朵雪青堆紗絨花,戴兩枝方勝形梅花紋頭簪,便算是好了。

年輕嬌美的小娘子,好似蓓蕾初綻,正是最青爛漫的時候,任何心雕飾的美麗,在她面前,都於豔俗。她美得自然而然,原本就無須過多金銀玉飾裝飾。

寶珠站在李綺節背後,左右端詳了幾遍,覺得甚為滿意。目光不經意間落在李綺節百褶裙底下的一雙撒花繡鞋上,心中微微一嘆:只可惜三娘未曾纏足,就算出落得如花似玉,始終還是比別家小娘子少了些底氣,不知會錯過多少門當户對的好兒郎,也不知以後是哪個有福氣的,能把三娘娶進門。

她一邊回想着縣裏哪些年紀正好的兒郎沒有婚配,一邊收起桃木梳、梳和菱花形小銅鏡,把黑漆鑲嵌螺鈿西洋花紋多層妝盒包好,這是出門時必須隨身攜帶的。

李綺節在一旁提醒道:“別忘了戴梳篦!

“聲音一如既往的輕快,像是帶着隱隱的笑意,任何煩憂都抹不掉她眼瞳裏的光亮。

寶珠抿嘴一笑,彷彿暑熱天時清風徐來,頓時燥熱盡褪,心裏的沉悶立刻消失得一乾二淨:“曉得了,忘了什麼都不會忘了它。

“梳篦的細齒比一般梳子密,它的主要功能是清除頭髮裏的髒污,甚至還能刮出藏在頭髮裏的蝨子。在衞生條件一言難盡的古代,男男女女都用它來清理頭髮裏的污屑,以達到不洗頭,也能清理頭皮的目的。

李綺節估摸着借住周家村期間肯定不方便洗頭沐浴,如果不帶上梳篦,她夜裏都睡不安穩——在不能隨便洗頭的子裏,能夠派上大用場的梳篦已經成了她最喜愛的用物之一。

寶珠仔細清點行李包袱,除了貼身衣物、鋪蓋衾枕,還有幾種清涼敗火的藥膏,另外,松木馬桶、驅蚊的香囊香球、碗筷用具…也一樣都不能少。

尤其是馬桶,是這個時代士大夫們遠行必須攜帶的必備用品。

李綺節講究,從不和別人共用一個馬桶,茅房,那更是敬謝不

直到大幾百年後,老百姓家的茅房依然和豬圈共享一個處處漏風的草棚屋頂,坑上隨便搭幾塊木板,就成了。髒、亂、差、臭,老鼠蟲蟻神出鬼沒,還沒解開褲帶,蚊蟲已經跟龍捲風似的刮到眼前,説句讓人作嘔也不為過。

據史書記載,秋眾諸侯國並立時期,曾有一位倒黴催的晉國國君,不幸溺死在茅房裏。

雖然説人固有一死,但身為一方諸侯王,沒死在臣手上,也沒死在叛將手裏,更沒死在諸侯國的爭戰之中,而是如廁時死在一個糞坑裏,委實不得不讓人掬一把同情淚。

一來為了自己的人身安全,二來實在不敢考驗自己的忍耐力,李綺節謝絕所有親戚家的茅房,每回去親戚家小住,都會讓丫頭帶上自己的馬桶。

這回自然也不會例外。

主僕倆剛把行李收拾妥當,一時聽得外面有人和周氏説笑,聽聲音,像是張家大少的貼身丫鬟。

丫鬟沒有在李家待多久,説了幾句話便匆匆走了。

周氏從外頭走進來,手裏託着一隻枯葉蘆心布小褡褳,笑容滿面,很是歡喜,從不吃齋唸佛的人,嘴裏一直唸佛不已,嘆道:“阿彌陀佛,好人有好報吶!

“李綺節不由奇道:“咱家有什麼喜事,伯孃這麼高興?